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中國電子報)
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消費電子業如今遇到了不小的麻煩。
電視看
索尼,相機用佳能,打游戲離不開任天堂……曾幾何時,日本企業憑借高端產品而欣欣向榮。然而時至今日,曾代表了日本電子制造最高水準的企業之一的索尼巨虧,日本民眾悄然將手上的手機換成了iPhone……一個個疑問開始在人們腦海中盤旋:那個曾經生產出尖端科技產品的日本如今哪里去了?日本企業下一步將采取什么新的調整和舉措?
1 “旗艦”企業正在衰退
近年來,日本制造業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特別是家電電機產業中,
三菱、
日立、
東芝、NEC等以前顯赫一時的企業都已經淡出世界的競爭舞臺。
“在東京的電器店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已是美國蘋果公司的手機、電腦和播放器等諸多產品。手機、電腦本來是日本企業的看家業務,如今被美國甩得遠遠的。不是索尼、
松下開發不出新產品,是日本企業的品牌能力在這些年下降太快了。”在東京生活了將近20年的一位張姓中國人對媒體這樣表示。
在國際市場上,韓國企業趕超的勢頭也很猛。“從電子產品的歐洲市場占有率上看,1999年日本是20%左右,韓國僅有5%;到了2009年,日本電子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占有率下降到9%左右,韓國提升到了接近9%——10年之間出了這么大的變化。”日本評論家池上彰說。
在中國市場,韓國電子巨頭三星和LG的上升勢頭同樣不容忽視。就拿目前備受關注的3D電視而言,快門式和偏光式兩個派別的帶頭大哥正是三星和LG。
“進入晚、發展快”成為兩家韓國企業的標簽,三星、LG在與
日企的較量中,通過采取“貼近本土市場戰略”的手段,迅速以“國際化品牌、本土化價格”利器,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市場競爭力超過美歐,直逼日企。
一項對日本Globis商學院在讀300位MBA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他們認為日本制造的衰弱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國際競爭力在衰退、創新在減少。日本消費電子行業的一批“旗艦”企業現在也到了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尋找新發展途徑的時候了。
2 轉型向“綠色”要商機
變則通,不變則亡。日本電子消費巨頭在傳統家電產業逐漸衰退的同時,已經逐漸把觸角伸向了環境、能源等領域,甚至有部分企業的主業已經向綠色環保產業轉型。在注重傳統家電產品的更節能、更綠色、更環保的同時,這些企業沿著打造綠色環保家庭、街區乃至整座城市的思路,挖掘出新的產品線和業務增長點。
日立的業務轉變是縱橫世界幾十年的日本制造業轉型的一個縮影。2009年,數字媒體和家電產品業務銷售額僅占日立總銷售額的9%。另一家日本傳統家電巨頭東芝的業務領域已經涵蓋個人消費類產品、半導體元器件和社會基礎設施業務,后者更被看作三大業務支柱中的穩定器。
而松下正在完成對松下電工和
三洋電機的全資子公司化,整合后的松下集團將于2012年1月1日起使用“Global &Group本社”的新名字。松下將業務重新分為“消費電子”、“元器件”、“解決方案”三大產業群。
目前,日本國內已經前瞻性地把震災看成了一個面向未來的轉型契機。日立公司常務董事齋藤裕說,災后重建的日立市,不但是制造工廠的所在地,還要成為新技術、新技能的發源地。他們為此已經提出了一個救災口號——“建設智能日立市”。
從松下、日立、東芝等日本傳統家電企業近期轉型的情況看,新能源及其綜合解決方案都已經或者即將成為他們的新興事業,這些昔日的家電巨頭們正在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商向環境友好綜合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
3 他們正朝這些方向努力……
很多傳統的日本消費電子企業都在涉及環保、新能源領域的業務,有的甚至正轉型為能源企業。
松下:將“環境”作為所有事業活動的基軸。松下擁有世界高水準發電效率的太陽能電池,占有全球相當大市場份額的二次電池,有能將電力消耗降低的家電,并通過這些進行優化管理,提供完整的能源解決方案,并提供給家庭、樓宇、店鋪、公共設施及城鎮。
索尼:重組為兩大集團,一個是關注消費產品及服務集團,一個關注新能源領域的專業及部件解決方案集團。目前,索尼正在和中科院共同研發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的色素增感性太陽能電池,其利用酶將可樂中糖分轉化為電能的生物電池也已研制成功。
日立:如今家電產品的銷售額只占日立集團的9%,更多的收入則分布在電力、信息通信、水處理、建設機械、高性能材料、交通、物流等領域,其中核能發電、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事業及為其提供支持的高性能電動機及變頻器、鋰離子電池、環保節能型高性能材料等關鍵材料和關鍵元器件事業的研究開發將會成為日立的重點領域。
三菱重工: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在兼顧能源穩定供應和減輕對環境負荷等諸多領域擁有先進技術和產品的企業,為實現低碳社會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并將愿景目標定為能源及環境領域的龍頭企業。
東芝:除了傳統的數碼產品服務公司外,其還設有電力系統公司。該公司關注燃料電池開發、核電技術開發與應用、火電和水電技術開發與應用等多個領域。為客戶提供技術支持、成套設備、解決方案等。
4 中國企業可以學什么
在本月初舉行的“2011綠色博覽會”上,大部分是來自日本的企業,中國企業寥寥無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日本企業種類繁多的綠色環保產品和技術當中,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很多。
首先,從對環境最大限度的愛護中尋找商機。在家庭中,盡量采用太陽能自然光,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利用鋰離子電池蓄電,使用高能效的家電產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
其次,在產品和技術的精耕細作中不斷創新。日本企業的產品大部分都已從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綠色環保,在生產、銷售、回收等每個環節,盡力做到精益求精。例如,正是東芝、三菱、松下等日本企業在變頻器技術上不斷堅持,才使
空調、冰箱、洗衣機乃至高檔商用多聯機空調的節能效果不斷攀升。
再次,在以人為本和環境友好理念中提高環保意識。索尼提出了“環境零負荷”的藍圖,日立以全球、融合和環境為經營方針,松下正推進生態系統保護活動等。
這些企業的行為雖然看似對公司近期的經營效益沒有直接的拉動作用,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全社會消費者綠色環保意識的提高,他們更容易接受節能的、采用再生資源的產品以及更愿意在綠色環保的家庭、社區生活,這本身就是對以綠色環保為主業企業的支持。如果中方企業在這些方面多做些事情,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
他山之石
飛利浦的加法和減法
說到消費電子企業轉型,就不能不提飛利浦。作為曾經的消費電子行業巨頭,飛利浦的一步步淡出,也為日本電子巨頭提供了一個思路。
如今,在中國市場上,飛利浦的消費電子業務中,手機、顯示器、電視的業務已通過“品牌租賃”方式甩掉了包袱。
平板電視時代的來臨,以及3G通訊時代的來到,讓飛利浦這家擁有悠久歷史的消費電子巨頭的步伐有些跟不上了,從2006年開始飛利浦的電視業務開始出現虧損。反觀三星、LG等韓國企業,以及索尼等日本巨頭,特別是韓國企業通過持續的價格競爭和技術升級,以及全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在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這一局面與飛利浦的內部轉型也息息相關。近年來飛利浦確立了要將主要業務向醫療電子和照明等利潤更為豐厚的領域延伸的戰略,而在消費電子領域則開始了減法。
長達10年的轉型之路上,飛利浦正在不斷弱化競爭相當激烈的消費電子業務。2008年1月1日,飛利浦在全球范圍內將產品線整合為醫療、照明及優質生活三大業務群。當時,飛利浦將原有的“消費電子”(主要負責電視業務)與“家用小電器及個人護理”兩大部門合并,正式成立了全新的優質生活事業部。
按照飛利浦發布的未來愿景,其將繼續擴大在核心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如家庭醫療保健、LED照明解決方案、健康生活和個人護理等。到2015年,飛利浦將投入20億歐元用于綠色創新,以加速公司三大事業部可持續的業務發展。
飛利浦中國投資公司有關人士表示,“在CRT時代,飛利浦也曾在
彩電領域取得輝煌,但在公司內部,與收益頗豐的醫療、照明等業務相比,利潤微薄的消費電子業務早就成為飛利浦眼中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