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之惑二:產業鏈的積怨開始爆發
發表時間:2010-11-04 點擊量:798 來源:
“黃光裕案發,即便是今天看來,也是大快人心的,整個產業鏈被國美、蘇寧這些零售渠道控制太深,廠商的許多怨言臺面上不說,私下卻叫苦不迭”。
老K是上海家電業的一名資深人士,在陳曉時代從永樂發家,現在為家電廠商提供市場推廣服務。他告訴記者,在過去七、八年實踐里,中國3C廠商對渠道壟斷深惡痛絕。“現在一些廠商下定決心在國美、蘇寧的既定體系之外開設直營店,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傳統一站式的銷售模式已經不能吸引年輕人;二就是黃光裕案發后,過去強勢的零售渠道開始逐漸收斂”。
老K說,國美案發后,造成的漣漪效應,使得傳統3C零售業開始走弱,給了積怨已久的家電廠商“反抗”的機會。“整個產業鏈,對于國美、蘇寧的不滿太多太多:除了霸權、亂收費之外,另家電廠商喪失定價權是眾所周知是對業界傷害最大的因素”。
在兩大傳統家電零售巨頭的操縱下,價格戰成為了中國家電業的一種“常態”。在多數時候,價格戰并不是由廠商發起的,而是被家電賣場挑起的。在上海,有知名空調廠家像記者抱怨,即便7、8月份空調銷售情況還過得去,但最終的銷售結果卻使得家電廠商陷入虧損。“賣場有時候把產品銷售價格壓的很低,導致廠商基本不能從銷售中獲得利潤,甚至虧損”。
盡管“服務”是國美、蘇寧高層經常掛在嘴邊的詞語,但在市場操作層面,“價格戰”才是他們唯一信奉的“王道”。那么,這些有賣場主導的,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對3C產業鏈造成哪些積弊呢?
TCL上海市場部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在很大層面影響到了企業的戰略決策:是頂著價格戰的巨大壓力,在低利潤時代冒風險投入研發,還是走勞動密集型的低成本、低技術含量老路?事實上,廠商在很多時候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
2009年,隨著電影《阿凡達》的熱映,所有的廠商都看到了家庭3D的商機。但是敢于在這一領域投入研發力量的國產廠商幾乎沒有。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幾家主要的國產電視廠商都在拼命的囤積LED面板,希望通過向上游加大采購量的方式,壓低LED電視的成本,在來年的價格戰中處于主動地位。
記者獲得的一份來源于中國電子商會的報告稱,正是由于痛失3D電視的商機,日系廠商再一次在中國中高端電視市場爭奪中處于上風。
“我們也知道3D電視的商機,而且內部早就有了研發計劃,但真正面向市場化的技術投入真的不敢,就怕自己花費了大量的成本,一旦投入市場,又被卷入賣場主導的價格戰,巨大的研發投入要收回就難了”,某國產電視機廠商相關人士說。
“之前除了海爾,沒有廠商甘冒和國美、蘇寧交惡的風險自己開旗艦店,如今,來自受到來自市場的壓力和產業鏈呼聲,國美、蘇寧基本默許了這一現象,過去家電零售渠道強勢的態度確實在改變”。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未來,廠商拓展多元化的渠道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在充滿變化的消費市場,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不安全的,更何況這個籃子本身就已經松松垮垮”。(劉東強)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人民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