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開始后,3D電視廣告在央視5套的世界杯轉播中頻繁亮相。
一周以來,廣電總局、工信部均傳出消息稱3D電視標準的制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每日經濟新聞》同時還了解到,科技部已將3D電視標準納入了“十二五計劃重大戰略新興產業”范疇。同時,相關運營主體也正在積極推進3D內容轉播、傳輸的建設,天津將于年內建成國內首個3D電
視頻道。
3D 電視的產業化已全面 “胎動”。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原副總工程師杜百川認為,3D產業的發展首先應由電視機、接收機等硬件層面帶動,先點播試驗再推至3D頻道。《每日經濟新聞》在采訪中也觀察到,國內諸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正在逐步試探3D化產品的推廣,并在推廣中嘗試著不同環節的創新合作。
頻繁調研醞釀標準
來自國家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的消息稱,廣電總局已開始制定3D電視的相關標準。
6 月21日下午,杜百川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目前廣電總局正在進行3D電視標準的調研,內容將針對3D傳播的信息格式、評測方法、壓縮存儲方式以及采集、編輯、制作等環節。
另一方面,工信部也在進行3D電視終端硬件標準的制定工作。在日前舉辦的 “2010年3D電視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張素兵博士透露,國內也正在制定相關標準,其中已經有兩個3D標準立項,國家標準《立體電視術語》和行業標準《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已討論多次,目前在對產品做針對性測試。
據工信部
數字電視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工程師孫齊峰介紹,《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中基本明確的幾項性能指標包括:3D亮度和亮度差、左右眼交叉干擾、3D對比度、3D亮度均勻性。
多個主管部門齊頭制訂標準,業內研討會十分頻繁、密集。實際上,關注3D電視的不僅僅是廣電總局和工信部。一位廣電運營商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科技部也在鼓勵產業界進行技術創新,本周一下午科技部就組織了相關學術界和產業界代表開會研討,內容涉及3D影像的電視終端和內容制作傳輸等話題。
據介紹,3D電視已被科技部納入了 “十二五計劃重大戰略新興產業”,這一消息隨后被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所證實。
此外,立體影像網絡傳輸原本就是科技部 “十一五計劃計劃”、863計劃中“高可信網絡”和NGB首期任務內容的一部分,“科技部有關三網融合專項涉及相關內容,最近幾天就會正式開始組織了”,前述人士說。
據盧寶豐透露,科技部已交給文廣互動電視一個項目任務,要求他們開發建設一個3D內容播控平臺以作為研究、調研或推廣模板,要求容納、支持1000小時的3D節目內容。
產業化路徑
標準政策緊鑼密鼓調研討論的同時,產業化的嘗試也已同步浮出水面。
本周一,業內傳出消息,天津已率先獲批成立3D產業研發中心,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研發中心,天津將主要在攝像機、屏幕顯示和放映設備等領域進行開拓。這里將投建國內第一個 3D電視頻道。去年9月份,總投資9.6億元的 “立體影視節目制作基地”已在天津設立。
有消息稱,基于3D應用的電影業推廣將在今年首先獲得支持,隨后再惠及電視行業。有分析稱,在電影領域獲得的經驗將更有利于電視轉播領域的推動。
這一點從天津3D“嘗鮮”的運營思路或可見一斑。據悉,天津3D頻道的主要內容將由福豐達影視提供,除了3D電影、電視劇等節目外,還將有3D演播室播報的新聞,以及各種現場直播。
天津之外,還有七八家電視臺正在跟進3D頻道的建設,更多的廣電運營主體也在積極準備3D內容制作、傳輸的應用。盧寶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文廣互動電視正在圍繞世博進行3D內容的拍攝、展播試驗,通過雙路信號拍攝、基于HDMI1.4標準進行內容制作,然后在文廣系統的IP網絡和3GNET網絡以及國家廣電試驗床NGB網絡上傳輸。
不過,對于天津的嘗試,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廣電運營商人士對記者表示,天津開建3D頻道時機并不合適,目前3D商業模式太不明朗,內容資源的支持也很成問題。“他們趕得太急了,2006年高清信號播出剛剛開始出現時我們也曾率先嘗試,但吃了不少苦頭。”該人士認為,今年內,3D內容信號仍應主要扮演內容播出的“補充角色”。
杜百川也表示,3D產業的發展將首先是電視機、接收機等硬件層面的帶動。他認為,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先做3D節目的點播,“然后再考慮推出3D頻道”。
一位SMG人士對記者表示,在SMG體系內,新媒體業務板塊旗下的文廣互動電視目前主要承擔3D內容制作這一環,這也顯示出SMG將在基于點播應用的新媒體業務中試水,再利用電視臺頻道資源的意圖。
終端推動
3D產業鏈上,面對最終消費者并承載著產業鏈協作結果的是電視接收終端。不過有些尷尬的是,在多數家電賣場中,貨架上出現的可售型號尚不超過10款。
中國電子商會新近發布的《2010年3D電視消費需求調研咨詢報告》數據顯示,消費者最先想到的前五位品牌中,
外資品牌3個,
國產品牌2個,排名最為靠前的三星占20.7%,
索尼占16.8%。3D電視市場推廣前期,外資品牌獲得的市場回饋要比國產品牌好。
由于國內企業仍處觀望狀態,目前3D 電視在終端的銷量尚未形成規模。3月三星等外資品牌3D電視率先上市時,上海
蘇寧渠道4天整體出貨沒有超過10臺;世界杯開始后,在蘇寧最具標桿作用的上海長寧旗艦店,最火的時候一天已能出貨20多臺,但整體份額仍不大。
創維新聞發言人沈健表示,該公司3D電視在“五一” 前就已推出,但真正成規模化的多型號推進還須等到今年下半年。
“目前實際銷售額得還很少,不過產量原本就小。”
康佳多媒體市場部總經理黃心仲沒有向《每日經濟新聞》提供具體的銷售數字,但他表示目前在此方面并未大規模投入資源,初期只推出了一款型號。“后續型號預計于‘十一’期間推出,屆時市場上可能會有一些放量增長,但畢竟目前產業成熟度還很低,一年內不太可能會對原有的產品結構形成顛覆。”
相比3D電視概念,目前國產
彩電陣營更傾向于互聯網電視和LED電視概念。原因是互聯網電視的視聽應用存在與國內廣電牌照方合作的門檻,國產品牌更易發揮本地化優勢。此外,借助這一渠道,國產彩電制造商可以開拓創新的3D內容應用合作模式。
TCL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梁鐵航告訴記者,在國內互聯網電視政策明晰、內容平臺播控權集中于獲得牌照的廣電運營主體之后,TCL和
長虹合資的歡網已接受牌照方杭州華數的接管。具體合作方式為,歡網與華數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雙方各執股50%,以負責對TCL的內容輸送運營和渠道管理。
“我們的3D內容將基于華數的播控平臺傳輸,除了華數掌握的3D內容,我們也可以自己采購3D節目源交予華數向TCL的互聯網電視輸出”,梁鐵航表示。(徐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