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電維修價格高
挾件要價成慣用提價手段
最近,省城市民孫先生家用了一年半的電飯鍋保溫裝置失靈了,他找到廠家指定的維修中心要求維修時,被告知已經過了保修期,所更換的零部件和工時費要自己支付,算下來大約200多元。
因為覺得太貴,孫先生就按著樓道里貼的“家電精修”小廣告,找了另外一家的維修人員,一番檢測之后,維修人員告訴他,電飯鍋的電路控制裝置損壞導致保溫裝置失靈,更換零件的費用為180元。隨后,孫先生上網查閱后發現,電路控制裝置最貴的不過80元,但因為自己不懂具體型號和安裝方式,最后還是交了160元請維修部處理。不過維修人員安裝的時候,孫先生發現其提供的電路板沒有包裝、說明書和產品商標,“維修人員解釋說是直接從廠家拿來的原件,但我懷疑所謂的新零件是不是回收的二手配件。”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兩年小家電產品在省城家庭的普及率頗高,使用量也大,但同時小家電的維修也成為讓消費者頭痛的事情,據濟南市消費者協會提供的數字表明,2010年涉及小家電維修的投訴同比增長10.6%。
記者近日調查市場發現,“挾件要價”和“挾技要價”是目前小家電維修行業提高收費標準時慣用的手段。“小家電配件市場專業性強、消費者無處購買適合的替換件,維修部經常利用這些情況,憑借手頭可通用的部分零件向消費者獅子大張口,幾元、幾十元的零件可能要價幾百元。”曾在一家電維修點做過維修技師的郭先生表示,替換件的來源很復雜,有很多是“三無”產品,有的還是替換下來返修的二手件和拼裝件。同時,維修部還利用技術優勢,謊報故障類型,當消費者比較急迫時,往往會加收開機費、檢測費、安裝費等各類費用。
服務外包+市場頻繁洗牌
“專業維修不專業”成通病
“維修經營者使用三無產品和返修件、拼裝件的行為,其本質是銷售不合格產品的違法行為;謊報故障、提高維修金額則屬于欺詐消費。”對于目前小家電維修行業的亂象,濟南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馮京凱建議,消費者維修前不妨貨比三家,并簽好維修合同、留好維修憑證以備糾紛維權。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小家電維修行業收費混亂、檢測隨意、效率低下等亂象的背后,其實是缺乏維修資質這個行業通病。
近日,記者在省城街頭發現了一張“專業精修”廣告卡,順著卡片提供的地址找到維修點時發現,所謂的專業維修點位于居民樓內,沒有營業執照,一般也不接受消費者送修,配備的“專業”設備就是測電筆、電焊槍等簡單裝備。當問及老板和兩名技師有無專業資質時,一名技師稱“干這行已經5年了”,一名則拿出了某技術培訓學校的證書。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小家電維修點還常以“某某品牌授權維修點”、“聯網售后單位”、“專業精修20年”等名頭進行宣傳,實際根本拿不出任何授權文件和從業經歷。
對于維修行業的混亂狀況,某國產家電品牌駐濟分公司的蔣先生表示,這跟生產企業委托外包售后服務的經營方式有直接關系,“生產企業知道家電售后服務的重要性,但售后服務的人、財、物成本都很高,只有銷售的產品在某一地區達到一定的數量時,建立維修站點才不會虧錢,不然就是賠本賺吆喝。”基于這種考慮,不少生產企業干脆把售后服務交給代理商,“代理商經常根據市場變動更換代理品牌,更換了之后之前售出產品的售后服務也就置之不理了。”
與此同時,近年來小家電市場頻繁洗牌也導致維修行業亂象頻發,“不少品牌都退出了市場,原來的產品不再繼續生產,售后服務也隨著消失了,對這些孤兒小家電,銷售商和生產商不管不顧,缺乏維修資質的‘草臺班子’就有機會趁虛而入了。”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