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家電泛指可提供娛樂的產品,其產品之豐富并不比弱于白電。比如:DVD播放機、彩電、音響、游戲機、攝像機、照相機、電視游戲機、家庭影院、電話、電話應答機等等都屬于黑電。其中,彩電最有代表性,被業內視為黑電產業的風向標。
不過,黑電盈利能力孱弱,利潤卻遠低于白電。據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白電板塊表現最為出色,凈利潤增速高達15.5%,而黑電類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速不及收入增長,僅為5.7%。
在這種“黑不及白”的形勢下,長虹、TCL、海信、創維、康佳等國內五大彩電巨頭已經紛紛將觸手伸向白電。國際上,更是傳出松下將斥資27億元再重組,或徹底退出黑電業務,進軍白電。不過,與之相反的是,蘋果、聯想、樂視等IT、互聯網巨頭搶攤智能電視。
一方面是黑電企業急于“漂白”,另一方面是IT、互聯網企業對黑電市場虎視眈眈的欲望。黑電,到底有什么秘密?
黑電企業步入暮年?
“黑電搗漿糊,越杵越爛:海信、TCL還能看到內容,康佳、長虹已經快變水了,而數源、廈華就是一個空杯。”這是業內人士對2012年黑電業上市公司的業績一個很形象的概括。
據黑電企業公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四川長虹實現營業收入522.2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5億元;TCL實現營業收入696.29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96億元;青島海信電器實現營業收入251.5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03億元。
不過,這三家主流黑電企業利潤的總和,卻不及白電企業格力電器的一半。格力電器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3.1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80億元。
對比白電企業動輒千億的規模、近百億級的利潤,黑電企業整體不免顯得有點兒“寒磣”。而且,隨著當前成本的提高,傳統黑電企業的利潤還在繼續壓薄。
一方面是“本高”,一方面是“利薄”,這由不得人懷疑,此前光鮮無比的黑電企業是否已經步入暮年?日本黑電的沒落,對中國黑電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警醒。
從2008年起,作為全球黑電產業領軍梯隊的日系家電企業,集體走向下坡路。索尼、松下及夏普三大黑電巨頭全部面臨巨虧。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第二財季,索尼凈虧損約1.94億美元,連續第七個季度出現虧損,逼得索尼一次又一次刮骨自救,裁員、關廠、賣樓紛至沓來。而松下連續兩年出現巨額虧損,以致做出2012年不再向股東分紅的舉措,這也是繼1949財年以來63年再次出現整個財年無分紅的情況。夏普面臨破產則幾乎只有一步之遙。
而追溯中國電視發展的軌跡,則可以發現,一直伴隨著日本的影子。從最初的蝸牛事件,中國彩電沒有走美國的N制式,而是日本的P制式,到后來日韓長期壟斷面板產業,中國不得不高價向日韓進口面板,使得中國電視產業的發展舉步維艱,極易步日本電視后塵。
負面因素的“絞殺”
無論是日本黑電,還是中國黑電,為什么都活得那么“悲催”?
近幾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股市下跌、人民幣和日元的持續升值、歐債危機以及彩電市場供過于求,電腦、網絡的普及對市場份額的蠶食,都使兩國黑電企業的市場出現了畏縮。
于日本而言,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電視需求疲軟,最核心的上游配件液晶面板供過于求,價格大幅下滑,使依賴面板業務的企業均遭受痛擊。以夏普公司為例,其液晶電視和液晶面板的收入占到了總收入的60%左右,當需求下降時,巨虧隨之而來。
中國黑電產業的發展一樣受制于面板。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世斌稱,在京東方、長虹、華興光電等國內彩電企業,還沒有在面板突破時,韓國三星、LG等六家企業更是合謀操縱液晶面板價格,在中國大陸實施價格壟斷行為,在面板這一塊吃掉中國彩電整機廠家的大部分利潤。事實上,貼上“長虧戶”標簽的京東方就是這一受害者。從2001年起,這家企業在上市十年累積虧損超過70億元。雖然現今京東方液晶面板生產線,出現了好轉的拐點,但一時難以改觀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企業競爭者的頻頻出擊也打亂了傳統黑電企業的節奏。目前,國內有風頭正勁的樂視超級電視的崛起,PPTV、阿里巴巴也即將推出機頂盒,國外則是蘋果電視的研發醞釀,IT、互聯網扎堆終端,逐步顛覆著現有的電視格局。
最讓黑電業“受傷”的是價格戰,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行為,可以說是加速行業步入微利的“推手”。中國彩電市場的價格戰由來已久,1989年,長虹發起第一波價格戰,成為贏家。初期價格戰,讓國產彩電將半壁江山從洋品牌中奪了回來。但之后爆發的大規模價格戰,呈現出只要有一、二家企業的彩電降價,其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企業都會“拼死”跟進的怪狀。現在,利潤和成本兩根搖搖晃晃的“柱子”,已經無力支撐展開“價格戰”的“擂臺”。但是,價格戰依舊在上演。特別是LCD產品向LED積極升級成為爭奪平板電視的兵家必爭之地,外資品牌迅速滲透中國并發起一波波降價潮,市場份額被蠶食,整個平板電視的產品毛利率被速拉低。康佳、海信、TCL、長虹等在內的國產品牌去年利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
對此,業內人士稱,在價格戰的彩電市場上,沒有最后的贏家,有的都是輸家。
決定黑電的最終底牌
黑電是技術主導型產業,生命周期短,更新換代快,一直以來,技術都主導著黑電企業的生死。
長江證券認為,黑電行業目前整體盈利能力較低、產業鏈不完善、企業定價權較弱,同時行業還面臨研發能力不足。雖然近年來國產電視的銷量遠超外國企業,但在研發技術上仍有一定差距。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世斌則指出,這些年,外資品牌憑借掌握面板、芯片等核心技術,輪番打壓技術薄弱的企業。在CRT之后,從背投、等離子、LCD、LED、OLED,到現今的4K;從3D電視、互聯網電視,到現今的智能電視等等,幾乎在CRT時代過后,中國彩電業面臨著2年就是一個新的概念出現。這對中國彩電業是一個巨大的負累。日韓等外企不斷的技術升級,意圖不言而喻,那就是拖垮中國彩電業。
全產業鏈不完整、產業結構被控制是黑電行業最大的風險。[NextPage] 盡管近年來中國黑電行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和國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貼牌生產仍然是“中國制造”普遍的生存模式。很多高端產品表面上由中國生產,其實核心技術大多來自國外。
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內黑電企業已經越來越不能忍受一再不能兌現的年度銷售目標和被持續低估的股價。技術升級、進行結構性調整正成為企業的“救命稻草”。
早期的地產投資已經不再流行,轉戰白電不約而同地成為黑電企業結構性調整的戰略方向。截至目前,長虹、海信、TCL、康佳、創維等五大黑電巨頭都拓展了白電業務,在這其中,海信、TCL等率先涉足白電業務的企業依靠品牌和渠道的優勢,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后來者的白電業務擴張效果并不明顯,陷入了多元化戰略的迷霧中。專家陸刃波指出,面對當前黑電紛紛跨進白電領域的情況,企業不能盲目的進行產業布局,應通過技術等創新方法穩固彩電地位的同時,發展白電。
此外,“以價換量”的策略使得黑電企業度過了最難忍受的“寒冬”。在2012年第三個季度,黑電開始回穩。各證券機構皆對呈現出弱復蘇跡象的黑電報以樂觀的態度。中怡康總裁助理、研究中心總經理彭煜分析稱,“電視行業之所以能企穩與降價有著莫大關系”。但必須明了的是,“以價換量”的“價”已經接近底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黑電企業對政策的依賴不小。節能補貼政策能夠促進節能家電市場占比的提升和企業產品結構的改善,但透支了消費需求,以致白電叫停的政策黑電高喊“繼續”。不過,由于2013年6月后節能惠民政策是否延續尚無官方定論,黑電企業希望坐擁政策支撐力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轉戰白電、以價換量、政策補貼等策略對黑電的發展并不靠譜。“技術”這一根本性要素才是立企之本。
目前,3D、智能等無疑代表了電視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為了改變低毛利的狀態,黑電企業開始利用網絡及電子商務帶來的機遇,蜂擁引入3D、云技術,以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創維致力于推出酷開智能3D電視,主打“智能3D引擎”和“不閃的3D”;康佳從年初推出“同步云”差異化戰略以來,憑借雙通道、超高清等產品技術創新,實現全年液晶電視增長110萬臺,銷售額增長15個億,穩居國內家電行業第一陣營;TCL集團近日也發布銷售數據,憑借技術升級的LCD電視,2012年,TCL全球銷量達1578.10萬臺,躋身全球彩電銷量前三,與三星、LG并列全球彩電業三強,這也是中國彩電企業首次沖入全球液晶彩電第一陣營。
對此,家電分析人士稱,隨著日系衰退、面板國產化完成、電子商務大發展、房地產業開始進入回暖期、城鎮化的速度加快,以及樂視、蘋果等企業對黑電業務的開拓產生的“鯰魚效應”,國內黑電整體表現出集群化增長的良好態勢。預計,未來3-5年內國內消費市場對黑電產品的需求量將持續增加。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