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下發了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的推廣實施細則。此次節能補貼已有20余日,而記者從北京各大賣場了解到,雖然節能補貼政策一定程度吸引消費者眼球,但銷售場面遠未及想象中火爆。
消費者抉擇兩難
節能補貼僅作參考
根據北京市相關規定,參與補貼的產品包括能效標志為一級或二級節能型家電產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腦(配有節能顯示器)。市民購買這些節能產品,可享受財政資金補貼。其中,購買一級能效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給予300元/臺的補貼;購買二級能效電視機、空調,給予100元/臺的補貼;購買節能電腦(配有一級和二級能效顯示器),給予200元/臺的補貼。
記者從北京各大家電賣場了解到,空調產品買1 、2級等級不等,可以享受最低400元,最低180元補貼。在賣場購買家電產品享受補貼政策,需消費者攜帶身份證,登記之后在7月份1日國家節能補貼款項發放之后,可以領取補貼款。而在7月1日之前購買的消費者,在登記之后可在補貼款發放之后前來領取。
而據蘇寧電器(微博)(8.31,-0.23,-2.69%)安貞店一位客戶經理介紹,空調中高端品牌美的電器(11.00,-0.38,-3.34%)中,2級無氟高端空調賣得最火爆,也最受歡迎。中低端機或者低端機沒有補貼。
記者了解到,售價4488元空調,做完活動3998元,補貼240,消費者實際可以買到價格為3758元。也就是說通過一系列減價,最終可相差近兩千元。
而相對一款沒有補貼的中低端機器,價格3300元,做完活動3100元,中間差價無幾。
本該對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十足,但是似乎并沒有預期銷售的理想。在幾大賣場,記者對消費者進行了一些了解,大部分消費者反映,補貼機器價格相對較高,更愿意購買綜合考慮性價比較高的機器。
國美電器(微博)一位店長告訴記者:“節能補貼吸引消費者眼球的作用還是有的,端午節日期間家電銷售量有一定幅度上漲,大部分消費者沖著節能補貼政策而來。但是市場沒有出現預期的火爆,主要是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大多針對中端產品,家電產品使用年限一般較長,現在消費者一般不選擇低端產品,而節能補貼的大部分產品類屬高端,相對價格也較高,相比較幾款中高端產品價格適中,活動力度大的比較受歡迎。”
購買力未釋放
企業未見效果
雖然政策僅實施已接近一個月,家電行業銷量的下滑幅度有所放緩。但是對于企業而言,業績影響有限。
海爾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節能補貼實施效果暫時還不明顯,對企業業績影響不大。”
“家電節能政策對于企業而言,利好作用是長遠的,短期很難見到明顯效果,高能效產品對市場中低端產品的代替不容置否。”海信(微博)集團有相關人士如是說。
另有,家電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對企業來說,來得較為突然,企業對節能產品準備并不充分:“補貼主要針對1-2級能效產品,過去生產計劃中安排并不多,大部分集中在此前對企業主要支撐3級能效產品,而現在政策出臺,對于高能效產品的生產規劃需要時間。家電節能政策還市場上充分顯現還要過一段時間。”
此前業內普遍預測,如果撇開政策因素家電今年將上漲5%左右,家電節能補貼實施,可能只對家電今年銷售形成5%-10&的增量,如此一來政策帶來增量僅5%。
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經濟放緩,家電受到影響。此前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實際對家電銷售造成較大透支,如水庫中還未積蓄的水,大量開閘,購買力未得到釋放。”
指標不等于錢
杜絕權力尋租
節能補貼實施細則出臺之后,得到業內廣泛關注,然而后續實施,各個環節能否嚴格把關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一位市場人士提出疑慮:“家電節能政策需防范于未然,防止成形不良風氣:經銷商不賣家電賣指標,以指標換錢。”
業內人士建議:“企業相關產品獲得補貼資格的數量、型號應該公示于眾。同時應建立一個健全體系,并應用在商場和賣場中,消費者在購買現場就可以查詢到每個產品的補貼情況。”
節能補貼廠家是直補對象,但在補貼過程中細節還不明確到位。
記者采訪中,一位消費者告訴記者,其在多次關注家電產品的同時發現,個別賣場6月份產品銷售價格明顯高于5月份之前的價格。
“有關市場監管部門應預防企業先抬價后降價情況,對于消費者而言,對產品原本價格并不了解,防止補貼成為空談,成本轉嫁消費者。”劉步塵告訴記者。
他認為:“不排除過去3級能效產品搖身一變2級能效產品,套取國家補貼,這種情況的發生往往是企業和相關機構共同作用的結果,有關職能部門扮演不光彩角色,權力尋租。”
(家電網® HEA.CN)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