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全球發明專利申請量,中國企業占7%,去年整個中國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已經占到全球將近13%,這是中國企業實力提升的表現。”11月19日,TCL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東生在“《財經》年會2016:預測與戰略”上作出表示。
李東生還以TCL舉例,過去5年TCL在半導體顯示方面一共投入660億元,這在1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電子產業核心能力水平提高。但如果跟龍頭三星相比,依然差了一個數量級。
大而不強似乎是很多中國企業的普遍性問題,如何轉型升級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的迫切命題。在李東生看來,以智能化制造、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互聯網+戰略,以及國際化戰略,是中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2個借力點,也是中國企業由大到強的助推器。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李東生:各位大家下午好,我想就中國制造、中國實體經濟如何由大變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首先從今年我們公布的國民經濟GDP增長數字看,服務業已經超過工業,成為增長最大、最快的產業,也有一些輿論說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來看這種說法是對的,但如果從中國經濟競爭力和長期持續穩定發展來看,我認為還是要繼續強調實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這樣的觀念,不是說我是做工業的就特別強調我們多偉大,而是我們看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實際上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作為全球主要消費品也包括很多裝備產品的制造國,如果我們在工業能力方面不能夠繼續提升我們的優勢,整個中國經濟未來成長的基礎是會被動搖的,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也就不存在,所以無論如何強調實業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另一個角度,中國的工業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剛剛劉主任提到,在過去一段時間整個工業效益在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發布的季報、半年報,今年大部分產業都面臨不同挑戰,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特別是工業轉型升級過程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情況?
一個方面我同意劉主任剛才講的,有一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市場需求不足也是一個很重要原因,其實全球經濟增長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低于預期的增長目標。前段時間我們做明年經營預算時做了一個初步梳理,今年預計除了美國經濟增長基本上接近它的目標值外,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都比年初預定的增長要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連續三次調低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包括中國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放緩,市場需求也就放緩了,對消費產品來說這種市場的增長放緩,就意味著產能過剩的矛盾更加尖銳。
另外一方面,中國企業大而不強,更多要靠效率、速度、成本的優勢競爭。在整個工業的產能比較充分甚至有一部分產能過剩情況下,中國企業在這種水平上面臨的傷害和受到的挑戰,將會更大,所以對于中國工業來說,如何解決轉型升級,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也是一個比較迫切的命題,我們應該在核心能力打造方面能夠有更大的突破,能夠有更大的價值創造能力。我們驚喜的看到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后,中國工業在快速發展。我們看到從中國的高鐵、中國的核電、中國的重型工程設備在全球已經處于一個領先地位,在電子信息產業等行業中國發展也很快,特別是新興領域如半導體元器件等方面也在努力。中國未來希望通過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來創造價值能力,在未來為中國經濟成長爭取更大的空間。
第三個,中國日益強大的工業能力,將能夠支持中國經濟的全球化,你只有從大到強,你才有能力在國際市場為自己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所以國際化也是未來中國工業成長,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選項。
以上是我對中國企業和中國工業從大變強的幾個觀點,謝謝。
馬克:中國制造的問題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的文件里寫的非常清楚,有專家概況說是“缺核少芯”,缺少核心技術,比如芯片需要大量進口,中國進口最多的不是石油,是芯片。但是如何跨越這個技術瓶頸?的確是知易行難。在座的像李東生先生的TCL和唐修國先生的三一重工,是中國制造業的領先企業。您二位的企業是不是跨越了技術瓶頸呢?
李東生:我們正在努力當中,有幾個數字可以說明。在十年前,我們很難想象自己會有多少技術發明專利,但過去幾年,TCL累計申請國際發明專利數量在中國已經排在第三位,這需要持續的投入。另外在過去5年,我們在半導體顯示方面一共投入了660億人民幣,十年前我們很難想象會花這樣的財力去做這種投入,不是想不想做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能力做的問題。一是專利積累速度在加快,另外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入能力在加強,在某一個方面也反映了中國電子產業核心能力水平的提高。如果我拿這一個數字和國際領先的標桿企業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剛才提到半導體顯示這塊,我們目前投入規模和產能,和三星差的很大,差了一個數量級,專利申請量和它相比差別也很大,但這個差距在縮小,我們和這些國際領先企業的差距在縮小,整個產業規模,中國電子100強前十名規模和十年前相比,規模大了很多。我們的規模現在已經接近日本同行的水平了,因為這幾年日本企業發展的比較慢。中國企業在核心理念上一直在發展,但還有差距,我們只能努力干活,努力往前趕,這樣我們才能逐步把中國工業從大變強,實現我們的轉型。
當然這個轉型當中有兩點是可以借力的,一個是互聯網+,在我們的產業里面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能是我們提升競爭能力很好的一個抓手,過去幾年在這方面我們著力很多,另外一方面是國際化。所以整個中國經濟的強大,特別是今年國家系統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支持亞洲基礎建設的亞投行,發起參與金磚國家銀行,設立很多對外合作的基金,這都在助推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會發揮很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我們相對于韓國企業、臺灣企業有優勢,他們都很羨慕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可以得到各方面資源支持,而且國家有很清晰戰略在當中做引導和相關配置,所以互聯網+和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由大到強的一個助推器。
馬克:工業4.0、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這些概念到底是不是中國企業目前真正需要的東西?制造業的趨勢到底是什么?我們現在多數企業還在2.0的情況下,是不是要趕4.0那個時髦,有沒有嘉賓愿意分享這個問題?
李東生:所謂中國制造2025也好,德國工業4.0也好,它是用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表達一個概念,就是智能化制造以及使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它能夠通過這種升級轉型,有效提升你的競爭力,而且你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在一些產業里就無法生存。剛才我提到我們做半導體顯示,投資660億,建立三個工廠。其實這個生產工藝的精度非常高,所以不可能靠人工操作。在12.8萬米的車間里面看不到幾個人,所有的設備都是智能化、自動化,另外由于它有很大的材料物流生產資源,所以整個系統必須要有一個IT系統,利用云計算來進行管理和決策,每天我們這個工廠有半個小時叫“戰前會”,這樣的開會很簡單,背后有十多個屏幕,把每一項要決策的事用大數據顯示出來,結論很自然就生成了,管理層無非說確定一下應該這樣做,它整個決策的速度很快,所以中國制造2025一定要把這個方向加快,別人不會等我們。
觀眾提問:問一下TCL李總,面對全球經濟放緩TCL看到的更多是挑戰還是機會嗎?
李東生:又有挑戰又有機會,這個答案好像永遠是對的,但目前來看挑戰和機會確實并存。從挑戰來看,全球經濟放緩對所有產業從業人員都構成壓力,剛剛我介紹到,今年經濟增長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沒有達到預期,需求放緩就意味著整個市場成長空間變小,競爭就會不穩定,所以在這里面競爭者要把自身能力提高。而這一輪競爭對于中國企業,全球經濟調整又是機會,機會在哪里?因為整個中國經濟強大了,中國政府對“十三五”規劃,對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全球化有非常清晰的戰略指引,而且中國政府也準備為此承擔政府層面的責任。比如說中國建立的“絲路基金”,“一帶一路”戰略也有很多具體項目。
現在國家領導人每一次出訪,都會把經濟拓展、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企業國際化作為政府國際交往一個重要目標來推進。另外中國企業本身實力的增強,剛剛我介紹的發明專利的數字,有一點我想補充下。五年前全球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中國企業占7%,去年整個中國企業申請量占到全球的12%,將近13%,這是整個中國企業能力提升的表現,對中國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機會。(來源 中國家電網)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