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收購美企3Leaf專利
中國電信設備廠商收購美企的一樁商業交易再次受阻。2月20日,華為技術公司向本報發來聲明表示:“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我們決定接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建議,撤回‘收購3Leaf特定資產交易’的申請。”這意味著,華為又一次進軍美國市場的努力“被”失敗。是什么原因導致自由競爭被束縛?在此過程中,華為是否情非得已?華為會否放棄堅守美國市場的努力?
文/記者 李光焱
堅持無果 華為“被”放棄收購申請
一次正常的商業行為一波三折。2010年5月,華為以200萬美元收購美國舊金山灣區技術開發商3Leaf Systems的資產,包括購買伺服器、專利以及聘請員工等。3Leaf Systems從事的工作是將不同服務器整合在一起,組成一臺更強大的機器。然而,2010年11月,美國國防部要求華為補交資料以供審查。
隨后,美國幾名國會議員致信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和商務部長駱家輝(Gary Locke),稱華為給國家安全帶來了風險,這家電信設備生產商收購美國技術的嘗試應當接受嚴密審查。近日,CFIUS做出決定,認為華為應當剝除它在去年5月份收購的3Leaf公司。美國財政部和商務部是CFIUS的重要成員。
華為曾反復表示它隨時愿意開放其設備接受檢查,以打消安全顧慮。并且,2月15日,華為曾明確拒絕接受CFIUS的要求,希望等待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最終決定。如果華為拒絕接受這一要求,根據CFIUS的流程,下一步就需要美國總統在15天內作出最終的裁決。
然而,2月19日,華為宣布撤回收購申請。“我們的本意是希望通過走完全部的流程,以有機會還原關于華為的真相。”在華為給本報的聲明中,透露此次撤回申請并非華為情愿——華為無法等到還原真相的時刻。
屢次受阻
華為稱堅守美國市場
事實上,這不是華為第一次因所謂“安全因素”折戟美國市場,也并非中國電信設備廠商海外收購的個案。2008年,CFIUS阻撓了華為和貝恩資本對電子器件生產商3Com的聯合收購,當時的理由也是出于美國“國家安全考慮”。與此同時,中興通訊等通信廠商的海外并購也多次遭受印度、歐盟的刁難,臺面原因或多或少與“安全因素”有關。
業內人士分析,華為再三澄清,愿意隨時開放設備接受檢查,美國方面依然如此作為,“國家安全”因素是面子,其實是變相貿易保護。近年隨著以華為、中興、中國移動等為代表的中國通信廠商崛起,給歐美同行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一些政府為了保護國內企業,從而屢次在并購審查上找借口。為掩人耳目,“國家安全”是最合適的理由。據悉,成立于1988年的CFIUS是美國管理外國投資的專管部門,初衷即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與該委員會配套的,則是特別設立的外國投資審批制度。
盡管此次又被“審批制度”卡住,但華為表示,“華為將堅守我們對美國市場長期投資的承諾”。目前,在北美以外的市場,華為發展良好。
專家建議:
政府部門出面訴諸WTO
有業內人士表示,華為、中興等在海外的商業行為屢被阻擋,而外企卻在國內市場大肆并購,所謂自由競爭被賦予了雙重標準。另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商務部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主任邢厚媛表示,對于中方的交涉美國政府曾經承諾要給予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方面公平的對待,但是華為的事情表明了美國政府不守承諾,而中方在戰略經濟對話當中所承諾的事情都已經履約。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我們遵循了自由競爭的理念,而且這個理念也是美國倡導的,所以這個時候對中國的投資進行限制毫無疑問違背了自由競爭和公平競爭的理念。為此,她建議,鑒于美方做法已經違背了世貿組織所倡導的自由競爭這樣一種理念,所以我認為商務部應該把這件事情訴諸WTO,通過世界貿易組織來反映我們的觀點。
就此,華為表示“(此事)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不是我們所希望的”。至于華為下一步如何應對,是否會訴諸WTO,華為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更詳細的回應。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