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浙江省烏鎮,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接受記者獨家專訪。
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6日至18日在浙江烏鎮召開。記者獨家專訪了海爾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互聯網時代的傳統企業如何成功轉型發表了看法。張瑞敏認為,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從賣產品轉變為創造用戶資源,而且互聯網時代要求企業和用戶實現“零距離”。
新華網記者:參加本屆互聯網大會,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最關注哪一領域的議題?
張瑞敏:最大的感受是,我來了之后看到2000多位來賓,差不多一半是外國人。這點使我感受到,在工業革命時中國落后了,但是這次互聯網革命,中國抓住了時機,而且照現在的勢頭,中國很可能成為引領者,這對我來講是觸動最大,也是非常感動的。如果說哪個領域是我最關心的,我是搞工業的,特別是傳統工業怎么互聯網化,這是我最關心的議題。
新華網記者: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開幕式的講話當中,您最感興趣的是哪方面?
張瑞敏:習主席的講話站在全局、全球的高度。我個人感覺,習主席講話告訴你在互聯網時代你應該怎么干,或者說你應該怎么去做互聯網。特別是習主席在講話最后提出的五點主張,詮釋了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我覺得“命運共同體”這個詞非常貼切,網絡空間是全人類的,全人類就都要參與其中,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大家都來做。
我個人感覺,習主席講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共建;二是共治;三是共享。你說我自己就能建起來,那不可能,全球要共同建設,特別是要互聯互通,互聯互通誰也不能單獨做起來;所有的問題不能說光怨別人,需要大家共同來治理;最后,網絡經濟產生的成果應該大家共享,誰也不可能獨享。所以,習主席的講話是超越了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站在全球的視角來看問題,這對于我們今后互聯網時代的轉型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新華網記者:張總,在您看來,未來十年互聯網發展趨勢是怎么樣的?或者說,通過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看未來格局,您覺得下一個風口是什么?未來什么產業最具前景?
張瑞敏:你提的這幾個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互聯網下一個發展方向到底在哪里?說法有很多,但是我個人理解,就是怎么樣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是什么意思呢?現在全球互聯網一共有三類平臺:第一類是聚合平臺,如交易平臺,電商就是交易平臺,發展得非常快;第二類是社交平臺,就像臉譜這類,在上面進行網絡社交活動;第三類是移動平臺,就是像物流這類體系。但是這三類平臺都缺少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定制化,即如何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直截了當的說,就好比3D打印,我有一個需求,3D打印技術就能按照我的設想和要求打印出來。
所以我認為下一個風口一定是定制平臺的競爭。現在的電商差不多把實體店擠掉了,實體店現在和電商沒有什么競爭力。將來定制化應該是不依靠實體店和電商,和用戶徹底零距離。這體現了互聯網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無縫連接。現在大家都朝這個方向發展。
另外就是像美國的杰里米·里夫金先生所說的,現在是共享經濟。由用戶個性化定制,最后走向共享經濟。所有的東西我不一定都擁有,但通過共享我就可以獲得擁有權。我認為這可能是未來十年互聯網發展的大方向。
新華網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海爾的互聯網思維是怎樣的?您曾在在2000年就說過“不觸網就會死”這樣一個理念,但是海爾在互聯網的一些舉動和措施并不像業界其他傳統家電行業推出的措施,海爾在互聯網領域如何發力?
張瑞敏:簡單地說,現在互聯網時代對企業來說就是徹底的顛覆,對于海爾也是如此。海爾已經將中間管理層大約一萬多人都去掉了,使原來的金字塔式企業結構變成網絡化的結構,打破邊際,每一個創業團隊、每一個人都可以和全社會的資源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連接起來,你就可以去創業,繼而為企業帶來沒有邊界的發展。
海爾原來是有邊界的,過去做電器,白色家電(白色家電指可以減輕人們的勞動強度的如洗衣機、部分廚房電器、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如空調等的電器產品——本網注)。海爾連續6年成為全球白電第一位。再往下繼續發展,如果沒有互聯網,就是不斷提高產量、不斷擴大銷售范圍,可以在全球都開設海爾的工廠。但是,這樣做現在不行,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在創業,不一定要做電器一做到底,可以拓展到其他領域。比如海爾現在做智慧烤箱,吸引大批用戶,用戶群繼而聚合在一起探討食品,下一步就可以發展食品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這就產生了融合效應。海爾賣的不是產品,是要得到用戶。
海爾在金融領域也有涉及,比如做蛋品,從孵化雞蛋的設備,一直到養殖和售賣雞肉,這樣一條龍,在全國做得非常大。可以看出來,這和家電沒有任何關系。互聯網時代,不能輕易給一個企業貼上一個標簽,說你就是做白色家電的,而現在海爾是做什么呢?就是做用戶體驗的,做用戶需求的,只要用戶有需求,什么都可以做。比如洗衣機,海爾在全國大學里開設了很多洗衣店,這些洗衣店不是讓大學生去洗衣服的,而是幫助大學生創業的。現在海爾旗下的很多創業公司已經有很多風投進來了,風投之所以看好你并不是因為你是賣產品的,而是創造用戶資源的。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從賣產品轉變為創造用戶資源。
所以,我認為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傳統企業重顧客,互聯網企業重用戶。顧客是什么呢?顧客是一次性交易的終點,簡單說就是你給我錢,我給你產品,咱倆沒關系了。但是用戶是一個交互的結點,全程都有他的參與,這是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
新華網記者:在互聯網時代,日本很多老牌傳統家電企業日漸衰落了,海爾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張瑞敏:你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日本企業原來是我們的老師,特別是家電行業,我們就是以日本為師才起家的。但現在,日本的企業產品質量沒有下降,研發水平沒有下降,品牌影響力沒有下降,但是為什么突然之間虧損了呢?索尼、松下都是長時間巨額虧損。我認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非常大。
海爾兼并日本三洋的白電,三洋白電已經虧損好多年了,我們問他一個問題,你們虧損了這么多年,到底是誰的責任呢?問了一圈最后說誰都沒有責任:研發的說,我是根據你的要求來研發的;制造的說,我是根據研發產品制造的,而且制造無懈可擊;銷售的說,你制造之后我來銷售,市場覺得這個產品不對路,我也沒辦法。這樣一來,三洋白電虧損了幾年,一直得不到改善。海爾兼并三洋白電之后,與他們充分溝通,傳遞一個理念,那就是所有人都要共同為市場負責,創造的效益要大家共享。我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之后,他們的理念得到了改變。接手三洋白電8個月就實現了止虧,但不是扭虧為盈,扭虧為盈現在還做不到。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日本企業員工非常努力,企業非常優秀,但是他們不具備互聯網時代所要求的必要素質,那就是三個字:零距離。和用戶之間不能做到零距離,問題就麻煩了。另外,互聯網時代,企業流程要做出改變,從原來的串聯變成并聯。原來的串聯流程就是,調研之后拿出方案,方案變成設計方案,再到制造方案,最后是銷售方案。互聯網時代的并聯,就是要求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創造用戶需求。所以,傳統時代的制造是瀑布式的制造,就像瀑布一樣,跌到最后什么都沒了,而且整個過程不可逆。但互聯網時代的制作要求的是疊代式的,人群聚在一起,不停的改變、提高。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
新華網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獨家專訪。各位網友,張瑞敏先生與我們一同分享了他對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轉型這一問題的思考。今天訪談就到這里結束,謝謝大家!(來源 新華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