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此次海爾并購三洋,是中國家電業國際化戰略回歸市場競爭的本位,從最初的產品出國,到品牌出國,最終是銷售出國,構建了“產品+品牌+營銷”多輪驅動體系,沿著“品牌化擴張路線”,遵循“先易后難、先品牌后市場”的路線,進一步夯實中國家電業的國際化擴張,更是奏響了中國家電業海外發展的新一輪擴張的號角。
首先,海爾并購三洋,從戰略上有三個合理:一是就近策略合理;二是收購價格合理;三是吸納員工人數合理(2000人);與前幾年的“中國式并購”有較大差異:一是舍近求遠;二是文化差異;三是大包大攬(最后解聘員工都耗不少費用)。
其次,海爾收購三洋東南亞冰洗線,加快了海爾走向國際化的步伐。過去,海爾在美國建廠,推出自己的品牌,為海爾的國際化形象奠定了堅實基礎。海爾走向美國市場,以“海爾形象”在美國打造品牌知名度,在最發達、最高端的市場建立自主品牌形象,其品牌作用大于銷售拉動,這是海爾國際化的初步化戰略。此次,并購三洋進軍東南亞市場,不管是從物流鏈還是產業鏈,銷售作用都大于品牌作用,這是海爾打造出一條國際化“海爾大道”的新路徑。
再者,海爾與三洋冰洗線的整合,資源互補。對于國內市場而言,海爾收購三洋,有利于其應對國內冰洗線,新的市場競爭,強化了海爾在國內市場的優勢地位;而對于日本與東南亞市場來說,有助于“海爾大道”的國際化延伸,以最快的速度在日本、東南亞市場開辟出自己的天地。
中國家電的國際化策略,選址是關鍵。舍近而求遠,是一種違背常規的做法,東南亞市場相對于歐洲美洲市場來說,有著距離近、消費習慣和銷售結構相似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于中國家電打開國際化通道更加切實可行。東南亞與中國文化背景相似,海爾進軍東南亞,有利于海爾快速的在東南亞站穩腳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目前,中國企業國家化的最大障礙,就是缺乏國際化的人才和對海外貿易的了解,海爾走進與中國文化背景相似的東南亞,更有利于國際化經驗的積累,為以后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經驗基礎。早在96年開始,海爾就已經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建立了海外生產廠,此次,海爾收購三洋東南亞冰洗線,不僅有利于避免大規模的投資、資源的浪費,而且對海爾迅速搶占東南亞市場有著很大的幫助。
如果說,美國海爾是海爾集團從海爾的國際化階段到國際化的標志,那么,東南亞的“海爾路”則是海爾國際化“又上一層樓”,完成了從“品牌拉動”向“銷售拉動”升級。此次,海爾布局東南亞,對于“海爾的國際化”到“國際化的海爾”開辟了新路徑。(洪仕斌,產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