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樂視超級電視發(fā)布,從供應鏈到合作伙伴,到顛覆性定價,幾乎就是小米手機的翻版。樂視的股票隨之連續(xù)漲停板,體現(xiàn)了投資者對這種模式的認可。樂視提到要軟件盈利替代硬件盈利,服務盈利提供未來收益。從小米的經驗看,基本就是扯淡。
用戶買了樂視電視,可以去看免費的優(yōu)酷,土豆,而不一定要買樂視的付費服務。
小米當初也這么說,要推米聊,結果微信來了,米聊無疾而終。但是這沒有妨礙雷軍和小米公司大賺特賺。
2012年,小米賣了700多萬,今年的目標是1400萬(從現(xiàn)在的情況看,這個數(shù)字會有點懸)
要知道,小米才是成了幾年的小公司,不用說和中興、華為、酷派、聯(lián)想比,就是和金立、天語、OPPO、VIVO、MEIZU比都是后來者。渠道方面,運營商方面都遠遠不及,但是它的量是非常可觀的。傳統(tǒng)上達到小米的量,需要傳統(tǒng)渠道深耕若干年,投入上億的資金,上千的人員才能做到。而互聯(lián)網顛覆了一切。
樂視超級電視模仿了小米的路子,國內的電視廠商難免會心跳。
那么這種模式是怎么來的?會革誰的命?誰又會從中受益呢?
1、小米和DELL直銷
太早的電話直銷不說了,網絡銷售比較早的是DELL的直銷,做出品質不錯的產品
(早期DELL的用料相當不錯,索尼特麗瓏的顯示器,板卡做工也是一流的,這和戴爾自己會攢電腦有點關系)
然后直銷,早期靠廣告電話,后期靠網絡。直銷的最大優(yōu)點是沒有層層代理的渠道費用,不用付昂貴的商業(yè)地產的賣場租金。價格有優(yōu)勢。
小米扯了很多,其實最后的核心競爭力還是便宜。(不是絕對的低價,而是同配置同檔次中便宜,也就是所謂的性價比)
不過小米除了節(jié)約渠道成本,還發(fā)揚了期貨的概念(我個人認為這個期貨的思路和魅族M8有相當大的關系,2007年初魅族公布M8的配置和1999元的售價,當時肯定是做不到的,2008年10月魅族M8公測版出現(xiàn),2380元,2009年才有1999元的價格,雷軍本人和魅族早期有過交集),利用摩爾定律,做到了顛覆性的價格。
在小米一代發(fā)布的時候,市場上同檔次的產品價格要高數(shù)百元到1000多元不等。
如果細分的話,期貨帶來的價格優(yōu)勢,和渠道、商業(yè)房產租金,人工帶來的優(yōu)勢各占一半。
至于推廣費用,走實體的也要推廣也要廣告費。走網絡的推廣費用未必高。
2、樂視的價格優(yōu)勢從哪來
電視和電腦、手機還有點差異,電腦和手機的分工比較早。很久以前,電腦產品就是制作的管制作,銷售的貼牌就賣。譬如優(yōu)派的顯示器就是貼牌。愛國者自己不生產任何東西,都是貼牌。板卡廠其實沒幾家,都是生產完了不同品牌貼牌。筆記本電腦代工就幾家,各個牌子的筆記本大多是貼牌。
制造的拿制造的利潤,銷售的拿銷售的利潤。手機初期是自己都做,后期也類似電腦,蘋果都是富士康做的。HTC很多是比亞迪做的。諾基亞中興華為都有富士康代工的。
所以,小米在供應鏈上沒有什么特別多,顛覆的是渠道。
家電分工程度要低一點。沒有一家巨型電視OEM廠管生產,只賺加工費。然后各大家電廠商自己沒有生產線,只管貼牌。有這種模式也是非主流的小品牌。
這次富士康和樂視合作,我個人感覺是有點意思的。富士康一直在嘗試自己做個牌子,手機、電視都試過。
專業(yè)OEM有個好處是規(guī)模化。富士康這類巨型企業(yè)如果做單一產品的話,產能會非常巨大,量大物料采購成本就低,人工,研發(fā)、基礎設施平攤下來成本也低。最后就有價格優(yōu)勢。
樂視能定價這么便宜,除了渠道費用的節(jié)省,富士康恐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樂視的合作伙伴還有高通和夏普。
高通上次投資小米,大賺一筆,小米之前,國內手機用高通芯片的沒有幾家。小米之后,不用高通芯片的沒有幾家。這兩年高通除了專利費以外,芯片銷售也賺的盆滿缽滿。這次有點要在電視上復制智能手機的意思。如果樂視超級電視大獲成功,高通的芯片會不會通知智能電視領域呢?
渠道費用,商業(yè)地產租金,富士康、高通、夏普,制造了樂視的低價優(yōu)勢。
3、互聯(lián)網要革誰的命
其實,在小米之前,淘寶已經在革命了。最近兩年,一些服裝品牌效益不佳,一些服裝店鋪生意不佳。一些快遞公司瘋狂成長,淘寶的成交額也在暴漲。
顯然,網絡在革渠道的命,革商業(yè)地產的命。
消費者買的是產品,渠道也好,商業(yè)地產也好,都是消費者通過的渠道。而這些管道的費用越來越高,帶動物價越來越貴。渠道兩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為此買單。生產者和消費者不能溝通信息直接交易是問題所在。
而網絡解決了溝通和交易的問題,雙方無需繼續(xù)買單。淘寶的模式還是生產廠、電商、小賣家、買家。
而小米直接從生產廠到買家,自己來做電商。樂視也是這個模式。
如果這次樂視也成功,那么這種模式就會復制的越來越多
既然服裝可以、手機可以、電視可以
洗衣機可以不可以?空調可以不可以?汽車可以不就可以?
除了現(xiàn)場消費(吃飯、理發(fā)、洗澡、唱歌、喝咖啡)必須要有場所,購物完全是可以不要代理商,不要場所的。
消費者只需要為物流買單,為倉庫租金買單,而不需要為層層代理商的利潤,為商業(yè)地產的昂貴租金買單。
加入的商品越多,這種趨勢就越明顯。
4、傳統(tǒng)廠商的應對
傳統(tǒng)廠商過去已經花了很多年,很多資金,很多精力建立起了自己的渠道,并且投入大量金錢來維護。
這些資金都計入了成本,變成高售價的一部分,面對低價來襲的加入者,措手不及是難免的。
手機行業(yè)應對的比較快,以為手機本身就是高度分工。小米的各種模仿品來的很快。
手機有個特殊的地方是運營商渠道,這個渠道提供給消費者的是帶補貼的產品,價格比不帶補貼的互聯(lián)網渠道更低。
所以運營商渠道基本不受互聯(lián)網的沖擊。
家電會麻煩一些,傳統(tǒng)廠商要承擔兩塊壓力,一塊是傳統(tǒng)渠道的成本,還有一塊是自己生產成本與富士康成本差價的壓力。而且家電沒有運營商補貼的渠道。傳統(tǒng)渠道對拼網絡渠道,肯定力不從心。
其實,新興廠商這套沒太高難度,傳統(tǒng)廠商照抄不是問題。譬如華為的榮耀2。
但是問題是網絡低價會傷到渠道的高價,損害合作伙伴的利益,多年建立起來的渠道又不能不要,新興廠商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傳統(tǒng)廠商不敢不要鞋了去肉搏。
可行的辦法是產品隔離,品牌隔離。如果沖擊的厲害,傳統(tǒng)廠商就獨立運營一個品牌。不走渠道,節(jié)約渠道費用同樣低價去肉搏。如果自己的生產線成本高,甚至可以不用自己的生產線,和新興廠商一樣去貼牌。
麻木不仁或者自廢武功去跟風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yè)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