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啟 中國家電業進入供需鏈共贏階段
發表時間:2011-12-27 點擊量:810 來源:
有媒體報道,近日國美集團34個分部上線新ERP系統并成功運營,這一事件在行業內引起較大的反響。為什么一個企業的信息化系統上線會引起行業的高度關注?這一系統將給中國家電業帶來哪些變化?請看本期《家電縱深》:中國家電業進入供需鏈共贏階段。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家電縱深》。首先歡迎我們的老朋友,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老師。羅老師,您好
羅清啟:主持人好。
主持人:羅老師,有媒體報道,今日國美集團34個分部上線了ERP系統并成功運營,這在行業里也產生了一定反響,為什么一個企業的信息化系統的上線引起行業的高度重視呢?
羅清啟:我覺得還不能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去看,應該從一個樞紐的角度去看。大的零售企業應該是一個供應鏈的集合點,是供需鏈的集合點。上ERP系統,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企業運營所有節點的數據化,這是一個。第二,這些數據和資源的計劃性。全流程監控運營,全面監控所有流程,是這樣一個東西,等于說是一個樞紐,一個大的流通樞紐更換了操作系統。
主持人:去年來零供矛盾也困擾著家電業,出現了供應商對零售商停止供貨的事件,為什么會有類似這種事件發生呢?羅清啟:零供矛盾,本質上叫供需矛盾。但是一定意義上表現為零供矛盾,為什么呢?其實就說消費者零售和供應,搞的東西消費者不要,比如你搞了100件東西,消費者要70件或者要30件,剩下的怎么辦?不要你就要打折處理掉,打折就有損傷,大家就會為損傷的平攤問題爭吵不休。你損傷一把沒有問題,但是現在問題是什么呢?你每做一筆業務都有一定的人不要,就是余額,余下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我做100筆,不要的占30%或者占50%這樣的概念,所以現在會發現,不要的東西始終伴隨業務過程,并且解決不了,所以就表現在零供之間的矛盾很大。其實是什么呢?其實我覺得叫供應和需求方面的矛盾。消費者不要,也就是說供應和消費需求是有矛盾的。零售只是一個代表,零售只是供應的一個代表而已。那么,你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很復雜。這里面零供矛盾,比如我們現在看在發達經濟體里面,一般這種矛盾相對較少。為什么呢?還是供需鏈的整合比較順暢,這種矛盾,就是我剛才講的被消費者挑剩下產品的占比比較低,非常之低,零售方和供應方可以把他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樣供應鏈的振蕩就沒有了。
主持人:當前中國家電行業信息化建設和美國包括日本的企業都有所不同,對信息化建設各有怎樣的要求呢?羅清啟:我覺得怎么講呢,主持人所說的是對的,發達國家現在像日、美、歐跟我們確實不一樣,為什么?現在這些國家已經不制造產品了,很大一部分直接從中國采購過去銷售。工廠都往亞洲來辦,也就是說,他們在本國國內只有店,沒有廠,采購按照計劃采購完了,賣完了,然后可以再采。發達經濟體里面,產品的價格相對穩定。國內我們現在看,一方面是世界最大的工廠在我們這,旁邊是世界級的零售。店和廠之間的距離很短,都在一個區域里面,供應鏈在零售和供應之間的距離很短,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價格不穩定,價格的波動比較厲害。價格波動的時候,無論對制造、對零售、對整個經濟體的影響和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F在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企業做ERP系統,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在完成我們零售的一個叫供需鏈的整合,為什么呢?不是企業上信息系統,是把消費者納入到這個體系里面,消費者、零售商、供應商,他們之間要做信息的統合。你現在能感覺到消費者要什么,原來這個條件是不具備的,雖然我們說來說去是具備,為什么不具備呢?你靠離散的調查是很難摸得清消費者的需求,你到市場去搞調查,我們原來處在這樣的狀態。我們現在連鎖已經發育成熟,連鎖網絡非常的大,消費者每天去買東西,還有的人去了沒買。去了沒買和去了買了東西都可以作為數據沉淀下來,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可以相對清晰的在零售這個網絡里面顯現出來。顯現出來這部分需求,是零售商摸到的。摸到的東西可以反饋到什么呢?上溯到制造領域里面,他們再去研發,再去制作。現在是以消費者作為一個驅動力量來驅動鏈條,現在這個信息系統可以把消費者、零售跟工廠、工廠的上游還有配套企業統合起來。統合起來是什么呢?我覺得它的計劃性來源于整個鏈條的計劃性,讓整個鏈條獲得了計劃性,很多原來被消費者挑剩下的數就大大降低,供應鏈的運行就相對穩定了。
主持人:當前國家也正著力于調結構、挖內需的階段,家電制造企業和零售企業的供需鏈對接,將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有多大幫助呢?
羅清啟:有巨大幫助,為什么有巨大幫助。比如調結構,調結構我們主要講的是調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著力點還在企業,企業要做創新,要做技術創新才能調整你的產業結構。但是現在有一個問題是什么呢?消費者挑剩下的數很大,零售和工廠之間一直在爭吵,受制于這個損失。這個損失在中國原來是很大的,因為供需鏈沒有整合。這個損失每天都伴隨著運營過程,企業的收益就很低,怎么有精力做創新呢?怎么有可能做產業結構調整呢?如果你把它的問題解決,可以輕裝上陣,比如說國家所推出的像調結構這樣的東西,它可以輕松的去呼應,去擁抱這樣一些戰略政策。
主持人:您覺得家電供應鏈對接會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包括物流體系有哪些影響?
羅清啟:物流,我覺得現在沒有問題,物流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呢?是物跟信息不對接,決定我要去送貨,用戶要在家收貨,但現在送貨的時候,用戶不知道送貨的什么時候送,送貨的不知道用戶什么時候在家,這里面就有送貨的送到了或者收不到等等這樣一些問題,會導致什么呢?增加物流成本。我們現在叫可見性物流,什么叫可見性物流呢?無論走到哪,可以跟蹤到,可以降低整個產業的物流成本。如果物流比較順暢了,你想想整個運行的成本就會降下來,這是一個。
還有一個問題是什么呢?存貨。因為物流是流暢的,消費者需求是準確的,你賣貨賣得比較多,挑剩下的數是非常之少,原來的問題是什么呢?需求不可見,零供雙方又在猜,很大一部分被猜錯,猜錯就是一個大的存貨、大的庫存。庫存后面就是呆滯的資金。你會發現它的零售量有時候不是特別的大,但是產業所占用的資金會很大,為什么呢?呆滯資金嘛,不轉動,無效資金非常的多。如果這個鏈條上來順暢的話,很多貨會被解放,不該生產的貨不生產。原來不是說把不該生產的東西進入流通系統,現在不該生產的就沒有,所以整個零售系統或者制造系統,原來的無效貨品所占用的資金被解放出來。正常的經濟規模跟正常的貨幣占應相匹配,可以釋放大量的社會資金出現,這是它的一個公共效應。
主持人:非常感謝今天羅老師精彩的講解,本期家電縱深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