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期待打破運營商對基礎網絡建設的主導權,讓民營資本最終突破傳統的業務限制,進入基礎電信行業
中國的寬帶網絡資源,究竟應該如何分割?互聯網公司與運營商之間的分歧正越來越大。
3月8日,騰訊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在兩會廣東代表團討論過程中認為,中國寬帶發展進程緩慢。在他準備的提案《關于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公布后,業界一些人士解讀說,該提案一個重要的指向就是,希望將中國寬帶的控制權,從運營商手中拿開。
馬化騰的建議是,“將互聯網基礎網絡,尤其寬帶網絡,由國家承建”,或者成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科技戰略投資公司”進行建設。
按照這一思路,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內的三大運營商,長期以來擁有的基礎網絡建設主導權,將有可能被打破。民營資本則有可能在近期將開啟的“虛擬運營商”基礎上,進一步突破傳統的業務限制,進入基礎電信行業。
但在運營商看來,在現有的模式下加快推進“寬帶中國”戰略落地,或許是一個更好的主意。
而在此前,運營商們也已經開始提議,對于互聯網公司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公司占用大量電信資源收取費用。
“奪取”主導權
馬化騰提議的寬帶發展思路改革,不只是在固定寬帶領域,而是包括移動互聯網在內的整個信息網絡體系。
在馬化騰看來,信息高速公路基礎設施應該更多地被理解成公路、鐵路、機場、電網。“公路、鐵路都由國家建設,而無線互聯網卻是通過運營商來建設,這里面有很大的成本,靠幾家運營商來做很難承受,它必然把這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相對來說不是太公平。”馬化騰說。
而從戰略投資角度看,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投資,也明顯不足。馬化騰強調,“中國是互聯網人口第一大國,但我們的網速全世界排名第71位。上網的資費也比較高。”
馬化騰提到的這一排名,并非最新數據。中國“網速全世界排名第71位”的數據,源于2011年11月由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北京市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1年中國信息化藍皮書》,該報告表示,2010年中國網速為1.774Mbps。而在2012年,全球最大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內容分發網絡)提供商Akamai公司公開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內地平均網速僅為1.4Mpbs,全球排名僅為第90名。
馬化騰的提案建議,將寬帶網絡建設提升到和交通、電力、能源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馬化騰建議,設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科技戰略投資公司”,并建議“這個戰略投資公司不以盈利為目標”。馬化騰還以韓國為例,強調國家戰略對推動寬帶建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韓國2002年4月推出電子韓國戰略,加緊建設IT基礎設施,目前韓國家庭寬帶平均速度為20.4Mbps(為2010年數據——本刊注)。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韓國于2002年推出“e-Korea Vision 2006”戰略,2003年連續推出“IT 839戰略規劃”、“Broadband IT Korea Vision 2007”政策,2004年又提出“BcN計劃”,并在隨后多年內大力投資寬帶基礎網絡建設,并將目標鎖定為“無所不在的網絡”(Ubiquitous Network),即名為“U-Korea”的國家信息化戰略目標。而美國早在1993年便提出,由政府投資4000億美元,建設全國信息基礎設施(NII),2010年3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公布了《美國寬帶計劃》,該計劃提出在2020年實現美國一億家庭普及100Mbps的高速寬帶目標,并準備為此投入3500億美元。
馬化騰認為,應該通過國家建設的方式降低成本,“讓利于老百姓,讓更多老百姓能夠使用互聯網甚至是無線互聯網,這在長遠來說是非常好的,而且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島之間的隔離墻,用俗話來說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強就要拆掉墻’。”
運營商的困境
馬化騰在兩會期間一改以往低調風格的原因,或許來源于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組織的一次內部會議。
在該會議上,工信部召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重點討論OTT(Over The Top,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向用戶提供業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影響,尤其是微信業務對運營商網絡資源的占用問題,并試圖考慮“是否可以讓OTT業務提供商對運營商補貼”,而在此前,騰訊已發展超過3億用戶的微信業務,正被外界視作OTT的典型代表。
在此之前一天,工信部2月26日組織召開了“寬帶中國2013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在會上稱,中國FTTH(光纖到戶)覆蓋家庭年增長超過4900萬,總量達9400萬,而固定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新增2510萬,達到1.75億;4M及以上接入寬帶用戶占比高達63%,全國的WLAN(無線局域網)接入點達到了524萬個。
顯然,和馬化騰提議“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科技戰略投資公司”進行國家化網絡基礎建設不同,工信部和運營商更傾向于,在現有框架進行“寬帶中國”的落地,并將這一戰略擴展到無線通信領域。
“寬帶中國”戰略最早是由中國聯通集團董事長常小兵于2008年“兩會”期間提出,并希望由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推動戰略發展。但最先行動的,則是中國電信。2011年2月16日,中國電信集團董事長王曉初親自宣布啟動“寬帶中國、光網城市”戰略。
2011年,苗圩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寬帶中國戰略”。2012年經國務院批示,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起草《寬帶中國戰略方案(草案)》,該方案原計劃于2012年9月公布,但最終并未如期啟動。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目前該草案已經制定完畢,但仍處于跨部委意見征求階段,尚未上報國務院進行批準,公布時間也未確定。此外,由于該草案并沒有涉及明確投資金額和補貼方式,這意味著依賴于運營商自有資金投資建設的既有思路沒有改變,這也無疑將給運營商承擔實施該國家戰略帶來困難。
據了解,在2月26日的會上,苗圩宣布了工信部為三大運營商制定的2013年目標:新增FTTH覆蓋家庭3500萬戶,新增3G基站18萬個,新增固定寬帶互聯網用戶2500萬戶,新增3G用戶1億戶,4M及以上寬帶接入用戶占比超過70%。這一目標的具體實施,被工信部命名為“寬帶中國2013專項行動”。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建設計劃。據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立新的保守估計,要達到2.5億寬帶用戶目標,至少要有6000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如果農村目標要完成,整體投資更是可能達到1萬億元。“運營商的資金顯然不夠。”王立新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虛擬運營商只是其中一條道路。由政府出面整合民營資本,或者允許運營商為主體吸納民間資本,都是可選方式。”
“如果只有頂層設計而無資金上的保障和補貼,寬帶中國戰略的進程不會得到明顯加快。”王立新強調。
更大的問題是,在當前4G帶動下的移動業務競爭日益激烈,并將在未來一至兩年內開始制造新一輪的建網高峰。在移動網絡投資仍然占據主要位置的前提下,投資回報周期更長的固定寬帶網絡投資,更難以成為運營商投資的首選。對運營商而言,寬帶中國戰略推進的最大困境,正是資金缺口。
誰為消費者代言?
站在不同的位置,對中國基礎網絡建設的未來走向,發聲者們的觀點有著明顯不同。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移動總經理簡勤認為,要加大農村基礎網絡建設,采取“廣覆蓋的無線寬帶網絡”是最佳選擇。同樣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廣東移動總經理徐龍,也建議將無線寬帶發展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和只擁有移動網絡的中國移動傾向于“移動寬帶戰略”不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更傾向于“固定寬帶+移動網絡”的部署方式。
中國聯通集團董事長常小兵2月26日表示,除了要在2013年將目標鎖定在新增FTTH覆蓋家庭1000萬戶,新增固定寬帶接入互聯網用戶超過900萬戶,還會進一步提升3G網絡,擴大21M無線網絡覆蓋。
中國電信集團董事長王曉初則對外透露,中國電信2012年在寬帶網絡方面的投資近400億元,2013年則是新增FTTH覆蓋家庭2500萬戶,新增固定寬帶接入互聯網用戶超過1500萬戶,而在農村地區則是“采用有線無線相結合,加快提高農村寬帶普及率”。
不過,能否在擴大覆蓋范圍同時,降低上網資費,才是普通用戶部門最關心的問題。在資費方面,盡管苗圩表示“全國單位帶寬平均資費水平同比下降超過30%”。但實際對比是,中國寬帶價格仍然比大多數發達國家高很多。 2012年9月1日開始,中國聯通寬帶業務開通,強制捆綁3G手機業務,用戶安裝寬帶要求使用北京聯通3G手機業務,這一捆綁被用戶指責為霸王條款。同時,北京聯通2M寬帶業務包月售價高達168元,也被消費者指責價格過高。
就在“寬帶中國2013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的第二天,2月27日,工信部和運營商就召開閉門會,考慮是否可以向OTT運營商收取補貼費用。雖然有消息稱,因為參會各方在該問題上仍存分歧,使得該次會議沒有取得實質成果,但有分析人士指出,會議矛頭指向以“中國第四運營商”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其信號已經明顯。
而在外界看來,作為互聯網企業代表,馬化騰對中國寬帶基礎網絡建設和運營模式調整的兩會提案,或許正是對運營商基礎網絡“釜底抽薪”式的對抗嘗試。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