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了下“聒噪”這個詞,意思是:太吵鬧,讓人生厭。用這個詞描述昨天小米、酷開、海信、創維、長虹等企業通過文案互相攻擊的戲碼給筆者帶來的感受,沒錯,是這感受。這就是所謂企業包一層互聯網基因所能呈現的品相?原以為互聯網的基因更多會體現在產品上。
這場浮夸的由頭是小米要發布電視新品。小米的攻擊文案語是“又彎又薄才夠爽”,言下意,3月23日的新品以超薄、曲面為硬件賣點,不過薄和彎真的是目前電視用戶最根本的需求嗎?
國內某龍頭面板企業一位高層向筆者分享了他的觀點,他認為雖然曲面是幾年前整機企業就開始放大的賣點,但從用戶需求以及觀看體驗來看,曲面電視存在觀看視覺變形問題,沒有平面的視覺體驗佳;而且目前曲面電視工藝并不成熟,制造成本居高。根據奧維云網的數據,2015年曲面電視的滲透率僅有2.8%,仍屬窄眾市場。
小米能在這樣一個窄眾市場里走出高姿勢嗎,筆者要給小米大大的問號。小米宣傳海報這樣描述即將發布的新品:“不怕高,就能看到世界的弧度”,“直線屬于人類,曲面屬于上帝”,“想探索與生俱來的弧度,可以游刃有余”……吊足了外界的胃口和想象空間,給人一種小米必定放大招的架勢。
但是,深諳營銷之道的小米歷來新品發布前的海報都很有渲染力,不久前發布小米5手機前的海報,甚至大膽的用了“黑科技”這詞,但小米5問世后,外界并未在米5上找到多少“黑科技”,雷軍強調的幾項技術,如4軸光學防抖技術、DTI畫質增強等等,其實早有前輩。
小米電視已經做了有2年,卻未像樂視做電視一樣形成氣候,也未像小米手機一樣形成粉絲經濟,這取決于心態,雷軍在電視業務上多少給人“玩票”的感覺。電視這個行當,歸根結底取決于制造業的基因,而非互聯網基因,在這一點上,小米自身先天不足。
彩電行業的競爭是激烈的、殘酷的,同時又靠產品技術說話。價格戰、技術戰與概念戰交織的前提下,小米電視想推出一個別人沒有的產品概念,設計出一款獨創性的電視產品,沒有根基、不懂彩電用戶需求,實在太難。
反觀這次電視新品發布套路,給小米捏把汗,僅靠前輩已玩剩下的“薄”和“曲”的概念取勝,恐難度較高。面紗揭開的那一刻,但愿被吊高胃口的大眾收獲的不是心理落差。
小米海報亮相后,海信第一時間以海報文案炮轟道“米,信叔爽三年了,僅彎不夠,無U不歡”,直指小米電視不完美之處,同時強調自己在ULED上的優勢,以及即將發布的8K曲面ULED。第二時間里,創維及旗下酷開品牌再發文案同時炮轟小米、海信道:“不要迷信彎,不要信忽U”、“不要迷信彎和薄,不帶O的都是耍流氓”,挖苦對方在OLED上的空白,強調自身OLED優勢。有意思的是第三時間里,長虹也湊熱鬧稱:“不迷彎,不信薄,表扯O,畫質夠硬,才能叫爽”……
這景象,就像幾個人互相罵街一樣,嘴癮過夠了,眼球賺足了,但誰什么缺陷什么品相暴露無遺。
電視這個競爭充分的行當,這幾年產品技術更迭不斷,企業創新度異常活躍,這是相比其他傳統家電品類令人欣慰的地方。但無論是液晶基礎上的ULED、量子點、UHD,還是曲面、超薄,亦或是呼聲較高的下一代OLED以及海信“擁兵自重”的激光電視等,都沒有一家占盡所有優勢者。
看看上述品牌,無論是小米這類一只腳才剛踩進電視圈的“年輕家伙”,還是創維、海信、長虹這樣的“老干部”,互不屑、各自以為是的畫風著實有些滑稽。眾者競爭,不可取的是太過自信,在哪種技術還未徹底以足夠的優勢占盡市場面積前提下,還是該多吸收別人優點,彌補自己短板,爭取快速進步。
大家都很崇尚互聯網思潮下的社會化營銷手段,不過,作為企業,一味的博眼球既沒新意也沒誠意,還是那句話,用產品說話吧。(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