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上,家電行業,是一個競爭慘烈的江湖。在中國市場上,幾乎很難找到這樣一個行業,曾經,外資企業獨霸江湖,國資企業迅速崛起,民營企業悄然壯大。這個行業,就是中國的家電行業。
開放的舞臺
改革開放初期,家電的代名詞是洋貨。當時,國門初開,彩電屬于“高科技產品”,屬于“高貴產品”,許多家庭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買不起一臺電視,而即使有錢,也未必有門路買到。那是商品短缺時代的一個延續。
在隨后的歲月里,國產家電開始與洋貨爭奪江湖,國產飛躍牌、牡丹牌電視漸漸走入尋常百姓家。家電行業開始產生一批國企巨頭,像長虹、海爾等等。
國企巨頭的出現,只是中國家電江湖慘烈競爭的開始。這個行業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政策壁壘,沒有產業保護,長虹可以做,何享健也可以做。這樣一個舞臺,必然刀光劍影,但最終是消費者受益最大的舞臺。大多數家庭,再也不用積攢一年的收入買一個家電產品了。
據家電行業“十一五”報告,過去5年間,我國年銷售額超過500萬的家電企業達3133個,相比“十五”期末增加59%。而家電從業人員高達102萬人。至于這個行業究竟有多少個企業,目前還沒有精確的數據。不過去年家電下鄉招標的時候,參與招標的冰箱品牌將近200個,洗衣機品牌將近100個。
中國家電制造行業已有30年的發展史。這個行業里,不斷有新星冉冉升起,有企業可以稱霸一時,也有企業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又有新霸主誕生。這個行業時時上演著各種傳奇。家電行業的狀況向人們展示了一個事實:開放的市場,是美好的市場。
“奇葩時代”成歷史
回望家電行業發展,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三五年”。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說,多年來大家熟知的民族家電品牌八成以上已消失或轉行。“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擁有牡丹彩電、白菊洗衣機和雪花冰箱的家庭肯定會被羨慕。如今這三個品牌都已消失,只能在舊貨市場及家電回收處才能找到。”
上世紀90年代,“北有白菊,南有水仙”,兩朵中國洗衣機行業的奇葩深受消費者喜愛。不過如今白菊、水仙均已凋謝。
1983年,牡丹從日本引進了技術領先的生產線并取得了50%以上的驚人市場占有率。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長虹、TCL、康佳等新興彩電廠家的輪番價格戰把牡丹逼出了市場。
1994年前,春蘭已成為世界空調七強之一,但隨后春蘭將觸角延伸到冰箱、摩托車、卡車、高能電池甚至汽車,從而拉開了中國家電行業“造車”序幕。在經歷短暫輝煌后,春蘭空調也一蹶不振。
價格戰+并購促進“洗牌”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彩電市場由外資把持,日本松下等品牌,占中國80%以上市場份額。1996年,長虹發起彩電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價格戰,直降30%,長虹由此一躍成為中國“彩電大王”。但隨后康佳、TCL等企業跟進,長虹漸被超越。2001年,TCL改制完成,取代長虹成為“彩電大王”,2003年收入達282.5億元,風光一時。
2004年TCL國企并購失敗,兩年后才走出虧損。去年外資彩電在中國發動價格戰,導致TCL彩電業務虧損8.5億元。
1996年在香港上市的科龍,本來很有希望成為中國家電業巨頭。但由于產權改制失敗,科龍高層多次震蕩,最后被海信收購。而在洗衣機行業名噪一時的小天鵝、在冰箱行業小有名氣的容聲也最終被美的收購。
“白強黑弱”格局形成
徐東生認為,雖然中國家電行業領軍企業不斷變幻,但“白強黑弱”格局逐漸清晰。“(上世紀)90年代國家放開對外資企業限制,國內家電企業都在驚呼狼來了。然而20年過去了,白電產業方面,外資品牌逐漸從中國市場撤退。但在黑電產業方面,外資彩電卻把中國彩電企業殺得七零八落。”
“我國半導體工業相對落后,液晶面板生產線也落后于國外,這就導致中國彩電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疲于應對外資企業引發的產業升級。”徐東生說,“過去十年,彩電產品從顯像管到背投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電視、LED電視、3D電視,哪一次變革國內彩電企業占有了先機?”
“其實競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看誰具備核心技術。不過體制問題也是束縛很多家電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徐東生說。
本報記者 林其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