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一處舊貨市場,舊電視機堆在一起等待翻新或者拆解
“收舊電腦、舊電視,收舊冰箱、洗衣機!”走街串巷吆喝的小販,收走了多數居民手中廢舊家電。至于被收走的廢舊家電流向哪里,很少有人關心。近日記者走訪舊貨市場發現,個體戶收購來的廢舊家電有的被翻新后再次出售,有的被當場拆解,沒用的直接當作垃圾扔掉,與生活垃圾不作區分。
“小作坊私自拆解電器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需要有資質的拆解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但由于收購價格比小商販低,正規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山東省家電協會秘書長田占軍表示。24日,濟南市商務局指定三聯商社為首個家電綠色回收商場,與青島新天地集團直接對接,讓這處于尷尬境地的拆解企業看到一絲曙光。
【小作坊】
舊空調“披新衣”身價漲幾百
破舊的沙發、生銹的鐵架、裸露著線路的電器……不同的舊貨將大棚隔成一間間商戶,中間穿梭著載滿舊貨的三輪車。26日,記者來到八里橋附近的一處舊貨市場,發現小到板凳、大到冰箱彩電,什么都能在這里找到。經營舊家電的業戶就有十幾家,他們分工很細,多數主要經營一種家電。“你要賣還是買?”記者剛經過一家堆滿空調的商戶,店主就停下手中的活迎上來問。這家店面積有十多平方米,堆著幾十臺空調機,拆下來的外殼和扇葉散落在地上,一大堆黑色拇指粗的電線和白色的塑料管纏繞著,占據了部分路面,幾位工作人員正在整理這些管線。
記者表示想買一臺掛式空調,店主首先詢問“要幾匹的”。得到“1匹,不要太舊”的答復后,他指了指門口豎著放在地上的七八臺空調。記者看到,這七八臺空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號,有的外殼已經泛黃,有的表面布滿劃痕。“這些是最新的,2007年的產品,性能沒話說,你要的話我給你找個成色好的。”貼在外殼上的能效標識顯示,這批空調是5級能效。“1000元一臺,保修一年,氟利昂會給你充滿,用兩三年沒問題。”
記者表示價格有點高,店主保證說,用完了可以再處理掉,還能賣七八百元,很劃算。
相鄰的另一家商戶門前排了六七臺看上去比較新的空調,除了顏色略微發黃的幾臺,其余幾乎看不出是舊貨。而同樣2007年產的另一品牌1匹掛機,店主要價1400元:“已經修好擦干凈了,氟利昂也充好了,用起來跟新的差不多”。
隨后記者走到市場另一頭,以處理舊空調的名義打聽了2007年的1匹空調回收價。“要看成色,如果一點問題沒有,我能給1000到1200元。”一位店主說。問了一圈下來,業戶給出的價格從600元到1200元不等,也就是說,業戶收來的能運轉的舊空調,經過清洗維護后身價就能提高上百元。
報廢電器就地“大卸八塊”
已經報廢不能再使用的電器又有怎樣的待遇?記者在舊貨市場看到了一臺報廢空調室外機被拆解的過程。只見店主熟練地擰開機箱上的螺絲,打開了面板,隨后剪斷電線,擰下扇葉,拆出了電機。他用鉗子絞斷一側露出的黑色的粗線,將其丟到一旁,隨后開始拆電機。“壓縮機壞了,只能拆出里面的銅來賣掉。也就能賣二三百塊錢。”他告訴記者。
一家商戶門口堆滿了電視機,記者看到這些舊電視多是老式的顯像管電視。地上放著的兩臺機器顯示屏已被打碎,露出了里面的元件。
“收來時屏幕就有裂紋了,沒法修只能拆開了。”店主表示,他一般不收已經報廢的電視,因為掙不了錢。“最值錢的部分壞了只能拆開賣廢品。剩下的怎么辦?扔了啊,留著也沒用。”
舊貨市場內,拆開的空調、洗衣機等隨處可見。記者了解到,可以重復利用的部件一般被“攢”進了其他機器里,不能使用的則被拆解出銅、鐵等金屬后丟棄。“原打算把報廢的也拉來賣掉,一問才值幾十塊錢,就懶得折騰了,直接抬進垃圾箱了。”記者遇到了前來處理家中舊家電的史先生,他剛賣掉一臺舊洗衣機,收到200元錢。[NextPage] 【專家】
老電器毛病多 有資質才能拆
“舊家電是買時便宜用時貴。”多年從事家電維修的三聯商社售后部長賈傳永說,人們經常更換手機等電子產品,卻不知道家電也同樣需要更新。“一旦超出使用年限,電器不僅耗電量會大幅增加,還存在安全隱患”。“一臺冰箱超過使用年限,壓縮機的耗電量將增加兩倍。”他介紹,家電使用年限一般在8年左右,超過后就應該更換。二手舊家電雖然價格低廉,但其實是“電老虎”,加上電費不一定比新家電便宜。“除了費電,它的安全性也明顯降低。”賈傳永提醒,超齡電器的電磁輻射會加強,給人體健康帶來影響,另外,一些絕緣材料和塑料容易老化,有漏電的風險。“舊家電的發熱量明顯增加,用的時間長了很有可能燃燒引發火災。”
看來,舊家電最好別再用,那小作坊將它們拆開回收零部件可以嗎?山東省家電協會秘書長田占軍說,拆解舊家電并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也需要有資質的正規企業處理。“小作坊的處理方式非常不環保,舊電器中含有重金屬、氟利昂等有害物質,直接拆解、焚燒或者掩埋,會污染土壤和空氣。”他告訴記者,《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規定,廢棄的電視機、冰箱、電腦等屬于電子廢物,應由具備專業資質的企業進行拆解、利用或處置,禁止任何個人和不具備資質的單位、個體工商戶處理。“廢舊電視里的顯像管含有大量重金屬,極易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問題】
“收”不過小作坊,企業“一拆就賠”
“我省有三家取得‘以舊換新’家電拆解牌照的正規企業,但目前他們的生存比較困難,大量的舊家電還是流向個體作坊。”賈傳永說。
三家正規企業中,新天地集團是唯一一家在濟南設有分公司的企業。他們最近的日子就不太好過。
“我們有6條拆解處理流水線,去年還是一天三班倒,現在一天只開一班了。”新天地集團山東公司總經理李翔說。“主要是處理家電的數量急劇下降,今年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回收難啊。”由于主要負責回收業務,李翔對家電回收中的問題比較了解。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搶’不過小商小販。他們給出的收購價高,市民更情愿把舊家電賣給他們。”他無奈地表示,不是他們不想提價,而是不能提價。
原來,無論舊家電報廢與否,正規拆解企業都會將其拆解,不讓其重新流回市場。“所以企業不可能根據家電成色給出不同的價錢,而且我們的土地要經過環評、廠房是標準化廠房、工人都有防護措施,再加上物流和管理成本,收購價沒法太高。”李翔說,經過一系列專業的分類、粉碎、提取等步驟,塑料、玻璃、線路板等都能變成可利用的材料,而熒光粉、氟利昂等污染物質,也能經過無害化處理,提純出來,供給下游企業。
這一過程,和小商販就地拆解、隨意丟棄相比,成本高得多,相應的收購價也無法和他們“看齊”。“我們在學校、機關、商場等單位的回收中占絕對優勢,但這些總數還是沒法和市民手中的舊家電數量相比。在這個市場上,我們的份額可能只有百分之一”。
“就算我們收購價很低,但還是不賺錢。”李翔說,在家電“以舊換新”期間,企業每處理一臺舊家電,可獲得政府給予的幾十元補貼。“那段時間是有利潤的”,但政策結束后,廢舊家電處理業務就一直在賠錢,但他們還是不得不收,不得不處理。用他的話說,不能因為暫時的困難,讓一整套體系停擺,“隊伍不能解散”。
【解決】
期待回收“走直線”
“期盼政府能給這個朝陽產業更多支持。”李翔說,目前國內并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來幫助建立穩定的回收體系。
“目前國際上廢舊家電的處理有兩種模式,”田占軍介紹,一種是歐洲模式,消費者購買家電時就已經為以后的回收處理提前買單,政府將這部分費用提出來補貼給回收處理企業。另一種是日本模式,消費者必須把廢舊家電交到指定的回收地點,而且要向處理企業支付回收利用的費用。
“目前我國也在推行類似的政策,”田占軍說,今年7月1日實施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指出,國家將向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五類家電的生產商和進口商征收7—13元/臺的費用。所收資金用于補貼拆解企業,具備資質的拆解企業拆解處理這五類家電可獲得35—85元/臺的補貼。
在眾多難以為繼的拆解企業眼中,這無疑是“久旱逢甘霖”。然而,在第一批入圍的企業名單中,并沒有山東企業。“技術上是可以達到審核標準的。”李翔表示,入圍補貼只是時間問題。
“游街串巷的小商販確實帶給居民極大的方便,如果能將這支隊伍‘收編’,收來的舊家電直接送到正規企業處理,也可以解決拆解企業收不到家電的困境。”田占軍表示。
11月24日,濟南市商務局指定新天地集團為“廢舊家電綠色回收指定拆解企業”,指定三聯商社為首個家電綠色回收商場,三聯商社將進入濟南各個社區,建立高于市場價格的收舊體系,這將有效解決新天地的回收問題。
“讓深加工更‘深’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李翔說,除了依靠補貼,企業還在研究如何提高自身利潤,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企業的出路還是在于如何提高拆解后資源的附加值”。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