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合肥市徽州大道上,行人熙熙攘攘,綠帶掩映下,BRT公交來去匆匆。
當地人都清楚地記得,這條道路曾兩次更名。1994年,需要改造的徽州路面臨資金困難,來此投資的家電企業美菱公司捐資修路,合肥市政府遂將此路更名為“美菱大道”。
在合肥,與此相似的還有另一條“榮事達大道”。如今,合肥市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大件白色家電產量已躍居全國三大家電產業基地之首。目前,合肥出產的家電已占據全國近25%的市場份額,產量和增速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位。
出讓道路冠名權的引資時代悄然滑過。在見證了產業雄起和城市換顏的光輝歲月之后,“美菱大道”和“榮事達大道”先后復名為徽州大道和阜陽路。
5年的時間,能改變一個產業的生態,也能改變一座城市的地位。
今年湖北省“兩會”上,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徑直向武漢市的全體代表發問:“現在全國的白色家電中心不在武漢,也不在北上廣深,而是在合肥,為什么?”他直言,“這說明我們解放思想還不夠,這個白色家電中心,可以說是拱手讓人的。”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合肥、武漢市官員均認為,在產業轉移和新區域政策的大背景下,先天的區位、產業基礎等優勢已不再是招商引資的主要看點,相對而言,配套基地建設、產業集群式引資戰略、以及投資環境等“軟實力”,才是產業選擇落戶的重要因素。
1. 白色家電中心之爭:兩座城市的此消彼長
十年前,如果問起中國家電制造基地在哪里時,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都會有明確答案:北青島、南順德。
而如今再問起時,他們會告訴你:青島、順德,還有合肥。
這是本世紀初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一個突出案例。合肥市政府提供給本報的官方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0年,合肥市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件大家電產量由1300萬臺(套)上升到4224.2萬臺(套),超過了青島和順德,躍居全國第一。
2010年,合肥市的家電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成為當地首個產值超千億元的產業。目前,合肥家電擁有3個國際品牌(三洋、海爾、格力),8個國家級名牌產品(美菱、榮事達、海爾、三洋、格力、美的、長虹、華凌),品牌聚集度高居全國首位。
國家級家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家電信息(檢測)中心、國家級家電回收中心、以及國家級家電產業物流倉儲中心,均先后落戶合肥。
在強大的產業“磁力”下,去年年底,首個家電國家級質檢中心花落合肥;與此同時,包含6個專業工作部和13個專業實驗室,全國第一個黑、白兩系列家電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開建。
自此,安徽所有地區的家電企業都不必再為了給產品貼上認證標簽而東奔西跑。
“質檢中心落地后,將為安徽帶來產業聚集效應,這將使合肥在行業內擁有更多 ‘話語權’。”合肥市招商局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
然而,記者了解到,這個質檢中心也曾被武漢市力主申請過。早在合肥之前,武漢市質監局已于2009年10月就啟動了家電國家級質檢中心落戶武漢的申請,在合肥啟動這一申報工作之后,由于產業配套較弱等種種原因,武漢市的申請工作即告流產。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身處武漢的官員們一定不愿眼看到手的“中國白色家電中心”花落旁家。這座與合肥相鄰不到兩個小時車程的工業重鎮,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擁有荷花洗衣機、鶯歌電視、長江音響等一批響當當的家電品牌。
而彼時的合肥,尚被喻為“中國最大的縣城”,無論是產業基礎還是區位優勢,幾乎無法與武漢相提并論。
然而,坐擁交通、科教、產業基礎等先天優勢的武漢,卻先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品牌衰亡、如今又在全國性的產業轉移中感受到來自鄰省崛起的巨大壓力——2010年,合肥的家電產業產值突破了1000億,而武漢只有300多億,從昔日的家電強市淪為沿海產業轉移中的配角。
兩座城市的產業史是在90年代開始被改寫的。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合肥美菱引進意大利梅羅尼公司的阿里斯頓冰箱生產線,同時,榮事達引進日本三洋的生產線,合肥美菱與榮事達等兩大知名品牌由此誕生。
不過,隨著九十年代初期家電業完全競爭時代的來臨,長虹、海爾等品牌的崛起,加上當時內陸企業普遍存在管理體制陳舊、技術水平落后等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通病,在大浪淘沙的市場化競爭中,合肥和武漢的眾多本土家電企業發展緩慢。
此間,武漢本土的白色家電品牌紛紛倒下,產業幾乎回歸了真空狀態。接下來的數年間,武漢一直尋尋覓覓,卻始終不見本地家電業的任何起色。整個九十年代末期,轟轟烈烈的家電群雄紛爭的戰場上,獨獨少了武漢造的影子。
當時合肥方面也遇到了這個問題,90年代中期進入市場化競爭階段以后,美菱和榮事達的經營規模都達了20億的頂峰時期,也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然而,合肥嘗試通過引進外來資金突破“瓶頸”,三洋、美泰克、海爾等企業正是在這個階段悄然進入。
本世紀初,成長起來的各家電巨頭在搶食完沿海發達地區的市場份額之后,潛力巨大的內陸市場成為下一個目標,此外,內地比沿海低20%-30%的成本優勢,也促成了企業的內遷。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產業轉移的需求應運而生。
在這個期間,也即“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一批大型家電企業,如美的、長虹、華凌、格力、歐力、尊貴、晶弘等企業入駐合肥,本土品牌美菱、榮事達與美的、長虹等增資控股、增資建園、增資擴能,并帶動了冰箱、空調核心配套件知名企業入駐,合肥家電產業自此地位確立。
對于武漢而言,海爾、格力、美的也在當地設立了基地,不過與合肥不同的是,自從2002年海爾以及2004年美的在武漢設立工廠后,一直到2010年,格力才在武漢設立工廠,此間幾無國內家電巨頭落戶武漢。
從2004年到2010年期間,國內外家電巨頭基本都到了合肥,武漢不得不淪為產業轉移中的配角。2010年,武漢家電實現工業總產值356.2億元,僅為合肥家電產業產值的三分之一。
2. 集群式引資:硬實力不敵軟實力?
在武漢、合肥“白色家電中心”之爭的背后,業內人士表示,這反映出招商引資時代之變。
事實上,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招來的家電企業,普遍遭遇一個頗為尷尬的局面:園區建起來了,產品下線了,但是配套的零部件等產品,往往需要從原來相隔千里的老廠區調用資源。
最早來到武漢的海爾集團對于這一情況體會最深。海爾主要生產空調的武漢產業園,需要40家左右的企業做配套,武漢的本地企業占比不到一半,余下的缺口需要從合肥、浙江等地供應。
比海爾晚來兩年的美的電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這個年產600萬套空調的園區,有近70%的配套原件需要到500公里以外購買并運回武漢。
如今,當格力電器終于決定在武漢建立工業園時,其30億元的投資主要用在了包括空調、壓縮機、電機等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上,涉及家用空調600萬套、壓縮機600萬臺、電機2000萬臺。某種程度來說,格力是自己搬了一個產業鏈到武漢來。
至于在空調產業鏈末端的零配件及其他配套產品,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李誠直言:“這些企業會跟進格力在武漢設廠,大部分都是來自于格力在廣東的原有合作企業。”在產業鏈尚不完備的武漢,格力勢必需要尋找一種新的突破方式。
“這是內陸地區產業轉移的劣勢所在,安徽有十幾年的產業積累才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這會有一個過程。”合肥招商局相關人士表示。
合肥下定決心解決企業的配套產品及其物流問題。本世紀初以來,合肥在其城區及附近地區聚集起多達1000余家的家電配套企業,這些企業為安徽構筑了從研發、零配件制造、整機組裝、包裝貼牌,到銷售網絡、物流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的家電產業鏈。
據合肥市發改委一位人士描述,合肥市有關部門當初在招商時,就是按照產業鏈去招商,“缺哪塊補哪塊”。
從而,合肥在產業配套建設的基礎上構筑起完善的產業集群,并進一步通過產業集群“筑巢”引來塊頭更大實力更強的“金鳳凰”。此招,是為合肥的集群式引資戰略。
而隨著進駐企業的增多,合肥開始通過設定政策進行有選擇性的招商引資,主導招商自主權。
2009年,擁有產業鏈優勢和規模優勢的合肥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家電生產基地,這進一步提高了合肥家電產業競爭力和吸引力,使同臺競爭的武漢感受到了產業競爭力此消彼長的巨大壓力。
而根據合肥“十二五”規劃,“十二五”合肥家電產業總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冰箱壓縮機、空調壓縮機、洗衣機電機、彩電液晶(等離子)顯示器等核心配套件本地配套率達85%以上。
合肥的成功,終于引發武漢人的思路變化。
在武漢市商務局區域經濟協作及國內招商處主任陳嘉黎看來,政府招企業,除了企業能夠提供足夠的稅收和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以外,最為重要的,還在于企業能否填補當地產業鏈的空白。
“我們需要引進的,應該是能夠填補本地產業鏈空白的企業,需要你帶來規模效應,那些附加值低的企業一般不應考慮。”附加值低,即是對區域經濟沒有拉動或者配套的作用。
武漢的改變正在逐漸收到成效。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是,在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商討建園的初始,格力最初給出的投資額只有8億,但在格力集團總裁董明珠與武漢經開區管委會主任羅長剛的一次“相談甚歡”的會談中,董明珠當場將投資的額度提升至30億元。
在李誠看來,這不是董明珠一時興起的匆忙決定,而是格力集團放眼全國市場后做出的戰略布局,也是武漢產業鏈逐步完善后的一個結果。
武漢市市委書記阮成發表示,武漢必須實現城市投資環境的跨越。“沒有這一條,所有的跨越都將走不遠。”[NextPage]
3. 被產業轉移改變的區域生態
在很多外人看來,武漢擁有諸多無可比擬的優勢。
武漢擁有近100萬各層次的大專院校學生以及眾多的科研院所,科教實力是毫無爭議的中部第一,高素質人才和科研成果豐富;此外,武漢借助水路交通,尤其是高鐵的普及,使其由“九省通衢”升級為“九州通衢”,區位優勢歷來是中部地區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
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光告訴記者,武漢的科教優勢全國領先,但是人才外流,尤其是高端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在高鐵逐步普及后,單純的地理區位優勢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了,“九省通衢”的招牌,不足以促成企業的入駐。
湖北省省委書記李鴻忠直言,歷史上有利于武漢發展的交通區位優勢,在基建尤其是高鐵普及之后,現在合肥、鄭州、長沙和南昌等周邊重鎮也同樣具備,“說句理性的話,武漢現在再僅僅靠提‘九省通衢’,意義已經不大。”
“武漢一定要有危機感。”李鴻忠表示。這句話意義深遠,過去,武漢依靠的是地理位置、人才資源等硬環境,但殊不知,對于本世紀從沿海向內陸轉移的制造類企業而言,企業更看重的或是產業鏈和市場等軟實力。
而相比武漢,合肥的確處于一定的劣勢,人口數量較少,交通曾一度不便,高校資源偏少。
在外界很多人士看來,合肥只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省會,合肥成為安徽省省會時主城區才5平方公里。
在中部省會城市中,武漢一直是龍頭老大,經濟總量超過5000億元;長沙、鄭州緊隨其后,總量超過4000億元;合肥是第三梯隊,近年來先后超越太原、南昌,2010年GDP為2702億元。
雖然沒有進入“3000億元俱樂部”,但考慮到合肥人口僅為武漢市人口的一半多一點,2700億元的產值已經不少。
在緊抓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合肥市政府官員告訴本報記者,安徽省已經定調,合肥要發展成為區域性特大城市。
另一方面,隨著周邊省會城市的快速崛起,被冠以中部核心城市的武漢如何做核心,成為外界的疑問。
事實上,早在20年前,有關方面提出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就以當時的大武漢為核心,合肥、南昌、長沙為次核心,后三者當時經濟實力均較弱。
但當時湖北對此建議并沒有給予太多重視,如今湖北省里從上到下都在重新參與申請這個跨省規劃,但合肥已經不再愿意進來,而是自有打算。
不得已而為之,長江中游城市群或最終以武漢、南昌、長沙三城為核心,被學界稱之為“中三角”。
記者了解到,在現在國家發改委的11個城市群規劃中,以合肥等城市為核心的皖江產業轉移示范帶,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處于并列的地位。
事實上,對于合肥、南昌這些城市而言,東部城市是其主動合作的對象,如今南昌、南京和合肥已經在南京成立了“金三角”聯盟。
“武漢和合肥、南昌、長沙等其實都處于一個產業水平,合作是必須的,但目前的動力不強。”一位接受本報記者咨詢的區域經濟學者就如是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上述這位區域經濟學者表示,對于一個區域而言,國家政策支持固然重要,但執政思路和發展闖勁,對于一個地區的影響往往更為重要。
顯然,沒有人想在這場家電招商大戰中敗下陣來,對于行業中的落后者來說,這是個打翻身戰的大好機會,而對于領先者,這更是追趕一線城市的必由之路。
合肥抓住了機會,成長起來,武漢沒有抓住機會,加上一系列其他原因,在與周邊城市合作與競爭中,領先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如今,相對于武漢,合肥仍然是個追趕者,而對于合肥和武漢而言,家電產業仍在向西部地區遷移,重慶、成都,誰會成為新的“白色家電中心”,誰都說不清楚。
湖北省社科院常務副院長秦尊文說,各個城市要錯位發展,必須將自身的優勢資源與服務意識相結合,在競爭領域增強對產業的“承接和消化能力”,這樣才能抓住產業轉移的重心,在下一個機遇來臨時搶先一步完成跨越。
城市實力的此消彼長,仍將在產業競爭中繼續。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