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一度引發全民熱議。在規劃細則出臺進入倒計時關鍵時刻,新華網舉辦創新驅動戰略下的“中國制造2025”主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共議中國制造未來發展。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在活動上闡述了海爾對于智能制造的理解,海爾是怎么做的以及海爾都做了哪些實踐、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陳錄城介紹說,互聯工廠模式是海爾對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探索和實踐,互聯工廠就是由大規模制造轉型為大規模定制,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早已進入平臺化、網絡化轉型的海爾,成為國內最早探索和實踐工業4.0的家電企業。海爾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提供大規模定制服務,實現用戶和企業零距離的做法也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同。
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首席流程信息官賀東東分析說,工業4.0或者說工業互聯網真正實現后,它是一個什么格局呢?它一定是從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到制造終端設備的全程打通,也就是海爾提出的大規模定制。在這個鏈條里最值錢的一定是最靠近用戶的那一端,即用戶大數據。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擁有最龐大的用戶群,這是我們發展工業4.0的優勢。
用戶代替產品,已然成為企業最關注的對象。而在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張智海看來,用戶直接促使第四次產業革命或者說工業4.0的出現。“其實最主要的原由,我個人理解是由用戶需求驅動的,需要滿足用戶定制化需求,才推動工業4.0概念的出現。”
那么,工業4.0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用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的話來說,在4.0時代,供應跟需求是一個整體,宏觀調控跟微觀調控變成一體,研發在制造化,制造在研發化。
羅清啟拿海爾的智能冰箱舉例說,海爾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生活場景:當你冰箱里的庫存已經空了,它會自動下單到超市去訂東西,然后送到家里來。也就是說,冰箱可以采集客戶的行為和購買習慣,而超市、物業管理機構就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為你提供更好的智能家居服務。
數據產生價值,“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這句時下流行的俏皮話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賀東東認為,互聯網的技術加上工業4.0的技術,讓企業更容易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其次,企業需要像海爾那樣不停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的改變自己去適應用戶的需求,去適應市場的變化。(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