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馬喬)北京時間6月15日消息,近日路透社刊登特約記者馬提亞斯-威廉姆斯(Matthias Williams)撰寫的專題文章,講述了在追隨中國發展科技產業的過程中,印度科技制造業遭遇到了國內各種因素的制約。文章以戴爾在印度的發展為例,詮釋了科技制造業的落后嚴重限制了印度科技產業的發展步伐。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戴爾在印度一家工廠的500名員工全部都是印度人,他們經常身著一套藍色制服,偶爾也身穿顏色亮麗的印度傳統服裝忙碌地穿梭在廠房里。為了滿足印度消費者對個人電腦的爆炸性需求,整裝待發的戴爾電腦即將走進剛剛富裕起來的印度的千家萬戶。但廠房過道上散亂的零配件包裝盒上醒目的“中國制造”字樣卻是對印度科技產業的警醒。
制造業影響科技產業發展
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要想適應自身IT產業的高速發展,印度制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制造業的發展也將決定印度服務業的發展以及經濟增長的大勢。印度需要重新振興其制造業以擺脫長期以來服務業主導國家經濟增長的不利局面,同時扭轉該國的貿易逆差。
基礎設施薄弱、官僚制度泛濫、稅收體制繁瑣以及本地零配件供應鏈的不成熟都成為制約印度制造業增長和吸引國外投資的重要因素。
戴爾執行董事桑德瑞森(M.R.Sundaresan)在戴爾印度工廠的辦公室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在科技制造業領域,我們在印度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擁有許多機會來改善目前所處的狀況。印度的電子產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國外進口。我們在印度國內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零部件供應鏈。”
零件供應難讓戴爾頭疼
戴爾將印度視為其全球業務增長的驅動器,但印度繁瑣的審批程序和紛亂復雜的稅收體系令戴爾感到十分頭疼。
戴爾在印度市場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就是該國零部件供應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包括微處理器在內的很多核心部件根本無法完成本地化生產。其帶來的結果就是:印度科技制造業處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戴爾需要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在印度設廠為其提供代工服務;而另一方面,只有在足夠多的像戴爾一樣的科技企業進駐印度市場的情況下,大型零部件供應商才會在印度設廠。
這一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因為印度不可能永遠依賴其IT和服務產業推動經濟增長。戴爾在印度所遇到的問題絕非個案,這反映出科技企業在拓展印度市場時所面臨的一系列難題。
戴爾因其提供的臺式機和筆記本定制服務而為消費者所青睞,該公司將產品從組裝車間直接寄送給消費者。但由于印度交通和物流產業發展的不成熟,導致該公司產品的寄送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
桑德瑞森表示:“印度國內的物流產業十分不健全,而且管理還非常分散。承擔將產品投遞給消費者工作的根本就不是具有資質的公司。可能那個郵遞員只是一個卡車司機而已。”
戴爾在印度的年營收已經接近20億美元。該公司位于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生產工廠滿足了當地90%的市場需求。然而,戴爾在印度工廠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卻仍然依賴國外進口。
目前,戴爾在印度的員工總數接近2.5萬人,僅次于該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員工數量。桑德瑞森表示:“如果我能夠得到印度本地化零部件供應的更多支持,那么我們將能夠實現將印度生產的產品銷往西歐甚至是美國的宏偉目標。”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