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三網融合”試點方案通過,多方布局已久、只待發令槍。
十年進退,十年分合,一根網線所承載之變遷,已滄海桑田。
而本報記者獲悉的最新消息是,6月6日獲批的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已于6月12日下發至各省、直轄市的廣電局及相關部門,日內即會公開,各地的試點資格爭奪亦將進入最后沖刺。
“我呼吁了多年的‘廣電、電信交互進入’以及‘給每個電信公司發全業務許可’,根本沒人聽。我的‘學者影響力’等于零!” 1998年最早提出三網融合概念的經濟學家周其仁曾在2005年發出喟嘆。如今,他的十年夢想即將成真。
巨變在即,一系列懸念正沿著歷史的進程展開——三網融合試點的上海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線公司(下稱SMG),是否已為即將到來的變革積淀了足夠的經驗?
產值相差百倍的電信、廣電兩大行業,在即將到來的“競爭加合作”格局中如何融合生長、如何爭鋒角逐?
三網融合基礎——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難度幾何?
電視臺、有線網絡、電信運營商、設備商、視頻網站,產業鏈上下游將走向何方?
所有這些的答案,盡在十年風云最深處。
十年禁入:冰面上的一線航道
在廣電和電信的互相禁入期內,上海被選擇為唯一的三網融合試點地區。
三網融合的說法,最早源于經濟學家周其仁。
1998年是一個歷史性的年份。這一年,中國為應對WTO的入門條款,正在醞釀電信產業的新一輪改革開放。同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與美國第二大有線電視公司TCI合并。
目睹兩件事同時發生的周其仁,有感而發,當年,他公開發表《數網競爭、三網合一》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電信業、廣電業相互融合,幾張物理網絡彼此競爭的概念。
周其仁此文立足于電信業改革,“數網競爭”一說,針對的是電信業行業自己提出的“自然壟斷”的說法。
根據當年媒體的報道,在1998年,廣電曾試圖摸索開展一些電信業務,結果受到電信運營商的強烈反對。此后雙方的沖突不斷升級,部分地區發生互相破壞對方的網絡傳輸設備的事件,甚至發生流血沖突。
次年9月,信產部、廣電總局聯合制定《關于加強廣播電視有線網絡建設管理的意見》(當年國務院辦公廳“82號文”轉發,“82號文”即成業內對該規定俗稱),明確了雙方“互相禁入”的原則。
十年禁入期,碩果僅存的只有上海的東方有線,1998年上海被選擇為唯一的三網融合試點地區,上海的有線電視網絡組建為東方有線,提供有線電視、互聯網接入(與上海電信合作)雙重服務。
此后,廣電總局亦挾“82號文”,叫停了多個地方電信的IPTV嘗試。
曾任廣電總局高級顧問的侯自強對當年發生的事有不同說法。“那時廣電是自己退出了電信。即使到了近兩年,對三網融合這件事廣電總局也不熱心,工信部就更不熱心。”他說。
對于電信系統,坐擁數千億年產值的產業,向年產值數百億的廣電系統開放市場;而且注定無法取得廣電市場核心的內容播控權,自然缺乏動力。
對于廣電系統,雖然有線電視網絡“帶寬”遠超電信網絡,未來有一定競爭優勢,但全國數千張有線網完成雙向改造,進行整合卻困難重重。
因此,在此后的10年間,雖然三網融合一再被提上議程,但卻寸步未進。
多番博弈中,電信系統私下宣稱“不給播控權就退出三網融合”,廣電系統則一再要求給自己更多的準備時間,理由是廣電市場化發展落后于電信好幾年。
中國的三網融合進退躊躇的當口,法國電信率先推出“三屏融合”,提供跨終端視頻服務收費。隨后,2009年,美國AT&T也推出“三屏融合”。
而在同期,中國的信息產業也突飛猛進,至2009年年底,全國擁有電視終端4.6億臺,互聯網用戶3.8億,手機用戶7.4億,三網融合服務市場潛力巨大。
“眼看著產業發展的大好機會來臨,中央和總理都著急了。”侯自強說,在兩部委扯皮不休時,中央高層開始發力推動三網融合的車輪。
“中央推動三網融合,為的是增強廣電和電信兩個行業的競爭性,使價格下降、服務質量上升。”上海電視臺副臺長張大鐘解讀說。
現在,用戶選擇互聯網接入服務(即寬帶服務)時,只能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選擇;有線電視服務則沒有選擇,是當地有線網絡部門的獨家生意。
而在三網融合實現后,用戶可以在四家運營商的“寬帶+互動電視”服務面前作選擇,競爭性大大增強。
“有線網雙向改造完成,IPTV、互聯網電視可以選擇有線網傳播;電信網帶寬升級,讓各類互動電視達到有線網傳輸的清晰度。”張大鐘說,“最終,幾張網絡趨同化,實現有效競爭,這才是三網融合的真正目標。”[NextPage] 百視通實驗:“三尖刀”開路
在廣電總局的鼓勵下,SMG在IPTV、互聯網電視、NGB三個領域的探索均走在前端。
2005年4月,在與哈爾濱網通、上海電信合作,進行極小規模的IPTV試點后,SMG拿到了中國第一張IPTV牌照。
隨后,SMG迅速進入IPTV商業試點階段。
張大鐘介紹說,目前,SMG已取得上海、黑龍江、遼寧、浙江、福建、陜西六個省市的試點資格,分別與當地電信、聯通合作,開展IPTV業務。
SMG在上海發展的IPTV用戶現已超過100萬,全國用戶300萬。
作為試點,SMG在上述每個省市僅選擇一家電信運營商與之合作,這也是它發展IPTV用戶規模所受到的制約因素之一。
但相較此后獲得IPTV牌照的幾家企業,SMG的試點是規模最大、最快的,這成為百視通成功盈利的根本原因,后者是SMG對IPTV、互聯網電視的運營主體。
2009年,百視通旗下兩家子公司上海百視通電視傳媒有限公司和百視通網絡電視發展有限公司,向參股40%的同方股份(SH.600100)貢獻投資收益達1.2億元。
侯自強向記者轉述上海電信總經理張維華向他透露的情況——對每個IPTV用戶,上海電信向百視通繳納15元/月。
侯自強分析說,現在電信運營商對寬帶用戶的競爭激烈,三大運營商間價格戰一觸即發。上海電信將IPTV與寬帶捆綁銷售,為的是穩定寬帶業務客戶。
“沒有IPTV,電信的寬帶業務就要降價、甚至用戶流失。現在向百視通繳納費用,對上海電信是劃算的。”他說。
SMG自己算的,則是一筆“總賬”。
張大鐘透露,從5年前IPTV試點至今,不算內容資源的共享,僅技術、人員、市場等,SMG就投入近十億。考慮到試點地區收費差距、時間差異,SMG在新媒體業務總體投入,財務上一直是虧損的。
對于SMG,在拿牌、試點后,如何將各類互動電視市場發展起來、盤活其制作內容資源,并尋找新的市場發掘點,才是關鍵。
已發放的首批3張互聯網電視牌照,包含了集成平臺建設管理、內容服務提供兩種權限。所有廠商生產、銷售互聯網電視機,必須與這些擁有牌照的廣電企業對接。
2009年,數家電視機廠商分別推出互聯網電視機終端,并與視頻網站合作,或自行建設電視內容片庫(類似電視內容集成平臺),被廣電總局叫停。
隨后,電視機廠商紛紛轉向,與SMG等三家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的廣電企業簽訂合約,“購買”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
但在SMG與海信、康佳、創維等電視機廠商的合作中,它并不就其集成播控平臺收取技術費用,而是今后向用戶收費。
SMG對互聯網電視、IPTV設計了兩種收費方式,一是與視頻網站類似,在用戶選擇回看、點播內容片段前,插播不能越過的15、30秒廣告;二是通過影視片段點播,直接向用戶收費。
張大鐘亦坦承,時至今日,未正式展開業務的互聯網電視,其盈利方式仍不明確,有待市場開展中探索。
“左手內容、右手渠道”的SMG,與視頻網站對內容處理有差別。其集成平臺上,原有電視臺插播的廣告,不會被百視通刪除,但可以快進越過。
“電視臺不會受到三網融合沖擊。”侯自強說:“原來電視臺制作一個頻道,上衛星、再到各地落地,渠道費用不菲。現在多了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渠道競爭性增加,對電視臺反而是好事。”
SMG對NGB也有探索。2009年7月,SMG與江蘇省廣電信息網絡公司簽署了NGB戰略合作協議,參與江蘇有線網改造和互動電視推廣。江蘇是全國唯一完成省級有線網資產整合的省份。
在山西晉城,百視通與當地有線網絡系統合作,進行市場推廣、用戶發展等嘗試。
華數樣本:繞不開的有線網城墻
這種繞開電信運營商,走廣電系統內渠道的運營模式取得相當的成功。
獲得IPTV牌照的企業,試點推廣也不容易。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本報透露,央視網原先曾希望在北京就地進行IPTV試點,被北京廣電部門“強烈抗議”。最后只好將申請的試點地區改為云南省。
IPTV試點的阻力,來自地方有線部門。
侯自強透露,此前廣西電信和SMG的IPTV合作,廣電總局下了兩個通知,“一個給廣西電信——不許交錢給SMG;一個給上海SMG——不許向廣西電信提供內容”。
“你說在廣西搞IPTV,誰不樂意?當然是廣西有線。”侯自強說,IPTV業務發展,直接沖擊到了地方有線網絡部門。
前述業內人士透露,因為地方有線部門的抗議,廣電總局今年初分兩次叫停了幾個地方IPTV的“違規試點”。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電信(00728.HK)說,被叫停的IPTV都是和合法的SMG合作。”該人士分析:“因為SMG有IPTV牌照,但沒有就這些地區向廣電總局取得IPTV試點資格。”
在此阻力下,出身有線網的華數集團另辟蹊徑,繞開電信運營商,走了一條與SMG不同的路。
華數旗下擁有杭州市有線電視網,后者已改造完成,可進行信號雙向傳輸。華數在杭州的互動電視業務,是走有線網絡傳輸。
而在浙江省內湖州、嘉興、金華等地,華數則與當地有線網絡公司合資開展互動電視業務。
“在這些地區,我們先合資,實現了互動電視服務的一體化運營。”華數集團副總裁趙志峰向本報表示,今后會根據情況,參與浙江省內有線網絡資產整合。
而在浙江省外,華數選擇了20多個省的100多個城市,與當地有線電視網絡進行業務合作(非合資),開展互動電視業務,實現利潤分成。
華數這種繞開電信運營商,走廣電系統內渠道的運營模式取得相當的成功,這或許正是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有線公司得以獲得除央視網和SMG兩大廣電集團之外的另一張“互聯網電視”牌照的原因。
6月8日,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公開表示,將在三年內組建國家級有線網絡公司。此前,廣電總局已提出,2010年內實現“一省一網”的整合目標。
然而從華數的經驗來看,這并非易事。
華數集團擁有杭州有線電視網絡資產,但浙江其他地區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卻放在浙江華數傳媒網絡有線公司。前者目前僅對后者持有少量股份。
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是四級結構。在多數縣市一級,有線網和當地電視臺并未分開。
“資產整合要先將臺網分離,將人事編制、資產分開,再進行資產評估。”趙志峰說:“根據各地差異,再看用資產估值方式,還是未來合資空間估值。很多復雜問題要處理,需要一定時間。”
趙志峰透露,按照浙江的規劃,2010年,本省有線網路將完成業務整合,而網絡資產整合,則預計將在“十二五”初期完成。
而前述“國家級有線網絡公司”的三年組建計劃,顯然需要等待各省省內有線網的資產整合完成。
對此,侯自強指出:“國家級有線網絡公司的組建沒有必要。只要對各省的有線網絡進行物理連接,全國有線網作為一張整網、實現物理聯通,各省自行開展業務即可。”
從概念到牌照:
那些不得不廓清的重大誤傳
事實上,時至今日,即使是行業人士,甚至參與試點的百視通(SMG旗下運營新媒體子公司)、華數集團員工,對于什么叫“三網融合”,仍然理解不一。
“有時會有‘三網合一’的說法,這樣是在誤導大家。” 6月8日,上海一個三網融合論壇上,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對著臺下眾多業界和資本市場人士說。
“三網融合,并不是現有網絡合并為一張物理網絡。” 上海電視臺副臺長張大鐘解釋說,“恰恰相反,三網融合是讓電信網提供電視服務,廣電網提供寬帶服務,一起向互聯網的內容多樣性靠攏,形成前兩張網絡相互競爭的格局。”
目前,中國技術成熟的互動電視有三種形態,分別是IPTV、互聯網電視、NGB。它們均以電視機為終端,經過網絡,通往特定內容庫,進行多種雙向互動,包括收看、回看電視頻道,點播影視劇目,玩游戲,點唱KTV,甚至在線支付等。
IPTV對應的內容庫僅數萬小時,由擁有IPTV牌照的廣電企業集成后,存放在當地電信運營商的服務器中,由提供集成播控平臺的廣電企業進行監控管理。
IPTV牌照,即《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根據廣電總局2004年7月頒布的法規,“開辦以電視機、手持設備為接收終端的視聽節目傳播業務”,須取得IPTV牌照。
自2005年起,7家企業陸續獲得IPTV牌照,分別是SMG、中國網絡電視臺(下稱CNTV)、南方傳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電視臺,和唯一的一家民營企業北京華夏安業科技有限公司。這些IPTV牌照根據業務類別、范圍,有不同分類。其中SMG與央視網持有牌照為全國范圍。
因為這種“牌照+試點地區申請”的雙重管制,IPTV五年試點中,真正成規模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運營的僅有SMG與央視網兩家,華數集團則采取了采取了另一種業務模式。
在總投入相對固定情況下,這些牌照企業亦有沖動,與地方電信運營商“超規”試點;加上模式的區別,以致外界對IPTV試點地區、違規原因一直誤傳重重。
根據廣電總局規定,取得IPTV牌照的企業,需要另外申請IPTV試點地區,獲批后方可進行業務開展。
與部分媒體報道不同的是,互聯網電視牌照與IPTV牌照有所區別,并不分成“集成”和“內容服務”兩種。上述三張集互聯網電視牌照,均有集成平臺、內容服務兩種功能。
互聯網電視,對應的內容庫高達數百萬小時,由擁有互聯網牌照的廣電企業集成后,存放在該廣電企業自己的服務器中,并自行管理。
互聯網牌照,即《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根據廣電總局2009年8月頒布的法規,廠商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視機或機頂盒等電子產品,向電視機終端用戶提供視聽節目服務,須取得以電視機為接收終端的視聽節目集成運營服務的互聯網牌照。
今年3、4月,央視網、SMG和華數集團分獲首批三張互聯網電視牌照。據悉,目前華數集團互聯網電視牌照已通過驗收。
上述兩種互動電視,目前均通過電信運營商的寬帶網絡,進行信號傳輸。
NGB,全稱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即對現有廣電有線網絡進行技術改造,實現信號雙向傳輸后,向用戶提供互動電視服務,內容庫存放在當地有線企業的服務器中。
因為仍由地方有線電視網絡經營管控,NGB業務不需要額外牌照,只要當地有線網絡改造完成,即可自行開展運營。
而在接收終端上,IPTV和NGB業務只須對傳統電視機加裝機頂盒,即可接收、發送信號;互聯網電視則需購置新一代互聯網電視機。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