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胡錦濤主席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使就業問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教育體制與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內吸納就業最多的民營企業—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就建言,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升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實現產需協同,同步鼓勵大學生協同型創業,以多種途徑解決大學生就業。
調整高教結構 明確大學生定位
中國社科院2012年《社會藍皮書》的數據:2008年大學生失業率為9.1%,2010年為12%,2011年為17.5%。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80萬人,預計100萬以上大學生難以找到工作。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后是教育結構與產業需求間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區、行業、專業教育存在過熱、大量人才扎堆現象,在我國的就業需求中,非常缺乏技能型人才,這與社會對其認知不全面有著莫大的關系。而發達國家,教育結構明晰,適應社會需求,其中高技術專業人才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就業機會,甚至比傳統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更具優勢。張近東指出,在我國,專業化實用型人才是高校對接產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支點,也應該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途徑。
張近東認為,解決這種結構性矛盾,需首先明確對不同階段高校的定位,調整教育結構,以培育更適應社會需求的大學生。他建議將高職類院校定位為“技能型”人才,本科生定位為“知識轉化型”人才,研究生定位為“科技型”人才。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主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職、高專和一般普通高校主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
他認為,高職類院校的教育要貼近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培養專業技能,成為產業藍領的技術骨干;本科教育既注重專業基礎,又注重實踐技能,將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成為產業基礎型人才隊伍;研究生教育為高科技產業提供人才,成為我國參與國際高科技競爭的主力軍。
升級產業、企業結構 鼓勵大學生協同型創業
學校是人才輸出的重要機構,而企業是就業的大市場,在進行教育結構調整的同時,張近東建議同步進行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實現產與需的內在協同。在政府層面,他建議從政策上進行大力的支持和引導,推進產業結構與企業結構的調整,對于行業領先企業給予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扶持,培養產業鏈的龍頭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力。
據了解,目前我國大學生參加就業后,其知識應用率不足40%,大學生適應周期在1~2年,許多企業并不愿意進行這方面的培訓投資,而更愿意從社會進行成熟人才的招聘,從側面導致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已建立完善的應屆畢業大學生培訓機制的蘇寧電器創始人,張近東建議企業應該為大學生的實習實踐提供基地,增加相應的崗位培訓費用,縮短大學生的適應期。同時政府可出臺就業培訓相配套的政策,從政策層面開創大學生創業的新格局,為大學生培養就業前所具備的崗位基本技能,提高就業能力。
除產需兩方面的調整外,張近東對大學生創業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大學生創業可借助社會各類資源共同創業,規避創業風險,這樣也可彌補企業產業鏈中的某個薄弱環節或者某個價值增值環節。他鼓勵大學生進行多樣化、低風險、協同型的創業,鼓勵大學生創業融入產業鏈和企業集群,將科技發明專利、實用專利進行“市場化創業”,將專利轉換為企業的股份。大學生也可進入企業的技術崗位或管理層,與企業一同創業,規避單獨創業的諸多困難和市場風險,實現技術與資本的有機結合與合伙制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