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敏說,海爾成功的最大秘訣就是在于其人單合一雙贏模式,這就是制度的創新。他把管理用非常通俗的話來分層:第一層,管事;第二層,管人;而第三層,則是管機制。他說海爾成功的關鍵在于緊緊跟隨時代潮流的創新。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這是海爾CEO張瑞敏到香港科技大學講座的題目。他說海爾不是成功的企業,這不是謙虛,而是他對于企業成功的定義不同。他認為,現代企業必須要有觀念的革新,也就是一種成功的觀念企業成功只是因為踏準了時代的機遇和節拍,而不絕不應驕傲地停下腳步。在張總看來,海爾的成功確實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及走出去的潮流,“成功地踏準了節奏”,正是海爾目前在白色家電做到全球第一的奧秘。以下為張瑞敏在香港科大演講的整理稿摘要。
海爾無論在銷售量上還是利潤率增長上都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談到海爾目前的業績時,張總反復強調一個點:現金流。海爾的現金流量周期是-10天,而行業平均水平是30天,也就是說,海爾充分利用了對銷售商的應付賬款達到免息融資的效果,而張總的重要觀點就是:利潤是企業的血液,而現金流是企業的空氣。沒有空氣,就沒有生命。這個觀點,和很多分析師對于Cash Flow Statement的重視程度是一致的。
海爾成功最大的秘訣就是在于其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用張總的話說,這就是制度的創新。他把管理用非常通俗的話來分層:第一層,管事;第二層,管人;而第三層,則是管機制。只有機制管好了,才能保證創新的體制,保持一個企業的生命力。所以張總最重視的,就是管理機制的創新,也就有了海爾模式人單合一。
人單合一的緣由就是在于目前市場已成功用戶為導向。之前企業可以以產品為導向,利用以企業控制的信息不對稱,使得用戶認為自己提供的商品是最好的。而現在,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下,用戶獲取的信息恐怕要多于企業本身,信息不對稱完全是由用戶來主導,用戶告訴企業你應該設計、生產什么樣的產品。
以用戶為是,以己為非。這就是張瑞敏創造出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的核心思想。這個模式主要是倒三角,也就是把原先遠離用戶的研發、營銷、制造等職能全部推近用戶,讓他們直接取得用戶的反饋,讓決策者(而非以前的經銷商)走向顧客。但張總與IBM前總裁郭士納討論過這個,郭士納曾經也想過在IBM實施類似的戰略,但他發現有兩個弊端:第一,決策者靠近了顧客,可是倒三角導致其他職能依然遠離用戶,可能會使得后勤支持缺乏;第二,從用戶這里得知的,永遠都是現有的市場,過分強調靠近顧客,很可能會忽視新市場的開發。
因此,在這個倒三角的基礎上,張瑞敏提出節點閉環的網狀組織,把8萬員工化為2000個自主經營體,從而獲得現場決策權、資源分配權、用人權。充分地放權,使得全員動員,把自己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全部綁定在一起。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又提出競單上崗和官兵互選的概念。競單上崗的概念就是打破傳統升職的條規,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勝任就提拔擔任某項職務,誰有能力誰上,沒能力者就下。這樣的概念解決了大公司經理人固化的問題,充分激勵了年輕人的斗志。而官兵互選則是張總目前仍然在思考的概念,基本理論就是員工有權集體把不稱職的上司給炒掉。但這樣的模式有很多明顯的弊端,因此這一概念依然在思考之中。
延伸閱讀
海爾走出去的“三步曲”
海爾的海外策略是中國少數走出去的企業中走得非常成功的。張瑞敏把海外擴張策略分為了三步:第一,走出去,就如同海外留學;第二步,走進去,比喻說拿到綠卡,而海爾的走進去策略則是通過細分市場先站穩腳跟。最有特點的例子就是海爾以前在美國銷售的小冰箱,主要顧客是住宿舍的美國大學生,每年開學前,海爾的小冰箱總是供不應求。而現在,海爾則早已升級到更高端的市場,也就是第三步,走上去,走進上流社會,占領國外的高端市場,就如同海爾現在在做的一樣。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