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媒體曝光TCL違反“以舊換新”政策實行騙補被處罰單事件之后,日前,TCL又被曝稱其利用“家電下鄉”政策故伎重演,濫發標示卡以騙取國家補貼。
根據經銷商的口實,給非家電下鄉產品也發標識卡,除了可以降價銷售,增加業績外,還可以抵消TCL集團用于家電促銷的費用,以此集團又可大賺一筆。
利用政策漏洞騙取國家補貼,兩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都不乏TCL的大名。據此,有關專家分析原因時表示,“這種行為是一種赤裸裸的商業欺騙行為,是一種商業道德缺失的表現”。如果企業再不反省、整頓,一味為了追求當前利益,任由此現象發展,不僅會得到法律的制裁,公司本身信譽度及美譽度也會得到極大的傷害。同時,消費者在做出購買選擇時,也不會選擇一個對社會沒有責任的品牌。最終企業的業績也會大打折扣。
事實上,TCL集團數據報表顯示其發展也令人堪憂。其公布的2009年半年報中公司的總收入同比就減少了6.2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也下降了76.46%,其中2009年年報顯示家電產業收入31.2億元,同比減少12.27%,其所占公司的比重也從2008年的9.52%下滑至去年的7%。
同時,在2009年業績報告披露整整兩個月之后,TCL集團也頻頻換將,高層換血,迎來了其高層震蕩的又一高峰。(2004—2007四年間動蕩高峰中,TCL高層超過70%離職,創業元老幾近掏空。中層管理人員離職比例不會低于60%。到2009年,TCL成長期(1993—2003年)加盟進來的精英群體,大多已流失;在2009年,通訊原CEO劉飛辭去集團副總裁職務,原首席運營官于恩軍同時辭職。與此同時,TCL多媒體事業部領導層發生變動,TCL多媒體副總裁于廣輝升任總裁。)這其中包括以空調、冰箱、洗衣機為主的TCL家電集團CEO王康平的辭職以及以彩電為主業的TCL多媒體公司的關鍵人物韓青以自己將“赴美國培訓”為由的離開。
有關報道將這歸因于“公司虧損主腦人物在不斷地調整戰略,不斷地換方式去適應市場發展謀求企業生存”。目前,TCL押寶在了液晶電視上游的液晶電視模塊組上。另外也有分析稱隨著TCL營業收入的下降,公司的品牌形象與企業精神成為公司高層頻換的主因。除此之外,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羅清啟指出公司的高層震蕩來源于國內企業國際化之路的反思。他說,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聯想、海爾身上。振蕩根源于對國際市場的不適應,導致了公司出現一些矛盾,對于原有組織結構造成很大破壞。
無論如何,TCL在做大、做強的進程中,其“龍虎計劃”導致的非理性情緒促使其實施兩大國際并購而失敗最終導致TCL元氣大傷,這對高管的震蕩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根據“做大不一定做強,做不大一定做不強”的理念,李東生決定盡快做大。2004年,一個年營業收入不足50億美元(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折算)的公司,相繼并購跨國公司湯姆遜彩電業務及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后來的發展證明,這兩起并購是怎樣的失誤。
TCL當初看中了湯姆遜在歐洲方面的品牌價值想借道切入歐洲市場以及看好未來的背投電視市場的前景而實施了并購。但是由于湯姆遜的品牌老化度高,TCL在此次并購中并沒有獲取品牌的提升。更為關鍵的是對背投電視市場未來前景的判斷失誤,平板電視的迅速發展使收購來CRT生產線幾近成為一堆廢銅爛鐵。此次并購不但沒有促進TCL的發展,反而還成了其發展中的負擔。
對阿爾卡特手機的吞并在規模上提升了TCL的層次,但是由于阿爾卡特手機在市場上的品牌并不算頂尖,所以對TCL的品牌增值并不大。再加上手機市場變化莫測以及聯想等新派的加入使得TCL手機一直未能緩過勁來并坐上國產手機銷售及利潤第一的寶座。
TCL面臨的是問題換人到底能否得到徹底解決?亦或是另有其他途徑。Gartner硬件系統集團首席分析師葉磊認為規模、運營效率、給自己找準定位方面應該是重點考慮的。其管理、企業凝聚力、員工精神面貌如何提高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而一味的換人,想必也不會太理想。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