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節能的產品,價格越高,而且這些產品一般都是新上市,產品價格包含了企業前期研發等費用,這當然無可厚非。
但是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國家相關政策的缺失,少數不法廠家鉆起了政策的漏洞,虛標能效等級。從2005年3月起至今,我國就相繼對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和電磁爐等產品正式實施了能效標識制度。“但是相關的部門幾乎沒有對能效標識產品進行過抽查。”東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電業人士告訴記者,雖然能效標識制度出臺能給行業帶來規范,但是同時也給一些企業帶來投機的機會。目前能效標識制度是由家電生產者自己對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能效檢測,結果出來后,再根據相關的標準貼上能效等級。也就是說,能效等級是多少,基本是由企業自己說了算。
“明明只是5級能效,而有些企業可能就標成1級能效。”近日,在東莞召開的莞深惠三市消委會聯席會議上,深圳市消委會相關負責人梁女士指出,目前家電廠家打出的節能產品名目繁多,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嚴格監督,能效標識也比較亂。“每個品牌都說自己能效高,到底是不是真的能達到這個標準呢?虛標的情況有多嚴重?”對此,三市消委會表示,在接下來將重點對國內幾個大品牌的節能、低碳產品進行抽檢,做相關的對比試驗,擠擠水分有多少,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