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趕超日本
日前,瑞銀證券發布的一份電視行業報告中指出,日本曾經是全球消費電子和電視行業的霸主,但近年來市場份額逐步下滑。韓國三星電子和LG等企業則實現趕超,電視份額達34%,位居全球第一。中國企業整體份額亦趨上升,已和日本企業基本相當,未來有望更進一步。
上述趨勢在液晶電視領域表現的最為明顯。
據DISPLAY SEARCH數據,2012年一季度,韓國主要品牌液晶電視全球出貨量占比為34%,超過了日本。至2012年三季度,中國主要品牌液晶電視全球出貨量占比已經接近日本主要品牌的占比,至四季度,雖然中國電視產品出貨量規模與日、韓企業還有差距,但是液晶電視規模已與日本公司持平,全球市場份額均在25%左右。
而奧維咨詢對中國電視產業的發展更為樂觀,奧維咨詢平板顯示事業部副總經理劉闖說,對于中國彩電企業來說,2012年是尤為關鍵的一年,“從全球電視產業來看,中國彩電行業在產品出貨量、上游面板供應能力上已經全面超越日本,這也標志著中國在全球彩電產業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今非昔比”。
三星公司成功的啟示
家電行業分析師廖欣宇說,1990年中期,三星電子的消費品產品質量和設計處于行業中間水平,品牌并不出眾。但2000年后逐漸脫穎而出,其成功的原因可給中國企業帶來較多啟示。
廖欣宇說,產品品質和設計的提升是三星成功的基礎,而公司品牌形象的提升則是重點,另外快速有效的戰略決策模式、以事業部為中心的經營模式、簡化的經營決策程序為其提供了支撐,而硬件全產業鏈布局,則打造了三星的綜合實力。
以產品品質為例,發展的早期,三星采取的是以數量為主導的業績評價體系,組裝技術水平較低。但偉大的企業總有其相似之處。1985年,海爾張瑞敏砸冰箱,十年后,三星李健熙燒掉殘次品,此后,三星相繼引入生產線停止機制(Line Stop System)和六西格瑪(6σ)質量管理體系,目標把殘次品控制在百萬分之3.4次以下,經過持續努力,產品質量取得了顯著進步。
廖欣宇指出,三星首先是加強了產品質量并提升工業設計,在此基礎上通過渠道升級和體育營銷方式等提高品牌形象,同時三星總部獨特的三角形決策機制保障了公司能快速應對市場需求變化,而前瞻性布局上游零部件產業鏈則增強了終端產品的競爭力。
哪些方面可“以韓為師”?
三星成功超越日本同行為中國企業樹立了榜樣,但其成功能否為中國企業學習?
隨著全球電視生產向中國轉移,在質量、產品設計上,國內電視品牌與韓國公司已經相差不大,但在品牌上,差距明顯。廖欣宇說,在國內液晶電視市場,國外品牌與日韓品牌的價差一直較大,保持在200美元左右。這一方面是由于日韓品牌往往走大尺寸電視的高端產品路線:據奧維咨詢數據,在國內大尺寸液晶電視零售市場,國產品牌液晶電視主要集中在50~60寸,該尺寸段中國產品牌份額高達80%,但在60寸以上細分市場,2012年四季度,日系品牌份額占比為72%,韓系品牌為18%,而國產品牌的份額僅為8%;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日韓企業憑借自身的品牌優勢維持較高的定價策略所致。
若中國品牌想要走向全球,更需要提升品牌形象。據國際知名品牌評估機構Interbrand在2012年對中國品牌價值的估計,中國電器行業品牌價值最高的海爾的品牌價值只有近50億人民幣,與三星300多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相比相差甚遠。
另外,國內企業的技術研發仍需加強, 電視顯示技術繼續進步,仍需加強硬件研發;出口也是以代工為主,缺乏國際運營經驗。
雖然在中國市場,國內企業有著韓國同行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容量龐大且仍將維持較快增速的本土市場、良好的品牌口碑和遍布全國的渠道網絡以及政策鼓勵支持等方面,但廖新宇指出,中國電視企業與國際主流公司的差距并不在國內市場,而是在海外市場。中國企業與三星、LG等韓國企業相比,不但在品牌上,而且在海外市場影響力上都相差較多,并未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因此,韓國企業成功的各個因素能否為中國企業學習仍待評估。(記者/王德祥)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