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Digg原本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如果羅斯能夠堅持下來,Digg是否會取得成功?答案就是:總有人與他不一樣。
騰訊科技訊(無忌)北京時間7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撰稿人馬特·林利(Matt Lynley)周二撰文稱,Digg從創建之初的命運早已經注定,因為該公司的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Digg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騰訊科技配圖)
上周,紐約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型私有公司Betaworks,斥資5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名為Digg的網站。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互聯網產業。
就在6年之前,Digg還曾是一家熱門的互聯網創新公司,曾經拒絕過許多收購要約。新聞集團曾想要出價6000萬美元收購這家公司。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 Gore)也曾考慮讓自己的Current TV互動電視服務收購它。谷歌(微博)近2億美元收購Digg的交易最終也無功而返。
但或許我們不應當對Digg的命運感到吃驚,因為它的創造者--名為凱文·羅斯的技術奇才和創新產品發明人--有著創造出神奇的產品,然后再忽略它們的習慣。
可以說,羅斯的生涯就是未實現的承諾這一循環的范例。同事們都把羅斯視為杰出的產品設計者,對完美的用戶體驗擁有著神秘的感覺,但是他同時也對日?;顒記]有任何的興趣。羅斯兩個重要的項目日落西山--移動開發實驗室Milk和新聞聚合網站Digg--命運殊途同歸,這也證明了羅斯的本性。
以下內容為羅斯在Digg和Milk工作時期的記錄,還涉及了數位與羅斯共事、或是對他非常了解的人的采訪。截至目前,羅斯本人對此文章內容未置可否。
在TechTV電視臺躥紅
利奧·拉伯特(Leo Laporte)最早發現了羅斯,并把他引向主持電視節目(騰訊科技配圖)
羅斯最初曾是TechTV電視臺的一名IT技術人員。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無意間參與了知名主持人利奧·拉伯特(Leo Laporte)的節目,在黃金節目時段向觀眾傳輸了有關Windows安全的信息。羅斯在節目中表現的非常自然,也正是因為這樣,羅斯在1998年成為了當時一檔非常有影響力的技術類節目的制片助理。
不久之后,羅斯遇到了杰·阿德爾森(Jay Adelson)。羅斯一直希望成為一名企業家,而安德森作為擁有著電影和廣播背景的科技公司創始人,卻一直希望能夠在電視制作上有所建樹。這是一個完美的邂逅,阿德爾森成為了羅斯的良師益友,他經常在紐約與阿德爾森和其家人處在一起。
羅斯在當時開始考慮社交新聞聚合網站的構想,這一構想最終也就成為了Digg--互聯網時代炒作最兇的創新公司之一,被認為將要“民主化新聞。”
阿德爾森花費了一些時間向羅斯提供咨詢和指導意見,并鼓勵他開發網站的原型。羅斯的動力和熱情很難拒絕,最終,阿德爾森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加入Digg并開始全身心的工作。
成為互聯網之王
羅斯登上《商業周刊》封面(騰訊科技配圖)
羅斯成為媒體的寵兒要感謝Digg迅速取得的成功,因為Digg牢牢抓住了青年人的注意力。在康卡斯特收購TechTV之后,它被整合到了另外一個有線頻道當中,但是羅斯找到了另外一個出口:Revision3。這是一家由羅斯和阿德爾森共同創辦的公司。在每周視頻播客節目Diggnation中,羅斯會播報一些Digg上的頭條新聞。他和另外一位節目主持人埃里克斯·阿爾布雷特(Alex Albrecht)經常會在節目中喝啤酒,這種輕微的壞孩子的行為也為羅斯吸引到了數百萬的網絡粉絲。
因為Digg和Diggnation,羅斯經常會采訪一些企業家。羅斯就像是一塊磁石一樣,年輕的網絡精英們都非常崇拜他,因為他不僅讓自己的夢想成為了現實,而且還擁有了巨額的財富。羅斯當時還不到30歲,但已經擁有了兩個最熱門的網絡資產。在羅斯登上《商業周刊》的封面之后,狂熱達到了極致。
盡管已經這樣,但羅斯堅持認為他并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他只是想要設計產品。但是在招募了一大群真正的信徒之后,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影響。一位羅斯的同事表示,“他的身邊沒有圍繞著年長者或是聰明人。他想要被崇拜他的人前擁后護。我想這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人中找不到一個會說‘不’的人。”
杰·阿德爾森(Jay Adelson)曾是羅斯的導師,并成為Digg首席執行官(騰訊科技配圖)
羅斯當時確實擁有阿德爾森,也擁有經驗豐富的科技高管布雷特·布林頓(Brett Bullington)、大衛·澤(David Sze)等人向其提供建議,但是羅斯從來沒有完全聽取過他們的意見。
在當時,Digg招募員工的速度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因為羅斯全身心的投入到Digg當中,該網站迅速便聚集了數千萬用戶。
拒絕新聞集團
Digg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騰訊科技配圖)
到2006年年底,Digg早已開始吸引追隨者。當時羅斯已經展示出了希望轉移到下一個項目的跡象,已經準備好的套現。
在Digg創建之初,曾有一位雅虎產品人士極力向羅斯游說,稱他感覺到Digg應當以4000萬美元出售給雅虎。當時還洋洋得意的雅虎,剛剛收購了一系列的社交網絡創新公司,如Flickr和Del.icio.us等。據消息人士透露,Digg當時的想法是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新聞集團。(羅斯在2010年的TechCrunch Disrupt上承認,當時的交易價值6000萬美元,其中包括2000萬美元的盈利能力支付計劃條款。)
到了2006年年底,時任新聞集團??怂够用襟w總裁的羅斯·萊文索恩(Ross Levinsohn)與Digg進行了接觸。Digg的管理團隊,包括羅斯、阿德爾森和另外兩人都飛往洛杉磯與萊文索恩進行了會談。
這可能是一筆很好的交易,但是羅斯的董事會卻沒有達成這一交易。他們對羅斯的構想和設計能力充滿信息,希望他能夠讓交易順利通過。羅斯的一位同事說,羅斯在當時曾表示,“當有人告訴你你不能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公司,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滋味。”
當時,羅斯持有Digg大約60%的股份。把Digg出售給新聞集團,能夠讓羅斯進賬3600萬美元。當時羅斯還只有29歲。因為信賴羅斯,他的員工也將會因為這一交易賺得盆滿缽滿。一位員工稱,“他認為這一交易太過愚蠢。”
這并不是說羅斯當時并沒有得到報酬。Digg此前已經通過第二輪融資募集到850萬美元,羅斯在該輪融資中出售了部分的持股。今天,羅斯可能會對當年未達成這一交易感到非常痛苦,但是當時他并沒有多少痛苦。一位員工說,“羅斯厭惡爭執,如果存在,會竭盡所能逃避爭執。”該員工稱,在交易未能實現之后,羅斯很快便“逃之夭夭”。[NextPage]
羅斯的副業項目
在對Digg感到厭倦之后,羅斯開始了大量的副業項目--其中的一些確實吸引了部分的吸引力。但是Digg的董事們,希望著羅斯能夠幫助指導Digg的運行,對羅斯的做法感到非常的生氣。
2007年夏天,羅斯開始了一個“秘密的”創新項目,它隨后演變成為了Pownce,一個先于Dropbox的文件共享應用。Digg的董事會堅持認為,Digg股東應當擁有Pownce的部分股份,因為Digg另外一位創始人、首席設計師丹尼爾·伯卡(Daniel Burka)也參與了這一項目。但這并沒有提升Digg的士氣,這也導致Digg董事會警告羅斯,他不準許從事任何的副業項目。
羅斯的設計能力明顯是Digg的關鍵資產。不過如果當時羅斯繼續分心,或許Digg就能夠找到其它更好的買家。2008年,Digg通過第三輪融資募集到2900萬美元資金。在獲得阿德爾森的批準后,羅斯在本輪融資中有一次進行了套現。一位當時的Digg員工稱,“阿德爾森建議我們,如果有這樣的交易,你們最好兌現一部分持股,因為它是緩和風險的最佳途徑。”
另有員工稱,Digg董事會當時警告羅斯,如果他開始其它的副業項目,董事會便會解雇他。但是這種約束并沒有持續多久,羅斯便決定在2009年年初開發Twitter索引WeFollow。當時,羅斯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這一消息。在2009年SXSW(South by Southwest,西南偏南)音樂節上,羅斯正式推出了WeFollow。
羅斯在2009年SXSW上展示WeFollow(騰訊科技配圖)
Digg董事會再次對此感到震怒,并要求阿德爾森解雇羅斯。但是羅斯和阿德爾森此前已經達成了公共保護協議,在未得到另一方的同意下,他們中間的任何一人都不得被解雇。到了2009年年底,Digg“魔法般的”收購了WeFollow。消息人士稱,通過這一交易,羅斯又進賬600萬美元。由于收購WeFollow的交易涉及盈利能力支付計劃條款,這迫使羅斯繼續留在Digg。不過即便是豐厚的獎金誘惑著他,羅斯依然我行我素,每周只會到Digg上班一次。Digg的董事會本質上就是資助了羅斯的分心,而他早已在思考下一步的打算。
變身天使投資人
天使投資人的角色非常適合羅斯,因為他具有難以置信的設計和天才眼光。投資同樣也不需要每天都從事項目開發,直到項目取得成功為止。羅斯的一位密友表示,“羅斯只需要觀察一下團隊,便能迅速的了解到這個團隊是否具有創造力,或者需要解散這個團隊。他本身就是一名年輕的企業家,也是非常好的天才標準。”
羅斯的投資生涯進一步讓他從Digg那里分心。到2009年年底,羅斯已經開始認真的進行投資,并對一系列熱門的互聯網公司進行了投資。根據Crunchbase提供的數據顯示,以下為羅斯參與的主要投資:
·Twitter--參與該公司第二輪總規模達150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Twitter估值為80億美元。
·Zynga--參與該公司第二輪總規模達152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Zynga已經上市,市值為35億美元。
·Square--參與該公司第一輪總規模達100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Square估值為40億美元。
·OMGPOP--作為天使投資人對OMGPOP進行投資,這家公司已經以2.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Zynga。
·Gowalla--參與該公司第二輪總規模達829萬美元的融資,Gowalla已經出售給了Facebook。
·Foursquare--作為天使投資人對Foursquare投資135萬美元,目前該公司估值為5億美元。
·Path--作為天使投資人對Path投資250萬美元。該公司此前曾拒絕了谷歌1億美元的收購要約。
·Fab--參與該公司第一輪77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Fab的估值為7億美元。
羅斯的一位同事表示,“他是一位好漁夫。他能夠看透每個項目的真實核心理念。雖然他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他確實具有天賦。”
通過這些投資,羅斯也與一些硅谷頂級的企業家有了接觸:杰克·多西(Jack Dorsey),他創辦了Square和Twitter;大衛·莫林(Dave Morin),他創辦了Path;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和比茲·斯通(Biz Stone),Twitter的另外兩位聯合創始人;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Zynga創始人。羅斯得到了硅谷許多人的歡心。
投資是羅斯的拿手好戲。羅斯的同行把他描述為“喜歡接入企業初期構想并計算出用戶體驗的家伙。”
羅斯的一位密友說,“因為有人喜歡羅斯,所以那里是天堂。”可是羅斯的天堂,卻成為了Digg的地域。
羅斯萎縮的欲望
Digg創始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騰訊科技配圖)
隨著羅斯開始進行投資,他開始越來越迷戀快速變化的構想和創新產品,也對Digg越來越感到意冷心灰。他開始向自己最大的粉絲群體們抱怨,稱自己招聘的技術人員都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
羅斯當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們的成長速度過快,導致我們的解決方案都是由那些混日子的員工設計出來的,這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擁有大量B等和C等的人才,他們又把自己C等和D等的朋友推薦到了公司。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引入新人才。”
與此同時,羅斯失去了對Digg用戶體驗的控制,因為一些高級用戶已經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掌控Digg的首頁,Digg的團隊卻沒有技術力量來解決這一問題。并沒有像科技巨頭谷歌那樣采取措施,Digg團隊只是通過手段趕走了那些高級用戶。雖然臨時性的取得了勝利,但Digg也因此失去了最忠實的用戶。一位Digg員工表示,“在兩年多的時間里,我們只是借助著Digg在2006年底發布時取得的成功而一直碌碌無為。”
這也是谷歌為什么會放棄收購Digg的原因。谷歌曾考慮斥資近2億美元收購Digg。但是在谷歌的技術人員認真的研究了Digg的技術,并與Digg員工進行了交談之后,他們認為Digg的技術團隊并不十分出色。谷歌隨即放棄了這一交易。
再一次,羅斯失去了讓自己和團隊一夜暴富的機會,羅斯再一次眼睜睜的看著成功從身邊溜走。即便是羅斯當時在Digg只是兼職身份,但是這依然對他打擊很大。一位羅斯的同事表示,“這是非?;野档囊惶臁D橙苏f,我們將給你們2億美元。” 但是在最后時刻,谷歌突然放棄了交易。
在公司的會議中,羅斯可能會不發一言,站在會場旁邊。在公司的董事會會議中,羅斯可能會嘆氣并搖著頭說,“這并不是Digg的初衷。”一位羅斯的密友說,“他非常的氣餒。他就像是在騎士隊的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我認為這讓他感覺非常氣餒。”
但這并不是說羅斯已經失去了對Digg的控制。事實上,Digg的每一位員工,都會對羅斯為公司做出的貢獻感到歡欣雀躍。但是在谷歌收購失敗之后,羅斯更加明確的表明希望與Digg脫離關系。至少這一點能夠在2010年4月見到端倪。
災難性的重新設計
似乎羅斯又有點想介入Digg的運營。他突然驅逐了長期的合伙人阿德爾森,出任了Digg首席執行官。
對于此事,我們聽到的消息是這樣的:
Digg已經向阿德爾森支付了搬家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費用--這對阿德爾森的家庭來說非常艱難,特別是他的子女--Digg一直在計劃改版,推出v4版本。但是在羅斯從Digg后退之后,在阿德爾森的帶領下Digg有點掙扎。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一次晚餐中,羅斯突然做出了以下決定:阿德爾森退出,他將接任首席執行官。Digg在第二天向所有公司員工和全世界宣布了這一消息。
阿德爾森被Digg董事會解聘,羅斯并未執行其否決權。羅斯上任后的第一個命令,便是解雇所有阿德爾森在位期間招聘的產品開發人員。
在羅斯上任之初,Digg的許多人都對此感到非常興奮--特別是Digg董事會,因為他們希望羅斯能夠給Digg帶來新鮮的構想,并鼓舞所有的員工。一位Digg員工表示,“所有的人當時都希望羅斯成為救世主。羅斯的回歸,就像是給所有人帶來了指路明燈,這能夠鼓舞大家。”
在2010年的SXSW音樂節上,Digg曾部分的展示了重新設計,這得到了Digg員工和媒體的廣泛贊譽。但是在羅斯出任首席執行官之后,他在看了看之后便拋棄了這個重新設計方案。Digg員工數月的工作就此白費,v4版本的推出時間也因此被推遲了大約6個月。
一些Digg技術人員對于白辛苦感到非常憤怒,但是絕大多數員工仍對羅斯的回歸感到狂喜。在羅斯出任首席執行官之后,他與每一位員工進行了交談,并推敲出了產品的構思。一位員工說,“這可能是我與他之間最有趣的事情。”
但是羅斯短暫的注意力并未持續多久,很快他便對這種日常的工作感到厭倦。亞馬遜高管馬特·威廉姆斯(Matt Williams)在2010年8月加盟Digg并出任首席執行官,羅斯再次讓為屈居人下。這離羅斯出任Digg首席執行官僅僅過去了6個月時間。
一位Digg員工說,“他的精力已經耗盡。這就像是《淘金俏冤家》(Fools Gold),羅斯要用兩周時間才能夠想明白自己不想做這件事。 ”
很明顯,v4版本絕對是摧毀Digg的災難性因素,雖然v4版本基本上達到了羅斯在重新設計中的所有要求。
萃取羅斯的天賦
在離開Digg一個月之后,羅斯展示了自己的新合資公司--一家名為Milk的移動開發實驗室。成立這樣一家公司的構想,是讓羅斯永遠也不會感到厭倦。通過Milk,羅斯將一直有機會從事項目初期的工作,而他也認為這是創辦公司最興奮的一部分。
羅斯從2011年2月開始在Milk工作,他四處網羅技術人員和項目原型,為Milk的第一個項目進行準備。Milk很快便獲得了稱贊,因為它似乎能夠從本質上捕獲羅斯的天賦:同時從事數個不同項目的產品初期開發和用戶體驗工作。
在招募了迪格爾·霍德森(Digger Hodson)和一小群技術和設計人員之后,Milk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評論應用Oink。在此項目之初,羅斯沉迷于共同開發Oink的原型。羅斯經常會帶著一大袋Dynamo甜甜圈闖進房間。Dynamo是羅斯最鐘愛的甜點品牌,其中一家Dynamo商店就在舊金山的Milk總部附近。在隨后的幾個月時間中,Milk團隊一直從事Oink的開發工作。一位Milk技術人員曾經與Instagram團隊進行聯系,尋求從頭開始開發Oink的照相機配件。
Oink應用在2011年10月的Web 2.0大會中正式發布。很快,這款應用就受到了追捧。在發布后的一個月時間里,Oink已經擁有了10萬用戶。
在短暫的假期之后,Milk團隊再度在工作室內聚集在一起,但是他們的下一個項目是什么呢?羅斯手拿著一袋Dynamo甜甜圈進來了,他希望看到下一個Milk應用的原型。但是Milk團隊希望推出新版本的Oink,并在2012年的SXSW音樂節上發布這個產品。整個團隊要求羅斯在專注于開發Oink 2.0的同時,在幕后思考下一個應用的構想。
對羅斯而言,結果是相同的:他開始變得更加冷漠,更關注自己的下一個構想--不過這一次,卷入了谷歌和Milk的初期天使投資人之一--谷歌風投(Google Ventures)。羅斯關閉了Milk和Oink,帶著團隊的大部分人轉投了谷歌。一位熟悉此交易的消息人士稱,部分Milk團隊曾考慮把Oink分拆為一家獨立公司并借此募集資金,但谷歌不準許他們這樣做。
對于這一交易,羅斯認為Oink并不足夠優秀。雖然Oink的用戶一度達到30萬,但羅斯需要的是數百萬、數千萬用戶--就如同他當年在Digg取得的成功一樣。
在谷歌的新事業
表面是羅斯是谷歌為其社交網絡服務Google+招募的高級產品經理。但是在羅斯加盟谷歌后不久,谷歌風投的合伙人,便要求獲得羅斯的協助,確保完成一些對最熱門的創新公司的投資。羅斯也對此非常開心,因為他再一次能夠涉及到初期的構想,并不會感到厭倦。
谷歌特殊的企業制度,允許員工將工作時間的20%作為“員工自由時間”,用來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這也是羅斯為何能夠介入谷歌風頭的項目。但是最后,羅斯離開了谷歌,并加入谷歌風頭成為一名全職合伙人。作為谷歌風頭的合伙人,羅斯能夠整天從事大量有趣的工作--幫助創新公司開發產品并磨練用戶體驗。
羅斯依然是年輕企業家的楷模,因為他的年齡,他在Digg取得的成功,以及前瞻性的對Twitter和Zynga等創新公司進行投資。羅斯能夠介入一些谷歌無法介入的項目。羅斯早已成為了一名備受尊重的天使投資人。
這似乎是羅斯最適合的工作,因為他能夠不停的從一家公司跳到另一家公司,借給這些公司他神秘的設計經驗,而無需參與或是負責公司的日常工作。
Digg的最后掙扎
上周四,Digg宣布網絡資產已經出售給了紐約創新公司Betaworks?!度A爾街日報》報告稱,此交易的價格約為50萬美元。此前曾有消息稱,Digg把部分專利作價400萬美元出售給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并作價1200萬美元把部分技術團隊--也就是羅斯眼中的B等技術人員--出售給了華盛頓郵報集團下屬的子公司。不過即便是如此,Digg仍落得一個可悲的下場,因為該公司此前曾通過多輪融資募集到4500萬美元。
是否應當認為Digg以失敗收場?如果是,是否應把責任歸咎為羅斯?Digg曾提出過一些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已經在Facebook、Twitter和Reddit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所有上述服務,均以Digg核心的社交新聞共享概念為基礎。
但是在Digg融資初期便進行套現,讓羅斯有能力去追求他最擅長的事業--作為投資人用難以置信的眼光去發掘人才和設計。雖然羅斯的Digg和Milk團隊做得還不夠好,但是至少他們能夠在華盛頓郵報集團和谷歌找到工作。而一些已經從Digg離職的員工,也創辦了一系列的創新公司,如SimpleGeo、Sprintly和Kiip等等。
雖然不可能從羅斯創造性的脈搏中分離出他不安分的本性。但是其他一些企業的創始人,則走出了分心的困局。例如,在Facebook創辦的第一年,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慎重考慮放棄Facebook,推出名為Wirehog的文檔共享服務。Twitter聯合創始人威廉姆斯也在流浪多年以后,重新回到了Twitter。最終,這些創始人都加倍努力從事自己核心項目的開發,世界也因為他們的堅定不移而變得更美好。
Digg原本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如果羅斯能夠堅持下來,Digg是否會取得成功?答案就是:總有人與他不一樣。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