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到空調,從冰箱到洗衣機,“日本電器”的品牌在全球的家電行業,似乎一直占據著高位。而如今,曾經站在巔峰的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品嘗衰落的味道。
在經歷了此前夏普股價暴跌的變動之后,8月27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重申,將繼續對夏普股份的收購進程,并于近日前往日本,欲將收購事宜明朗化。“回看國內,拯救家電行業的疲軟狀況仍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產業鏈和全行業‘抱團’前行,才有希望。”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鴻海對夏普“吃”心不改
如果5年前,國內家電企業說要收購夏普的股份,只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三十年河東亦三十年河西”,如今,曾被認為不可撼動的夏普,正在被逐漸強大的鴻海集團所“侵蝕”。
8月27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赴日進行商業訪問,并計劃前往夏普總部所在地大阪,參觀鴻海和夏普合資的Sakai工廠。盡管此次雙方會談與3月份的高調聯盟造勢相比,要低調許多,不過,郭臺銘在期間接受采訪時仍堅定重申,“鴻海將與夏普達成協議,投資收購夏普的部分股份”。
由于近幾年發展愈加疲軟,且虧損勢頭只增不減,夏普持有的現金流正迅速萎縮。而一直“悶頭發財”的鴻海集團,因快速發展而出現的技術缺口,使其漸漸生出“入駐”之意。
一方急需現金輸血,一方思謀技術過戶。于是,2012年3月27日,夏普與鴻海一拍即合,在液晶面板與液晶顯示器領域達成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鴻海以8.09億美元入股夏普,持股近9.9%,成為夏普最大的股東。
但這場高調的“聯姻”,由于夏普股價近期突然暴跌而出現裂痕。8月3日,鴻海精密發布公告稱,日本夏普已同意鴻海無需履行雙方于3月27日達成的投資協議。緊接著,8月4日,鴻海方面又發表聲明稱,鴻海與夏普高層建立共識,雙方將等待夏普股價平穩后就價格重啟談判。
而郭臺銘此次赴日商訪,無疑讓雙方的合作動向,成為焦點。
“鴻海將與夏普達成協議,投資收購夏普的部分股份,不過,交易時間和收購價格尚未最終確定,”郭臺銘在27日接受采訪時,對收購一事進行了重新確認。
“鴻海對夏普一直以來都是‘吃’心不改,”一位業內觀察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夏普的股價一路狂跌,迫切需要現金輸血;而鴻海隨著業務的擴大,也急需彌補技術和生產線的缺口。”不過,該觀察員表示,9.9%的股權可能是夏普的極限,即便此次方面和談,鴻海所持有的股份,可能也不會再有大的增長。
日本家電“金招牌”不再
日系家電業的衰退,早在幾年前便顯出端倪。
自2008年以來,日本家電企業在黑電、白電領域,開始全線潰退。其中,尤以電視機產業虧損最為慘烈。2009年,日本已從家電出口國成為進口國。2011財年,作為日本家電3大巨頭的索尼、松下和夏普同時出現虧損,總虧損金額近1.6萬億日元(約合1283億元人民幣)。
“其中,索尼已連續4年虧損,高層卻無計可施;夏普目前的巨虧狀況可謂‘百年一遇’;而松下如今的虧損額度,更是創造了全日本企業中的新高。”一位業內分析師對此羅列道。
3大巨頭的衰弱,在中國市場上亦有映照。近幾年,索尼中國地區頻頻換帥,經營狀況卻依然不見起色。
而夏普,更是“扛不住”的例子。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夏普的負債總額為1.25萬億日元,除此之外,夏普還在想方設法再融資,以清償大約3600億日元的短期商業票據,以及明年9月到期的2000億日元可轉換債券。今年8月,夏普方面預計,公司本財年將虧損2500億日元(去年虧損了3760億日元)。
8月中下旬,夏普公開表示,計劃將4家海外液晶電視工廠中的兩家,出售給鴻海。這兩家工廠分別位于墨西哥和中國南京,主要生產60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電視。相關數據表明,此次出售完成之后,將有累計超過3000名原夏普員工,由鴻海接管。
“至此,夏普通過出售、轉手和裁員等各種方式剝離的員工數量,已超過夏普全球員工總數的1/6,”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國內家電業仍需多方拉動
實際上,日系家電企業艱難度日的同時,國內家電行業的情形亦不容樂觀。
來自各方的統計數據均顯示,2012年上半年,國內家電行業已經告別此前的高速增長階段,“回歸平穩”。從各大連鎖賣場的銷售數據來看,包括彩電、冰箱、空調等在內的各類家電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尤其是隨著“以舊換新”等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的結束,家電產品的消費積極性,遲遲沒有得到有效調動。
今年5月份,國務院開始啟動新一輪家電節能補貼政策,以期能夠拉動家電領域的消費。
但是,與此前補貼政策帶來的效果相比,“新一輪節能政策實施以來,反響平淡。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到今年6月份,節能政策對冰箱銷售量的拉動僅為1.54%,對洗衣機和空調市場的銷售拉動,也只有1.7%和2.5%。截至7月份,節能政策對銷量的拉動仍舊顯示微弱,”近日,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記者從多家家電企業了解到,與此前的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相比,新一輪惠民政策并非直接補貼,而是通過技術考核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補貼,然后再惠及消費者。
“這樣一來,通過審核的企業雖然拿到補貼名額,但國家的資金補貼并未到位。而企業在對消費者進行補貼宣傳時,又必須以實際價格的優惠作為兌現手段。所以,當中的資金空缺必須要先由企業來承擔,無形中增加了企業對現金流的消耗,”一位國內某大型彩電企業高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國內家電產品在經歷了20世紀80、90年代的銷售高峰之后,便一直處在緩慢的增長態勢,“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政策的推廣,雖然帶來了再次的消費熱潮,但這些都只是外部因素刺激消費。
因此,“要想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還需要靠廠商和經銷商兩大主力軍的正面推進。而國家補貼政策的效果,仍舊需要更多企業參與進來,‘抱團前行’,共同推進,才能得以顯現。”陸刃波表示。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