對造成如此極端兩個結果的原因總結是,國內企業首先不具備這么多技術人員的實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國內企業也不會投入這么大財力和精力去做這么一件費力卻不知“前景”與“錢景”的事情。
想來也是,沒錢沒人倒是次要,關鍵是一項技術研發要耗費8年時間,在國內企業來講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市場瞬息萬變,機遇轉瞬即逝,一項技術投入就已8年,且不論后續量產需要的生產設備投入、廠房建設、技術培育、市場認可等一系列問題,等到收回成本時恐怕黃花菜也涼了,哪會有人傻到做這種賠本生意?
我們的企業重視的是價格,說到底是利潤。這股風氣不僅存在于整機產業,而且已經蔓延到上游配件廠家,上游廠家無論是面板廠,還是壓縮機廠,都不同于整機企業的組裝生產,技術組裝均屬于高精密做工,即便是完成一個冰箱壓縮機的螺絲固定,都需要三只機械臂同時動態工作才能完成,這樣高精密生產線的投入升級動輒都在千萬、上億元,平板電視的面板企業亦如此,而就是這么巨大的成本,我們的壓縮機廠甚至有過一臺機器只掙1塊錢的慘痛經歷,面板企業也在曝出虧損。
利潤被壓縮至最小的同時,生產企業還在想盡辦法縮減成本,如一些企業減少了壓縮機潤滑劑的使用量,還有的企業投機取巧只對整機面臨高電壓危險時做技術保護,而對低壓保護卻因為沒有強制規定存在缺失,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使用壽命和使用安全造成危害。
剛剛結束的中國家電協會第五屆第二次常務理事會上,家電強國概念被寫入了中國家電工業 “十二五”規劃中,家電強國的實現需要企業掌握核心技術,而在這背后更需要企業首先轉變競爭觀念。
就拿開篇提到的壓縮機技術來講,國內一些壓縮機廠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項技術的優越性,甚至不乏一些廠家聯合技術高校共同立項開發,而最終導致夭折的原因是普遍存在于家電行業中競爭觀念的扭曲。企業看中的是現成的眼前的利益,以互相打壓降價的手段獲得暫時競爭力的提升,而不是以提升技術為手段長久有效的提高競爭力,最終導致利潤極低,成為企業折戟沉沙的陷阱,這樣的實例在家電行業中早已屢見不鮮。說到底,我們的企業缺少的并不是技術,而是能夠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技術的心態。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