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電,向醫療、新能源和社會基礎設施等方面轉型,是眾多以家電著名的日本綜合電器企業目前的共同選擇
每年10月底,日本上市企業便會發表截止到下一年3月底的財年收入預測數字。未來半年的企業走向,通過這些數字就大致可以做出一個判斷來。
今年深秋,日本各家電業巨頭卻共同提前進入了嚴冬。
“到2013年3月底,我們公司大致要出現7650億日元的虧損。”松下公司總裁津賀一宏宣布說。讓人記憶猶新的是,截至2012年3月的2011年財年,松下就已經出現了7721億日元的巨虧。但當時普遍的觀點是認為松下并購三洋電機多花了些錢,松下當時的總裁大坪文雄也信誓旦旦地說,2012財年一定可以扭虧為盈。
但現在的情況是,2012財年再度出現了超過7000億日元的虧損。這一次,總裁津賀一宏又說,到2015年松下將徹底地走出財務危機。但市場上相信的人已經不多。11月1日,松下公布財報的第二天,股票一開盤即跌停,到收盤時,股價居然回復到了1975年2月19日的水平---每股414日元。一天在股市中蒸發了2400億日元,37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與此同時,夏普公司也公布了自己的財務數據:到2013年3月底的2012財年,夏普將虧損4500億日元。這家即將成為“百年老店”的老店,被信用評級機構一下子下調了6級。盡管街道上的夏普電視廣告依舊光彩照人,夏普手機在日本也賣得不錯,但這家企業真的已經后繼乏力了。
另一家巨頭東芝[微博]公司情況稍好了一些,但也并不樂觀。負責財務的專務董事久保誠有些不好意思地對記者說,2012財年原計劃能取得3000億日元的利潤,但被電視業務拖了后腿,實際利潤預計為2600億日元。好在東芝的產業鏈比較長,沒有出現松下和夏普那樣的悲慘狀況。
同一級別的企業索尼、富士通財務數字也非常不好看。日本家電業巨頭全面衰退的“嚴冬時代”似乎真的已經來了。
松下:等離子,液晶,還是電池?
松下的巨虧,主要來自于電視機領域,特別是備受爭議的等離子電視。
松下雖是以私人企業的方式起家,但并沒有沿用家族世襲的傳統,而是像普通上市公司那樣,由熟悉公司業務的企業內員工出任董事長、總裁。以生產電視著稱的松下,歷任的中村邦夫董事長、大坪文雄總裁都十分熱衷于電視業務。到了現任總裁津賀一宏的時代,松下內部對于電視業務,特別是等離子電視的前途有了比較多的爭議。
并非電視業務專家的津賀,認為市場并沒有接受等離子,花太多的錢去開發,風險很大。但熟悉電視業務的中村和大坪則認為,等離子的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拓出來,等離子在技術和成本上仍然能與液晶一爭高低。由于爭執不下,松下目前采用的是等離子和液晶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但等離子電視還是導致了不少虧損,液晶電視方面也沒帶來什么利潤。
“在關西投資的兩個等離子電視工廠,至少讓松下損失了3000億日元”,一位常年采訪松下公司的日本記者告訴本刊記者。
與此同時,松下也一直在尋求其他方面的出路,比如電池領域。
這些年來,“創能”一直是松下提出的重要口號。在大坪文雄任總裁之前,松下并未看好電池業務,并在企業改革中放棄了對電池的重點扶持。因此松下雖然有電池業務,但漸漸地已經不能和三洋電機相比。
但在使用電池作為風能和光伏的儲電方式以及汽車領域電動車愈發成為產業的未來之后,松下意識到電池業務的重要性。于是他們在2011年選擇并購三洋電機。三洋在家電方面與松下大多“撞車”,但三洋在電池業務方面卻是個佼佼者。
但松下并購三洋并沒有立刻帶來明顯的效益。“松下選擇的并購時機出了問題,在并購上前前后后損失了差不多5000億日元”,一位熟悉松下的日本觀察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而2012年整個太陽能和光伏發電行業都處于低谷,很難見到在這方面獲得效益的企業,松下未能例外也在預料之中。此外,本來在美國占有一定市場的松下手機(由三洋代工,但這些年三洋代工已經拼不過臺灣富士康),也退回到了日本本土。
總裁津賀一宏坦承,在電視、電池、手機方面的虧損,是松下本年度出現赤字的主要原因。如何讓家電和電池業務體現優勢,并在此之外開拓出新的業務范圍,松下正處在困惑之中。
夏普:600萬臺的產能中,有400萬被放空
夏普公司的處境要比松下更加艱難。
同樣以關西為生產研發中心的夏普,業務的90%在電視上,特別是液晶電視。夏普集中了所有精力開發液晶電視,并投入巨資營銷液晶電視,有600萬臺的產能,全球企業中無人能比,但仍然改變不了巨額虧損的局面。
夏普總裁奧田隆司給出的數據是,液晶本身虧損率為10.2%,液晶電視虧損40.3%,手機虧損43%,太陽能電池虧損15.8%。全部加起來,本年度的虧損要大大超過去年的3760億日元,達到4500億日元。
夏普產能巨大,又沒有發生松下那樣在等離子與液晶方面的搖擺,一心做好液晶電視,問題又出在哪里呢?
夏普最大的問題是產品價格難以和三星[微博]等韓系企業競爭。夏普向42英寸以上的大型液晶電視集中投入,雖然利潤率高,卻賣不出數量來。中小型號的電視,其成本又難以和韓系企業競爭。如果放下身段為其他企業代工,賺2%的代工利潤,夏普又難下決心。況且代工做多了,就愈發會失去夏普本身的產品市場。
于是600萬臺的產能中,有400萬被放空。夏普一直在苦等機會的到來。但機會似乎已經去了韓國和臺灣,夏普不僅拿不到2%的代工利潤,在經營上也越發難以支撐了。
談及本次巨虧時,奧田總裁說:“我們有很多技術,如果能讓資產順利運轉的話,肯定能獲得效益。”夏普仍然是一家對技術執著的典型日本企業,在和電視屏相關的所有技術---從電視屏到電腦屏和手機屏,夏普仍然擁有出色的技術,但如何把技術轉化為大眾接受的產品并獲得利潤,夏普目前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東芝:所幸產業鏈長
東芝本來期待在2012年度實現6.4萬億日元的銷售額,但估計只能實現6.1萬億日元,比預期少3000億日元。利潤方面,東芝希望達到3000億日元,但隨著總銷售額的減少,本年度預計只能實現2600億日元,但無論如何這已經是盈余,在日本各家電巨頭中已殊為難得。
其實東芝在電視及半導體方面同樣處于虧損狀態。盡管專務董事久保誠強打精神說要在亞洲等新興國家繼續擴大銷售,但其實已經悄悄將電視的預計銷售量從1600萬臺下調到了1300萬臺。
電腦、手機及閃存用半導體未能為東芝賺取利潤,但東芝與松下、夏普的最大不同,用東芝中國公司一位高管的話來說,是“東芝的產業鏈長,家電在東芝的全部業務中只占不到10%”。
另一方面,東芝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的業務呈現出了超穩定的狀態。日本國內的火力發電需求,因為福島核電事故而突然增加,其子公司---美國西屋公司在中國和美國又各獲得了4座核電站的訂單,讓公司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的利潤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醫療機械、電梯等業務,也為公司效益貢獻不少。
也許,東芝公司的模式將代表著日本綜合電器企業未來的轉型方向:在優勢產品基礎上做長產業鏈,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另一家日本家電巨頭索尼通過與奧林巴斯[微博]的合作,向醫療機械領域擴張。富士膠片則在醫藥、醫療和化妝品方面尋求新的機會。“百年老店”日立則已經放棄電視,謀求機電與IT技術融合后的社會基礎設施產業方面的發展。
盡管各家企業努力的方式和方向不盡相同,但走出家電,向醫療、新能源和社會基礎設施等方面轉型,是眾多以家電著名的日本綜合電器企業目前的共同選擇。而日本企業能否成功轉型,走出目前的危機,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