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終于聯手,這打開了電信運營商大舉介入移動支付產業的大門,也讓立足于線下POS機收單的監管環節顯得更加滯后
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在超市買東西、報攤買報紙、菜市場買菜時,可能不需要攜帶現金或銀行卡,僅憑刷手機就能完成付款。這種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近場移動支付時代,因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微博](00941.HK)兩大行業巨頭的聯手而即將來臨。
2013年2月25日,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和中國移動副總裁沙躍家于2013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共同宣布,即將在全國14個省(區、市)試點推出“手機錢包”客戶端程序,為手機進行快捷“閃付”提供服務。
在業界人士看來,這標志著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已實現TSM(Trust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務管理)系統互通,接下來幾個月會試點空中發卡,隨后進行試商用和正式商用。
不同于通過第三方中介進行轉接的移動遠程支付,移動近場支付可以實現用戶和商戶間的直接付款,同時,由于省去了輸密碼的過程,其在商場、超市、便利店、報攤等小額支付領域獨具便利性,這無疑是完善整個移動支付業務鏈條的重要環節。
巨頭的“聯姻”平息了延續多年的產業主導權之爭,開啟了移動近場支付領域運營商系和金融系合作的大幕,初步奠定了產業發展的格局。
各個參與方的角色亦逐漸清晰:銀聯通過TSM業務來提供金融應用的管理和下載服務;運營商在SIM卡上辟出專門的金融應用存儲空間;銀行則通過移動支付實現空中發卡。
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柴洪峰曾將移動支付比喻成“山中的大象”。如今,他對《財經》記者說,這頭原本輪廓模糊的大象正走出深山。
對于當前主要依靠第三方機構轉接信息來進行遠程支付的移動支付業來說,近場支付技術無疑打破了這一局限,使手機變成商戶與用戶間直接的支付工具,拓展了移動支付的運用空間和便利性。由此所帶來的移動支付業務功能的進一步完善,無疑將增強其對傳統線下支付業務的替代性。
但產業未來的發展并非一片坦途。各方以何種方式合作?利潤如何分配?怎樣培育用戶刷手機的需求?主流的商業模式是什么?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如何協調發展?監管挑戰何在?這些問題尚無答案,亟待解決。
當被問及移動近場支付的未來時,資深移動支付產業專家陳建偉表示,“近場支付是一項很美好的事業,涉及到的產業鏈比較復雜,業界一直把它做成真正可用、可普及的服務。”但他亦坦言,“目前進入了一個震蕩期,壯大還是夭折,難以看清。”
用中信銀行(4.56,0.01,0.22%)行長朱小黃的話來說,移動支付的市場高點到底能壘多高,取決于各方的認識和行動。
巨頭聯手
合作不易。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在2012年6月21日雙方合作協議簽字儀式上,曾將移動和銀聯的合作比喻成“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回憶起第一次和中國銀聯董事長蘇寧見面時“雙方都有點感覺”,但即便如此,移動和銀聯的聯姻也經過了一年半的談判。
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最重要的合作內容涉及TSM平臺上的勢力劃分。在合作協議中,移動承諾將金融應用的管理交與銀聯。
TSM平臺能使金融服務提供商(如銀行)遠程發布、管理移動應用,在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等主體間,建立起商業合同和技術連接:電信運營商用SIM卡來服務用戶,銀行用銀行卡來服務用戶,電信運營商把SIM卡的部分空間開放給銀行,用戶就可以通過TSM平臺將銀行卡下載到SIM卡上。
具體到“手機錢包”這個項目,凡是持有NFC手機的用戶通過客戶端訪問中國移動時,就會被引導至銀聯的TSM平臺,繼而在銀聯的TSM上進行空中金融應用下載,完成諸如將商業銀行的金融IC卡下載到手機SIM卡上的操作,即所謂的“空中發卡”。然后就可以使用手機,在貼有銀聯標識的非接POS(消費終端)上完成刷卡消費,實際就是把刷卡變成了“刷手機”。
對于當前的移動支付來說,TSM平臺的運用突破了僅能依靠第三方機構轉接信息進行遠程支付的局限,而使手機變成商戶與用戶間直接的支付工具,增強移動支付的便利性。這無疑是完善移動支付整個業務鏈條的重要環節。
正是看重TSM的重要作用,銀聯希望構建專門針對金融應用TSM的平臺。目前,其已完成了與移動的系統對接工作。同時也正在就TSM事宜與其他兩家運營商進行談判。
銀聯希望通過TSM平臺將所有的銀行統籌起來,這樣就可以將線下支付領域的優勢延續到移動支付上,但這個愿望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2012年10月,央行科技司曾將“中農工建交招商”六大銀行和三大運營商召集開會。央行科技司副司長李曉楓在會上勸說運營商不要做金融方面的移動應用,而由央行統籌設立TSM(實際是由銀聯主導)。會上,電信運營商表示同意,而銀行卻不同意。
工行、建行這樣有龐大客戶群和網點的銀行,不需要通過銀聯的TSM平臺來完成空中發卡;向來以零售業務創新示人的招商銀行(13.17,-0.16,-1.20%),也不愿受制于人;中國移動入股的浦發銀行(10.54,-0.17,-1.59%),基于股權關系,更傾向和中國移動直連。不走銀聯TSM的好處在于,既可以保證個性化,還能留有管控力。
2012年12月,招商銀行在與中國聯通[微博](3.47,-0.01,-0.29%)(600050.SH,00762.HK)合作時,就選擇了直連。一位聯通沃支付公司的中層人士透露,有這樣想法的銀行不止招行一家。
即便不能統籌所有大行,銀聯的TSM仍有用武之地,更多的銀行出于效益考慮還會把銀聯作為首選。例如,中信銀行已確定不開發自身的TSM平臺,專門使用銀聯的服務。這就可能出現大銀行與運營商直連,而中小銀行通過銀聯TSM平臺間接連接的局面。
主導權之爭
移動支付是以銀行和非金融機構(主要是第三方支付)的支付賬戶作為賬戶基礎,以手機中的安全模塊作為賬戶、身份認證等信息的存儲載體,以線上移動通信網絡和線下POS、ATM等支付受理渠道,來實現不同賬戶之間的資金轉移和支付。
移動支付包括近場支付和遠程支付兩種方式。如果支付場景如本文開頭所描述那樣,是在POS機旁刷手機的話,用戶和商戶直接溝通,并未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轉接,這種方式稱為近場支付。而如果用戶是在手機或者電腦終端的屏幕上,通過操作客戶端軟件并借助第三方中介機構,來完成和商戶的支付行為的話,就是遠程支付。
由于對硬件設備要求不如近場支付高,投入資金較少,目前,移動支付的模式以遠程支付為主,近場支付由于各方對產業主導權的爭奪而一度停滯不前。
從國際上移動支付的發展情況看,運營商完全可以單獨建立自身的TSM平臺,并借助龐大的客戶資源與完備的通信網絡,來占據移動支付的主導地位。以日本的NTT DoCoMo公司為例,該公司搭建了一個比TSM更具壟斷性的發卡平臺,并且只允許其授權的銀行通過該平臺發卡,同時該公司入股商業銀行和信用卡公司,已在日本移動支付產業中處于壟斷地位。
然而,國內電信運營商卻沒有這樣幸運。在行業壁壘森嚴、金融牌照管控嚴厲的現狀下,跨界經營幾不可能。
當時,電信運營商系和金融系在“誰來管理和組織賬戶”、“誰的最終品牌服務于終端用戶”等問題上爭執不下。對商業銀行和銀聯來說,支付業務是起家之本,不容他人覬覦。而運營商則挾龐大客戶群和完善的通信網絡,也意圖在支付產業上分一杯羹。
爭奪首先體現在近場支付的通信標準上。
此前,移動曾積極推動以2.4G作為標準移動支付業務,這引起了銀聯的警覺,銀聯擔心若2.4G成為主流技術,移動的支付業務規模將大為增加,從而威脅到銀聯在線下消費體系的主導權。
于是銀聯用2.4G技術尚不成熟為理由,游說各方采用13.56MHz標準。在2010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主辦的手機支付標準座談會上,銀聯移動支付部有關負責人就曾表示2.4G標準是私有協議、不通用、不安全。
復盤中國移動標準的失敗,主觀上的封閉是首要原因。中國移動當時與2.4G設備廠商簽署了排他協議,不許廠商給另外兩家運營商供貨,同時也不對運營商之外的行業開放。
這導致2.4G硬件設備價格因無法形成規模而居高不下,13.56MHz的硬件價格卻因出貨量增加而穩步下降。
中國移動的做法也得罪了另外兩家電信運營商,每當涉及標準討論時,中國移動屢次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最后不得不讓步于銀聯主推的13.56MHz標準。
在2012年12月,央行最終確定采用銀聯主導的13.56MHz作為近場支付的通信標準。
技術標準只是主導權之爭的一個縮影,在是否允許運營商建立自有賬戶這個問題上,也曾存在激烈分歧:運營商們希望通過自有賬戶來服務客戶,但這種想法遭到了金融系的強烈反對。
在2011年10月央行組織的手機支付討論會上,金融系代表提出了介質和支付賬戶是否應該存在相互排斥的問題。他們心存疑慮地指出,如果運營商作為管道的同時又擁有賬戶,將形成壟斷優勢,阻礙產業發展。他們在會上提出了阻止運營商成立支付公司的動議。
妥協的結果是,央行同意電信運營商建立自己的支付組織,但同時強調,要進行一定限制避免其產生壟斷。至此,電信運營商得以通過移動支付業,在金融領域分得一杯羹,其未來是否會止步于此,則尚難定論。
移動和銀聯合作達成之前,整個產業就在這樣進退拉鋸之中緩慢發展。
銀行的抉擇
如果說銀聯做移動支付依仗TSM平臺,運營商靠SIM卡的話,商業銀行則擁有天然的資金來源,是產業鏈中不能缺少的一方。
中國銀行(2.95,0.00,0.00%)副行長王永利對《財經》記者表示,移動支付是中國銀行“智慧銀行”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已被列入2013年業務重點發展領域,“所有金融機構都會高度關注移動金融的發展”。
招商銀行在移動支付領域頗為進取。繼2012年9月與HTC[微博]合作推出國內首款符合移動支付國家標準的NFC手機后,其又在2012年12月與聯通聯合推出了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并希望借此復制十年前靠電子銀行和信用卡業務在零售銀行上取得的成功。
每次技術創新都會沖擊現有格局,并為后來者提供趕超機會,中小銀行將移動支付看成是趕超大銀行的機遇。
民生銀行(10.42,-0.14,-1.33%)內部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民生銀行是野狗,見到什么都要猛撲過去”,他們不愿錯過任何趕超機會。為推廣手機銀行,民生銀行為每個新用戶提供40元話費充值卡。手機銀行上線六個月內,用戶數額就超過了100萬。
民生銀行因此獲得的好處是:其手機銀行每日交易筆數已超越柜臺,渠道代替效應初現,經營觸角被極大延伸,通過遠程自助支付來替代傳統銀行柜面的趨勢正在形成。
觀察各家銀行在移動支付上的作為,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即在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的發展策略上,大小銀行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差異。
華夏銀行(10.74,-0.07,-0.65%)電子銀行部市場營銷室經理曹新民說,華夏銀行的發展戰略是以遠程支付為基礎,統籌兼顧近場支付。這在中小銀行中頗具代表性。
然而大銀行對近場支付卻不“感冒”,他們更想發力于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遠程支付。目前,工行和建行的手機銀行用戶均已經突破了7000萬。
差異背后的考慮不難理解。運營商系與金融系在移動近場支付上的合作,是將金融IC卡加載至運營商的SIM卡中。在這個過程中,中小銀行可借助運營商的網點和營銷能力進行發卡,達到擴展市場份額的目的,所以重視程度高。而大銀行網點眾多,無需借用運營商的渠道,所以并不積極。
大銀行對近場支付的冷淡,也與金融IC卡的推廣有關。金融IC卡具有非接支付功能,將卡片在讀卡器前一晃,同樣可完成非接觸式消費。另外,金融IC卡存儲空間大,可加載的應用數目要大大超過SIM卡。
大銀行在金融IC卡發力早,業務已初具規模。以工行為例,截至2011年末,已發行具有非接功能的芯片卡逾400萬張,2011年消費額達177億元。
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從2013年1月1日起均要發行金融IC卡,到2015年時要完成對磁條卡的取代。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國已累計發行金融IC卡4500多萬張,較2011年底增長2070萬張,增幅達85%,占新增發卡量的15%左右。
問題是,既然金融IC卡刷卡也很方便,用戶為什么一定要刷手機呢?退一步說,即使沒有金融IC卡,在刷磁條卡已經非常方便的今天,用戶刷手機的需求從何而來?
商業價值爭議
拉卡拉總裁孫陶然說,近場支付的NFC技術其實已經在公交一卡通等方面廣泛應用。實際上就是把卡放到手機里,可以看成是一個零錢的錢包,但并不會成為一種取代性的支付方式。
目前,央行規定用戶單次圈存不能超過1000元,移動近場支付仍聚焦于小額、快速支付,更適合在商超、便利店等場景應用,尚無法取代遠程支付在大額支付領域上的優勢。但因與用戶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未來的交易頻次未必遜于遠程支付,商業前景仍不可小覷。
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支付的金額將突破1萬億美元。在這1萬億美元的支付金額中,有66%來自網上購物等遠程支付方式,而NFC近場支付將成為占比緊隨其后的移動支付方式,預計這個比例將達到25%。根據ABI的預測,全球NFC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有望從2012年的40億美元上漲到2017年的1910億美元。
對于近場支付來說,SIM卡、客戶端軟件、應用程序和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四者缺一不可。目前,NFC手機的不足制約著產業發展,但從全球范圍看,這種情況正得以緩解。瑞典咨詢機構Berg Insight表示,2011年全球NFC手機銷量為3000萬臺,預計在2016年全球NFC手機銷量將猛增至7億臺。
中國移動計劃在2013年銷售1000多萬臺NFC手機終端,同時發布具有500K以上存儲空間、可存儲數十個應用的SIM卡,并對用戶默認發放帶有NFC功能的SIM卡;移動還將聯合銀聯建設受理環境,通過在北上廣等城市啟動應用環境的試點,達到2013年NFC手機的全國商用目標。
聯通也計劃今年大力發展NFC手機錢包。2013年,聯通要求售價在3500元以上的定制機全部內置NFC的功能,加大NFC手機套餐補貼。2012年12月,聯通已與招行聯合推出了基于NFC-SWP技術的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
受理環境也在改善。銀聯正聯合商業銀行等各方加快完善近場支付受理環境,全國已有120萬臺“閃付”終端。這些終端將逐步覆蓋自助售貨機、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零售場所,以及公交、菜市場、停車場、加油站、旅游景點等公共服務領域。
銀聯加大了升級現有POS機具的補貼,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每更新一臺POS機就會從銀聯處得到300元的現金補貼,這對收單機構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某股份制銀行網絡銀行部負責人表示,移動支付在一些原來POS沒有進入的領域有極大的優勢。畢馬威中國支付解決方案主管合伙人張瑪麗也認為,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移動支付的發展會有較大空間。
銀行則普遍希望運營商能夠承擔SIM卡的改造成本。上述股份制銀行網絡銀行部負責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運營商承擔SIM卡改造成本,銀聯則自掏腰包做TSM,而銀行負責自身系統改造。
在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的強力推動之際,參與各方已有“被趨勢化”之感,這種趨勢自我強化的特性若能形成,將導致各方持續投入,或將帶來近場支付業務的迅速發展。
與建設受理環境相比,培養用戶使用習慣更難,如何培養用戶刷手機的習慣,是擺在業者面前共同的難題。近十年來,移動支付技術一直處在“技術尋找市場”的過程,為使用者提供補貼成為前期拓展市場的一種手段。
中國電信[微博](00728.HK)進行的嘗試效果頗佳。其在2012年與多個省份的加油站合作,開展刷手機加油的優惠活動,一升能省0.3元-0.5元。為了檢測項目效果,中國電信在四川提取了5000人的樣本,發現其中有將近40%的用戶是因為此優惠而來,達到了通過移動支付發展用戶的目的。同時節省了發展用戶的代理費,而新入網的用戶UP值(積分)比非移動支付的用戶高出不少,離網率從2.39%降到了0.2%。但即便如此,仍有業界人士表示,對NFC近場支付的發展不能盲目樂觀。
美國著名移動支付創業公司Square首席運營官Keith Rabois曾表示,對于消費者來說,NFC所帶來的便利不足以驅動其購買一部新的手機,而對于商家來說,基于NFC技術的支付則需要“新奇、昂貴和復雜的系統來進行支持”。
畢馬威中國支付解決方案主管合伙人張瑪麗認為,NFC只是一個技術和溝通渠道,其發展的前景取決于行業層面的努力。在她看來,受理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用戶的接受程度、與現有技術的銜接度、政府和參與方態度對近場支付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她對中國市場的近場移動支付表達了謹慎的樂觀,中國市場的特點是量比較大,即使比例很低,從絕對值上看仍然可觀。
產業技術升級
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所推進的近場支付只是移動支付發展的一部分。支付公司(包括銀聯、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等)在遠程支付上一直積極創新,而這將給產業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目前,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被問及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的未來時,陳建偉表示,遠程支付是軟件升級的問題,所有人都可以進入,門檻足夠低,未來產品將會非常豐富,并將成為支付市場的主流方式。相比之下,近場支付由于涉及硬件設備投資,體系會越來越封閉,慢慢變成只有金融系、運營商系幾家大公司的壟斷游戲。
但可以預期的是,無論遠程還是近場,各種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大有融合之勢,且將共同推動移動支付對線下支付空間的吞并。
在2012年11月上海移動互聯網大會上,匯付天下總裁周曄表示,手機將在三年內完成對銀行卡和POS的取代。
事實上,海外移動支付模式的發展正在見證這種變遷。在Paypal、FDC與Google wallet的合作模式中,傳統銀行卡被手機取代;而在Square模式中,手機替代了POS機。
國內支付公司也在從自身積累資源入手,努力抓住移動支付變革所帶來的機遇。陳建偉認為,對“銀行資源”的積累、對“用戶支付習慣”的掌握和對“信息流與資金流結合”的需求理解是支付公司相較其他公司的不同之處,這在業務上,體現為對個人金融應用和行業金融應用的不同側重。
2012年5月,拉卡拉推出了手機刷卡器“考拉”。截至2012年11月底,“考拉”客戶端安裝量超過了500萬,硬件出貨量超過了100萬臺,拉卡拉移動客戶的數目和交易規模增速數倍于傳統的便利店繳款服務。
孫陶然對《財經》記者表示,移動支付實際上就是三條路,一條路是把手機和賬戶“合”在一塊兒,另外一條就是把手機和賬戶“綁”在一起,第三條路就是把手機變成一個受理賬戶的工具。他認為,銀行走第一條路有天然優勢,第二條路不太方便,拉卡拉則選的是第三條路。
在智能手機普及的情況下,支付公司正面臨著從支付工具提供者到支付應用提供者的轉型。其正努力跳出支付工具層面,與電商、互聯網公司共同爭奪智能手機“第一屏APP”,以求拉近與用戶的關系。
在國內移動支付相關各方激烈競爭時,美國蘋果公司2012年發布的Passbook則為業界打開了新思路。
Passbook是蘋果手機iOS操作系統的一個應用軟件,它可以用來存儲優惠券、登機牌、門票、積分卡等各類票據,由于Passbook選擇開放接口,這就為商家提供了一個空中發卡平臺,Passbook借此迅速集中線下商家資源,基于用戶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送服務。
Passbook的意義在于完成了商戶和消費者的溝通。在所有商品和服務被消費前,都可以轉化為各種電子憑證,Passbook就是一個存放各種票證的“夾子”,連接著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最重要的兩端:商戶和消費者。
分析人士指出,蘋果公司的思路在于從整合線下商戶開始,逐步完成從商品銷售到支付的閉合大循環,Passbook的推出是第一步,后續的蘋果手機可能會帶有NFC功能。
2013年2月,三星[微博]公司也發布了與Passbook類似的錢包應用程序Wallet。支付寶[微博]也即將推出類似產品“卡寶”。卡寶可綁定銀行卡和優惠券等電子憑證。而據《財經》記者了解,匯付天下和快錢等公司也在研發類似的產品。
各界競逐之下,移動支付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國際知名咨詢機構Gartner預計,截至2015年,全球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將達到4728億美元,而在2009年,這個數字僅為257億美元,短短六年間增長了18倍。
易觀智庫預計,2015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將達7123億元,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將達13.9萬億元,互聯網支付注冊賬戶規模達到13.78億。
然而,移動支付的盈利前景卻不如規模擴張那么樂觀。2012年,支付寶副總裁樊治銘在“阿里快捷”發布會上曾表示,支付行業是微利行業。“第三方支付近年間全部的利潤額,仍然不及一家商業銀行一季度的利潤額的1%。”
前期大量的設備、研發支出是導致產業利潤微薄的主要原因。拉卡拉總裁孫陶然曾透露,由于投入設備更新、人員招聘等支出,拉卡拉在2012年仍然虧損,預計2013年會逐步實現盈虧平衡。
無獨有偶。從國外來看,eBay[微博]旗下支付平臺PayPal的業務利潤率(22%)就低于eBay電商平臺業務利潤率(39%),而移動支付公司Sqaure也面臨如何提高盈利水平的難題。
監管挑戰
如同每次技術革新所表現出來的,新技術總會沖擊現有市場格局,并改變利益分配結構,移動支付也概莫能外。
移動支付方式的普及和手機刷卡器等簡易收單終端的發展已沖擊到了以POS機為主的線下收單格局。這給監管帶來了很大挑戰。
在2011年10月手機支付討論會上,央行希望將移動支付中的遠程手機支付納入網絡支付辦法,并將對近場支付另行規定。央行認為,在相關規定未出臺階段,近場支付可參照銀行卡收單和預付費卡發行和受理。
分析人士指出,這樣的區分緣于央行不希望遠程模擬近場交易,沖擊原有線下收單格局。
近場支付的實質是通過TSM平臺將金融IC卡等移動金融應用加載到手機的SIM卡上,使得用戶能夠通過刷手機來達到刷IC卡的支付效果。因此,可將近場支付的收入來源分成兩部分,即刷手機產生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和金融應用下載所產生的費用。
據《財經》記者了解,在刷手機過程中所產生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由商戶繳納,由銀聯、發卡行和收單行收取,并在三者中按比例分成,繼續遵循傳統的銀行卡刷卡費率標準;金融應用下載和“空中發卡”的費用則由運營商收取。但是,收費如何計算,費用由銀聯、商業銀行還是用戶承擔,則并未確定。
作為監管者,央行的著眼點在于厘清不同支付業務所適用的規則,其在發放牌照和監管時均按照線下收單、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的“三分法”來進行。但事實上,隨著技術進步及產品創新的出現,央行的“三分法”監管套路已明顯受到挑戰。部分支付機構總是試圖采用貌似合規的方式擴大市場份額,以完成對原有模式的取代。
央行支付結算司銀行卡業務管理處處長黃萍在2012年末的一次培訓中,對在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強調了線上線下交易轉化問題,她表示,不希望支付機構突破現有規則,將線下交易轉為線上交易。
然而,線上和線下融合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匯付天下總裁周曄指出,再過兩年,線下收單、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的業務將不再“涇渭分明”。
資深移動支付產業專家陳建偉表示,央行以“支付業務”為對象開展監管,是一種管理上的錯位,用傳統機制制約了新興業務的發展。“支付業務”是響應市場需求而誕生的,其類型和模式根本不可能定義清楚。
例如,在支付寶為旅店推出的一款“超級收款”的產品中,操作人員可憑旅客提供的手機號碼,通過與支付寶合作的收銀系統發起收款,而旅客則會收到一條包含收款方及金額的待確認短信。旅客短信回復指定的驗證碼即可支付成功,支付金額來源可以是旅客支付寶賬戶的余額,也可以是綁定的銀行卡。
這種融合將對目前線下POS機為主的收單體系帶來很大沖擊。相比創新型支付方式,傳統的線下收單模式由于具有硬件設備,在安全性上有比較大的優勢,其缺點在于前期投入費用較高。因此,可以預期的是,如果商戶可以安裝簡易收單機具,或者通過只安裝軟件的方式來完成收單的話,POS機具終端的需求將日漸減少。但隨之而來的支付風險的上升,正是央行所擔心的。
堵不如疏。世界銀行[微博]在《無網點銀行業務2020》的報告中,建議政策制定者可在早期適當放松創新環境、鼓勵嘗試,隨后在市場發展不同階段逐步增加控制和監管。這樣在每個階段,服務提供者均將從監管環境的確定性中受益,這種確定性來自監管者對風險和機會的細致拿捏。
陳建偉建議,央行需要換一種視角,嘗試提煉“支付業務”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規范和管理,比如銀行通道的接入、商品的分類識別、用戶商戶的實名認證、在途資金的管理以及可以聯網通用的各類基礎設施等。他表示,在央行后續出臺的各種辦法中,已經看到在向這些方面有所調整,只是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將其提升到足夠的高度,并配合相應的管理流程和獎懲措施來保障執行。
事實上,這種理念已經體現在了移動支付標準的制定上。一位央行科技司權威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央行公布的移動支付標準支持多種商業模式的兼容。就是希望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鼓勵市場參與者公平競爭。
此外,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問題也一直為央行所強調。央行科技司副司長陸書春在2012年12月“中國金融戰略與發展”論壇上表示,移動支付用戶最關心的就是信息安全。她透露,未來央行將致力于移動支付非接觸受理環境的改善,推動移動支付標準的應用試點工作,并開展移動支付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的建設。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