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談起的“盒子”,其實大多是從高清播放機演變來的,在沒接入互聯網內容之前,是很簡單的東西。可一旦涉及到牌照,問題就變得復雜了。也因為牌照,“盒子”這個本來小眾的產品再次闖入大眾的視線。很多人都在琢磨:“盒子”到底是個啥?
很多人都在琢磨:“盒子”到底是個啥?
自從2009年國內廠商發布互聯網電視產品開始,互聯網電視內容的版權糾紛就從未停歇。即使是各彩電廠商的靠山—工信部旗下的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出馬,也并未改變廣電總局一紙禁令的約束力。于是各彩電廠商紛紛“從良”,選擇與握有互聯網電視牌照的七家內容提供商合作,產品才得以繼續售賣。
電視必須正大光明地售賣。而原本就作為電視機附屬品的高清播放機則不然了。國內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做高清播放機的廠商也都開始進軍互聯網視頻領域,當然,也肯定不會有《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的約束。
而當你想走上臺面,就必須得接受游戲規則。當小米試圖沖擊廣電總局監管底線的時候,機頂盒業內都在關注。有人怕小米的高調會引發監管的從緊,也有人期望,小米的舉動能改變廣電總局的政策。可是,一切照常,沒什么改變。要生存,就要遵守游戲規則。
“盒子”,到底值不值得小米如此期待?從目前來看,似乎不太值得。
1、“盒子”的地位
對于沒有附加網絡功能的傳統電視的補充。隨著智能應用越來越多地成為電視的標配功能,且電視產品價格持續降價,作為電視機附屬品的“盒子”,其功能將被越來越多地整合在電視整機中。
據奧維咨詢的發布數據顯示,智能電視在2012年增長顯著,其1月份的滲透率為19.2%,至10月份滲透率已達到41.4%。各家電視生產企業都在加大智能電視的生產比例。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曾表示,機頂盒只是一款過渡性的產品,最終還是會被智能電視所取代。
從目前“盒子”能提供的功能來看,其市場也是越來越小的。電視屏幕是硬需求,而電視內容的改善是軟需求。存量的傳統電視數量將越來越少,雖然已經不再是大多數家庭娛樂的核心,但電視仍舊擺在每個家庭的客廳、臥室里。那些大尺寸、更輕薄、更時尚、價格低廉且本身就搭載智能操作系統的電視將越來越多地占領客廳。
如果智能電視能更便宜、操作更簡單,就不再需要“盒子”了。
2、“盒子”的受眾
拿小米“盒子”為例。小米“盒子”被雷軍定位為小米手機的“手機配件”。而小米手機的用戶,大多為在校學生、剛剛步入職場、收入不高且租房住的年輕一族。這類用戶本來對電視機的需求就很小,甚至部分人沒有使用電視機的條件。所以,如果從小米手機來拓展“盒子”的用戶,從定位上說,用戶的重疊度不高。
最近的一組數據顯示,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開始“老齡化”,40歲以上的消費者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而這部分人群,似乎對“最發燒的手機配件”也不會有很大興趣。
3、“盒子”的致命傷
只要你想走上臺面,就得被上游的內容提供商掐著脖子。根據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機頂盒產品,必須與牌照持有方合作才能進入市場。目前市面上只有CNTV、南方傳媒、上海文廣等7家廣電系央企擁有牌照。小米“盒子”之所以能夠二度重生,也證明小米已經接受了“斷臂”的代價。
小米“盒子”本周再次宣布與CNTV攜手,通過CNTV旗下未來電視公司的中國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提供內容、客戶端管理和用戶計費等,小米則僅通過該平臺“向用戶提供服務”。
樂視也同樣采取了與CNTV合作的方式。根據樂視和CNTV簽署的協議,CNTV負責互聯網電視業務的整體運營和管理,提供符合廣電總局政策要求的內容分發平臺和播出控制平臺,向用戶提供自有和第三方的節目內容,進行播控審核。樂視則負責互聯網機頂盒的終端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向CNTV提供內容和CDN分發資源。
市場究竟有多大,誰也說不清。互聯網牌照方可以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比如百事通就剛剛發布了一款名為“小紅酷盒”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由此可見,就不排除以后“盒子”市場做大,牌照方踢開其他“盒子”自己做的可能。
命運被捏在別人手里,終究是很懸著的事。
一張牌照,讓人歡喜讓人憂。可能小米們已經開始羨慕起臺面下的“盒子”們了。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