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開始大幅下調國際漫游費。
昨天,中國聯通宣布,從7月10日起下調美國、英國、法國以及港澳臺等39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漫游資費,平均降幅47%,調整后,用戶在美國、韓國和港臺漫游撥打當地、撥打中國大陸和漫游地接聽資費均為0.96元/分鐘。
中國聯通方面稱,這已經是2009年以來第四次大幅下調國際漫游資費,每次降幅均超過50%,2012年,中國聯通對出訪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的漫游資費進一步下降,其中,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地漫游語音資費降幅較大,最高達85%。
一周之前,中國移動剛剛宣布漫游資費下調,新增62個國家和地區推出國際及港澳臺漫游1元/2元/3元區資費標準,從而將全球總共242個國家和地區都納入1元/2元/3元區資費標準。
“中國運營商能大幅下調資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以及中國用戶國外出訪量大幅增加的結果,中國運營商的話語權明顯增加。”在之前的中國移動發布會上,中國移動綜合部副總經理葛頎表示。
為什么國際漫游資費如此千差萬別?而且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到底有多大的利潤空間以及下調空間?
海外漫游資費需要運營商與海外運營商一家一家進行談判,每一家的談判周期大概為3個月,長的甚至達1年,而全球運營商大約有700家。
上述人士解釋說,根據國際運營商的規則,國際漫游的定價權首先是用戶拜訪地的運營商,也就是說,運營商之間進行國際漫游資費的談判,一般都是到訪地的運營商報自己的來訪價格,然后出訪地的運營商“最高”在當地資費基礎上加15%。
因此,中國手機用戶的漫游價格無論是“貴”還是“便宜”,都不是由中國運營商來決定的,而是由到訪地的運營商決定;同樣的,外國用戶到中國的手機漫游資費,是由中國運營商決定。
“在這樣的國際漫游資費和結算模式下,用戶感受到的國際漫游資費貴,原因是國際運營商向中國運營商的要價太高,如果中國運營商不答應,雙方在結算價格上談不攏,漫游就無法開展。”上述人士稱。
“與國際漫游資費同樣的道理,去話(從中國打往國外)比來話(從國外打往中國)貴,是因為國外運營商要價太高,中國運營商的成本也就很高。” 一位曾參與過中國移動早期與國外運營商談判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2011年,中國移動成立了專業的“國際公司”專門負責與國外運營商的談判,加上中國移動手握7億多手機用戶,而且出國量明顯激增,中國移動的談判砝碼大增,國際漫游資費終于明顯下降,并規劃為目前的1元/2元/3元區資費標準。
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市場以及擁有全球最多手機用戶的運營商,為什么反而在與國際運營商的談判中處于劣勢?
上述人士介紹說,中國運營商與國際運營商談判下來的價格并不低,但是由于“落地”有競爭,而且競爭很激烈,所以來話價格就始終上不去。國際長途并非采取分成的模式,而是單一結算,因此運營商一般是在保證一定量的去話的基礎上,遵循一定的結算價格。
在實際情況中,中國運營商結算的對端往往并不是海外運營商,而是一些專營的國際話務轉接商,這部分轉接商會租用國際專線,與各個國家的運營商談好價格,然后依靠中間的利差賺錢。除了這部分轉接商之外,還存在大量非法的IP供應商,這也是為什么有些用戶在海外可以買到撥打國內非常便宜的IP電話卡,但這類業務一旦被主管單位發現會被取締,也往往給用戶帶來很大的損失。
“由于運營商在國際話務的授權機制、精細化管理程度以及對外交流等方面,專業能力與這些轉接商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所以運營商一般會選擇與固定的轉接商合作,也正因為合作相對固定,運營商也就很難有談判的砝碼。”上述人士解釋說。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