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新能源概念風電如今卻被投資者“拋棄”。
同樣是風電設備巨頭,2007年金風科技上市首日股價上漲250%,曾創造風電概念的“神話”。3年之后,金風的競爭對手,后來居上的華銳風電在年初上市首日卻遭遇破發,大跌9.59%。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風電運行不穩定,不能作為電網的主要支持力量,只能是適當參與電網調峰。”
2011年1月,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聯合發布《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從2005年至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經歷了5年的翻倍增長,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以4183萬千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風電大國。
在裝機容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國內風電的電價由每度1元以上降了50%,與此同時由于電網建設滯后無法承受如此之大的裝機量,內蒙古等地的風電場開始出現“棄風”現象,也就是說風機所發的電力由于無法進入電網而白白被浪費掉。
面對新一輪政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風電似乎也不再是首選。
5年之間,風電究竟如何從“寵兒”變成了“棄兒”?
政策扶持催生電企“跑馬圈地”
“每年的兩會期間,電力企業負責人會見各省領導都是重頭戲,而尋求新能源的發展合作幾乎都是交談的重點。”一位研究人士透露。在多項政策支持下,五大發電集團不惜成本跑馬圈地。
“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幾乎主要是靠政策支撐的。”國內一家知名基金公司經理的概述一點也不為過。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頒布,以法律形式明確提出國家將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這給予了投資者信心。
2007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中又明確規定,權益發電裝機總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投資者所擁有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到2010年和2020年應分別占比3%和8%以上。
而在國內超過500萬千瓦的投資者多是央企和地方大型發電集團,也意味著主要發電集團發展風力發電是一項任務。
在多項政策支持下,中國風電發展步入快速軌道。占據國內60%發電市場的五大發電集團開始跑馬圈地,在各地建設風電場。各地地方政府也將風電發展納入地方經濟發展戰略中。包括甘肅酒泉在內,目前國內已經有7個千萬級的風電基地,并都計劃將其打造為“陸上三峽”。
雖然在風電開發之初,成本較高,風電電價較高,但為了獲得風電資源,不少企業仍是不惜虧損取得項目。一位資深電力研究人士表示,“那時候要獲得項目拼的其實就是企業的抗虧損能力。”
他介紹,在每年的兩會期間,電力企業負責人會見各省領導都是重頭戲,而尋求新能源的發展合作幾乎都是交談的重點。曾有媒體披露,在北方某省,一家企業本已與當地政府簽訂了風電項目協議,確定了開發區域,沒想到省里直接安排來了一個更大的央企,于是該企業手中的項目作罷,先前的協議也等同于一張廢紙。
2011年新年伊始,能源大省山東有20個建設項目獲得發改委批準,16個為新能源建設項目,其中12個為風電項目,華能、國電、大唐、華潤等電力巨頭均在其列。
其實這樣的圈地行動還在繼續上演,并開始蔓延到海上。在2010年9月國內首輪海上風電特許項目的招標中,多家央企電力集團報出令業界瞠目的超低價。央企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更是兩次投出0.6101元/千瓦時的全場最低電價,這一價格不僅逼近目前我國陸上風電價格,甚至也低于一些地區火電的高峰電價。這一價格被普遍認為將注定虧損,因為業內的普遍預計海上風電保本電價大約為1元每千瓦時。
風電概念“失寵”資本市場
就在中國成為世界的風電大國之際,問題也不斷顯現。一時間風電似乎已“失寵”,風電并網問題越來越突出,政策的加持力似乎也開始失效,資本市場也不再看好這個新能源概念。
2007年12月26日,風電設備制造商金風科技在A股上市首日,就以138元的價格強勢開盤,以131元的價格收盤,較其36元的發行價,上市當日漲幅超過250%。但同是風電設備巨頭,并后來居上的華銳風電雖以90元的發行價創下最貴IPO紀錄,但在2011年1月13日交易首日就破發,跌幅達到9.59%。
三年時間里,資本市場似乎對風電概念失去了耐心。一位基金經理表示,“國內的風電已經經歷了高速發展期,而且風電上網問題沒有解決,現在盈利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補貼。”
風電上網問題的確是行業發展的瓶頸所在,2008年一項統計數據就顯示,國內有三分之一的風機處于空轉狀態。也就是說由于電網公司的電網輸送建設滯后于發電廠的建設,一些風電廠在裝機后,所發的電能無法輸送給電網,因此發電企業也就無法實現有效發電,從而實現盈利。
電監會此前曾指出,電網建設與風電場建設不配套是并網問題無法解決的重要原因。電網企業也曾表示發電企業和地方政府發展風電的熱情過高,沒有兼顧本地的電網建設規劃。但其實目前電網建設由電網公司投資,而風電場建設則由發電企業來建設,在建設風電場的熱情上發電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熱情與電網企業并不同步。
電網公司的一位專家則表示,風電運行并不平穩,并不能作為電網的主要支撐力量,因此同樣規模的風電還要配備相當的火力或者水電資源,換句話說,解決風電上網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有了電網就可以上。
對風電失去信心的不僅是A股投資者。2009年底,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以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商的頭銜在香港上市,以每股8.16港元的發行價籌資171.36億。在龍源風電的帶動下,其他兩大央企發電集團華能集團和大唐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相繼計劃在去年底赴港上市,但因市場低迷華能集團最終放棄了如期在香港上市,盤子較小的大唐新能源雖如期上市,但上市首日就破發。
即便龍源電力執行董事、總經理謝長軍表示2010年公司盈利將翻番,資本市場對于風電也不再像往年。
國內一位知名基金經理說,“風電看起來很賺錢,但龍源風電從上市以來就很少有基金經理在這只股票上掙過錢,傷了很多基金經理的心。”截至2011年1月28日,龍源電力港股報收7.02港元,上市一年來其股價下挫了14%。
■ 分析
政策變調 風電進入暮年?
除了并網問題,在經歷了5年的成倍增長后,未來風電能否保持快速增長以及國內的風電政策似乎也都“變了口風”。
近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風電、太陽能發電目前還面臨上網問題,以及生物質發電還要解決原料收集等問題相比,我國的水電開發已經具備了完備的系統,水電具有加快建設的條件。”
“十二五”期間中國每年的水電新增裝機將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
這是否意味著,風電已進入暮年?
史立山說,“風電運行不穩定,不能作為電網的主要支持力量,只能是適當參與電網調峰。”這表明風電只能在電網中充當配角。
目前的共識是,水電和核電的發電成本要明顯優于風電,且水電、核電運行穩定。
瑞信去年12月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風電、火電、水電、天然氣、核電這五類電力供應結構中,其總發電成本分別為418元/兆瓦時、354元/兆瓦時、296元/兆瓦時、616元/兆瓦時、220元/兆瓦時,水電和核電的成本優勢十分明顯。
但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對風電的發展依然樂觀,他認為要實現中國政府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到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承諾,意味著到2020年風電的裝機容量應該達到2億千瓦左右。
以目前國內風電裝機容量才4000萬千瓦出頭計算,在未來十年,平均每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應該能達到2000萬千瓦左右。但即便2011年新增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2011年風電裝機的增速也僅為50%左右,今后每年隨著基數的增加,增速也將遞減。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鐘晶晶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