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聽到很多同行講太陽能市場低迷,銷量提升困難、經銷商出貨慢、促銷活動投入太大、操作太累、叛逃的也多,經營多個品牌。營銷人員流失嚴重,不好管理,招不到商,績效差,營銷費用高,要支持,要廣告,要提高待遇。這樣的境遇著實讓總監、老板們頭痛不已。頑疾都不是一天而得,出現這樣的局面也是過去積累弊病所致。
筆者曾寫過一篇《拿什么化解營銷危機》的文章,就指出了企業遭遇此境遇的病癥所在。企業只關注利潤,不關注創造利潤的渠道質量、數量及維護,怎么能持續盈利和增長呢?企業就像一艘航母,其裝備決定了戰斗力,裝備越先進,戰斗力越強,反之,則弱。因此,太陽能經銷商就像裝備在企業上的武器,經銷商上的質量就決定了企業終端戰斗力,營銷力。經銷商、業務團隊不是刀槍劍戟,戰時出庫,戰罷入庫,馬放南山。需要進行維護升級,提升期作戰能力,就像部隊的特種兵一樣,普通的戰士經過訓練都能成為兵王。
然在現實的經營中,企業只顧盈利,而忽略了這個環節。很多企業靠“哄”、“釣”“騙”來管理經銷商,這樣管理是無法可持續的。雖然,企業的決策層也不想這樣,迫于生計也只能順勢而為。筆者與江蘇某企業合作三年,北京某企業合作二年,通過培訓會的方式與終端一線經銷商溝通,提升戰斗力,讓企業業績迅速提升。江蘇的企業老總感慨的說:“如果投30萬做電視廣告,不會創造出3萬臺得銷量,可是與金言老師合作,投資30萬做培訓會議營銷就能實現,這種方式是直接到終端,不會大炮打蚊子”。在與全國二十余個省,兩萬多名經銷商溝通中,筆者總結出提升經銷商的戰斗力,需要點開其不賺錢的十大死穴。
一、“無產階級”式商不賺錢
為什么經銷商賺不到錢,因為他沒有錢可以投入。很多代理商實力弱,企業在建設初期,為了迅速拓展網絡,忽視了質量,只求數量,導致一大批無專賣店,無雄厚資金,無網絡,無銷售團隊,無拓展能力的無產階級代理商加入了隊伍。這些人中很多進10臺、20臺貨就成了縣級總代理,自己銷售,自己安裝,根本無法迅速提升銷量,拓展鄉鎮網絡,大多處于維持房租、生活的狀態。因此,無法抵御上游品牌的攻擊,在競品大炮的攻擊下,很容易改旗易幟,最后還把賺不到錢的原因,歸罪與廠家品牌弱,無支持。
由此可見,企業如果選錯商,后面的銷量增長,就無從談起。就像拳擊比賽一樣,選手不是一個級別,雙方懸殊太大,不用比就已經輸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企業只有經銷商數量,沒有銷量的癥結所在。
二、“糖公雞”式商不賺錢
如果是鐵公雞吝嗇的級別是“一毛不拔”,那么糖公雞則比鐵公雞級別高,不但不掉毛,走路還能像雙面膠粘著東西走。很多企業都遭遇了這樣的經銷商,在合作的過程中,不考慮自己帶承擔什么責任,該怎么拓展市場,投入多少資源。而是考慮如何讓廠家支持,廣告、促銷、人員、價格最低、店面裝修、運費等凡是牽扯費用的都指望廠家出。廠家支持點就干一點,不支持就不干。對下面的分銷商也是如此,廠家免費給的,折半給或不給分銷,從不從自己腰包里面掏錢支持分銷先發展。這樣的經銷商類似靠天吃飯,看人下菜,沒有全局意識。不投入也就算了,讓別人種樹自己摘果實,那個廠家愿意做這樣的生意。奉勸那些“等”政策,“靠”廠家,“要”支持經銷商趕緊調整思路。否則,廠家都會躲著你走,最后沾光、沾光,越沾越光。
三、“二人轉”式商不賺錢
“起早貪黑緊忙活,上有父母下有兒”一首歌曲這么唱著,說的是夫妻兩人過日子,很不容易。其實,這也是太陽能經銷商的真實寫照。很多經銷商都是夫妻店,不是老婆圍著老公轉,就是老公圍著老婆轉,也被譽為是太陽能圈里的“二人轉”模式。老公負責安裝,老婆負責銷售、倉庫、會計、后勤供給。早期這個模式費用低,宜管理,工作效率高。適合投入小,市場啟動期的經營。市場是一直在變化的,一直在發展的,以前成功的模式,隨著市場的變化也會變的不成功。
自從太陽能進入農村市場后,這種二人轉模式就暴露出弊端。下鄉需要開發很多鄉鎮代理,老公就不能去安裝了,需要開發網絡,帶領分銷做活動。代理商從自己銷售變為帶領分銷商一起銷售。角色和經營定位的轉變,就要求夫妻店轉型,建網絡、建促銷隊、建安裝隊、建專賣店、實行標準化管理。如果還是那種經營模式肯定是坐以待斃。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少,賺錢基本靠想了。
四、“周扒皮”式商不賺錢
上學時學過《半夜雞叫》地主周扒皮,為了讓長工多起早干活,半夜起來學雞叫。而在太陽能渠道銷售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太陽能行業多是廠家——省總代——地級——縣——鄉,四級銷售渠道,渠道越長,物流成本,銷售成本越高,加價情況越嚴重,終端銷售價格也就越高。廠家盡可能縮短渠道環節,用最短的渠道將產品送到用戶手里,減少加價環節,以求提升終端競爭力及市場份額。企業的出發點是對,也對渠道商進行讓利,可很多企業得到卻是事宜愿違。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廠家讓利后,中間流通商加價,加價的理由是開發市場費用太高,養人,養車,養網絡。有的中間商卻是這樣做了,就像安徽六安的千萬打上,重慶的千萬大商,都自己拿出一年的利潤來打市場,變著花樣的投入,買太陽能送大肥豬,送大黃牛,送空調,把市場搞的熱火朝天。這樣商畢竟是少數,大多經銷商是雁過拔毛,扮演一個倉儲物流上角色,沒有扮演銷售商的角色。就像拿主管的工資,干了普通員工的工作。
筆者建議代理商保持創業的激情,不要有一定的網絡后,就停止拓展、優化網絡,靠物流加價,靠代理權只收租,不施肥,分銷商都和競品私奔了。理由很簡單,競品也加價,但是競品給幫著做活動,送貨,派人支持,服務好。市場競爭不是一個品牌的活動,市場潛力時不待我,分秒必爭。在代理期內留住分銷,提升戰斗,挖掘市場最大的產能,才是上策。否則,怎么能賺到錢。
五、“倉儲店”式商不賺錢
很多企業在省會都設有總代理,總代理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開發網絡和倉庫物流。也有些企業喜歡讓代理商存庫存。結果代理商年會上一次訂貨,賣一年。還有的年會訂貨打款,享受廠家訂貨政策,貨卻是慢慢,更有甚者半年都發不完。結果導致公司的優惠無法落地,變相成為大戶的蛋糕。
筆者認為有庫存不代表有市場。企業放價目的是讓代理商拓展市場,讓利市場消費者,提高市場份額。如果單純了為了拿企業優惠,回去還是賣高價,就是去了企業放價的戰略意義。而作庫存的經銷商也因為賺了庫存差價,而失去占領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和份額帶來的高額利潤。利用公司讓利資源和價格空間占領市場份額,壓制競爭對手才是上策。
倉儲式經銷商不是不賺錢,依靠庫存賺到的是小錢,依靠市場才能賺大錢。筆者建議那些靠庫存盈利的經銷商要轉變觀點,以市場為盈利中心,利用庫存優勢,但不要依賴庫存優勢,加速資金和庫存的流動率,以10萬元的庫存為例,一年周轉一次,只能賺10萬元的生意之利,周轉2次,就是20萬元的生意之利,三次、四次。。。。。。,周轉率越高,盈利性越強。將庫存做成流水,而不是腌臭豆腐的“缸”,就才是盈利之道。
六、“守舊派”式商不賺錢
兵法曰: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數生稱,稱生勝"。強調因地制宜,才是取勝之道的兵法秘訣。商戰亦是如此,太陽能經銷商如果不能審時度勢,抓住市場先機,而是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封閉式經營,那樣就不會成為市場的主宰者。
筆者,前不久與一位千萬大商一起吃飯,席間與這位經銷商交流經營秘訣,談的不亦說乎,原來他是重慶的太陽能經銷商。筆者做太陽能也多年,對重慶市場也有所了解,很多商家、業務經理都以天氣原因而兵敗重慶。天氣原因真的是賣不動太陽能的主要原因嗎?霧天多、陰雨天多、天然氣豐富,導致該地區電、燃氣熱水器一直火爆。被業內公認為是太陽能的三類市場,沒有多大銷量,經銷商規模和投資也都很小,經營太陽能也不會賺到很多錢,甚至很多商人放棄經營太陽能。既然是這樣為什么這位經銷商,還能在業內都不看好的重慶做成千萬大商呢?讓我很是費解。
談話中這為大商道出了營銷秘訣。都不看好的生意才是大生意,這就是他的秘訣。這也是新舊兩種營銷思想的對抗。早先進入太陽能行業商人經過實踐證明重慶地區不適合太陽能,暫且定位守舊派。新加入太陽能行業的商人,代表創新派。守舊派已經證明太陽能在重慶不好賣,賺不到錢。創新要證明能賺到錢,市場很大。就在大家的觀望中這為經銷商開始了他的太陽能經營,他打破過去商人坐店經營的模式,采取走出銷售;并且大量招聘鄉鎮分銷商,分銷不相信能賺錢,他就幫他們銷售,先讓分銷商賺到錢;分銷商不壓貨,賣一臺產品進一臺貨,他就向分銷商借錢,每家1萬或2萬,把錢集中后他自己向廠家進貨,享受優惠政策,貨拉回來后,他開始搞活動、促銷,賣了產品分銷商要進貨,他再拿產品給分銷商抵賬。
為了賣產品他創新銷售模式,把活動搞到農村去,買太陽能送大肥豬,買太陽能送大黃牛,買太陽能送樹苗十年后返還購機款等活動創新層出不窮。辛苦的付出換來業績,第一年賣了不到200萬元,第二年、第三年連續翻番,一舉突破千萬元銷售額。
有了成績過去那些看笑話的同行,一個個啞了。這為千萬大商的行為證明了一點,沒有不賣產品的市場,只有不賣產品的思想。市場不變,我就改變,我改變市場必然會變。這就是創新者得心態,這也是成功者得心態。筆者建議那些守舊派經銷商也可以借鑒下這為朋友的經驗,不要在店內發出不賺錢的哀鳴,嘗試下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業績,一味的固執己見是無法改變不賺錢的現狀。
死穴七:“孤島”式商不賺錢
茫茫大海上,遠離大陸的島,被稱為“孤島”,孤島也因此成為與世隔絕的代名詞。這里提到的孤島式經銷商是指那些經營封閉的商家。作為代理商、經銷商要與其產品的供給者保持良好的溝通,保證商路暢通。當下很多商人沒有與廠家保持這樣的溝通,而是把精力放在賣貨賺錢與尋求合作廠家支持(物質)上面。賣貨賺錢是自己經營得當,功勞大,也成為和廠家要支持的砝碼;不賣貨就是廠家實力弱,支持差,品牌知名度,沒有錢打廣告,無法與競品抗衡。總之,在這樣的邏輯模式里面廠家怎么做都是天經地義的,經銷商做好了也對,做不好也對。都說廠商是婆婆媳婦的關系,外人看是一家,內部看是水火不容。
還有些商家認為自己是在替廠家銷售,替廠家干工作。高興就和你合作,不高興就不和你合作。賣哪家的牌子不是賣啊?這些思想如果駕馭了商家能賺錢才是大怪事。
死穴八:“多胞胎”式商不賺錢
太陽能行業存在這樣一種經營現象,代理商喜歡代理一家知名度高的品牌,然后再代理一家價格低品牌,知名度沒有什么要求,只求價格最低,利潤最大。還有的同時代理幾個品牌太陽能,美其名曰太陽能超市。除上述兩種外兼營商也很多,建材+太陽能模式,衛浴+太陽能模式,櫥柜+太陽能模式,家電+太陽能模式,電動車+太陽能模式,摩托車+太陽能模式,水暖+太陽能模式等各種組合的太陽能銷售終端。
誕生這些模式的動機在哪里呢?很多朋友一定想到了——“賺錢”。名牌+低價品牌的模式,商家出于價格高顧客接受不了,故拿一個低價堵漏。太陽能超市想一網打盡國內太陽能,壟斷當地市場。兼營商心態更給力,主業+太陽能副業,賺多少算多少,不依靠太陽能吃飯,銷量追隨自然銷售法則。
然而,與之合作的廠家卻是依靠一個品牌吃飯,一個品牌占領市場,都渴望自己賣最多。矛盾就這樣產生了,商家賣什么都賺錢,商家利益保障了,廠家利益沒有保障,這樣的合作肯定是“同床異夢”。
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元兇經營者的投資心態。他們利用了一籃子雞蛋分開放的理財理念,豈不知道太陽能行業不適合一籃子雞蛋分開放。
案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安全,還是放在兩個籃子安全。最后得出結論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和放在兩個籃子的風險是一樣的。雞蛋破不破本身和籃子無關,而是和放雞蛋的方式有關系,如果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加上蛋托和填充物,雞蛋也會很安全。
經營多個品牌,勢必要多買一個籃子,籃子也是成本啊!本來一個籃子就能放下的雞蛋,非要放在兩個籃子,分散了實力。很商家原本就只有一個雞蛋,非要放在兩個籃子里面,雞蛋就會破了。商家最好是研究下一個籃子如何保障雞蛋不破,才是成功的捷徑。
這也是為什么太陽能行業,成為千萬大商的十之八九是專營商原因。代理一個品牌,資源整合,力求市場勢能最大化,就著那些千萬大商用十幾年的實踐總結的成功秘訣。
如果操作一個品牌實力還不足,精力、物力、人力還不到位,就不要搞多品牌經營,最后反而作繭自縛,讓自己負重前進。就像一個家庭有一個孩子,素質、教育、各項都能保障,孩子多了父母還是疼愛,但是精力、時間都比不上照顧一個孩子充分。多胞胎式經銷商賺錢要靠團隊,單純依靠夫妻店模式,指望多代理幾個牌子賺錢,反而會適得其反。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