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時,電商動輒開打價格戰,不僅將行業帶入無序競爭中,也將自身困擾在盈利泥潭不能自拔。尤其是在資本對電商的狂熱開始回歸理性后,倒閉、并購如潮水般蔓延,生存壓力下,開放平臺、自建物流、精細化運營開始取代價格戰成為電商發力點。
關鍵詞1 開放平臺
在垂直型B2C電商萎靡不振的時候,“開放平臺”一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家電商的發展戰略中。目前占據電商市場較大份額的企業中,至少已有8家開放了第三方平臺,包括京東商城、當當網、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1號店等。甚至,淘寶、當當、亞馬遜中國和京東等平臺型電商都已規模性接納垂直電商。
通過開放平臺的方式去經營,既能豐富自己的SKU,滿足用戶的需求,又可以規避自己的短板。開放平臺已經成為各大電商平臺的發展方向。這些電商企業雖然在平臺運營上各有優勢,但均深陷同質化競爭與價格戰的泥潭。在一輪接一輪的價格戰過后,電商企業開始意識到價格戰并非長久之計,商家資源才是其今后發展的關鍵,電商巨頭之間的爭奪從前臺轉向幕后。在2012年“雙11”前夕,天貓和京東之間的斗爭再度達到白熱化的境地。供應商被強迫“站隊”的現象被曝出。
但在供應商看來,雞蛋不會放在一個籃子里,平臺的流量和政策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收益才是最重要的。隨著開放平臺大戰日趨白熱化,平臺之爭已經從最初的引入更多的商品,變成一場直接影響電商效率的數據戰和服務戰。各個平臺開始調整政策,拉攏品牌入駐,所以,開放平臺能給供應商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也將成為開放平臺未來競爭的關鍵。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商開放平臺之爭,也意味著電商行業進入了“組團發展”的新階段。
關鍵詞2 洗牌加劇
盡管電子商務行業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也遵循著大多數行業的發展規律:競爭初期,行業內公司數量不斷膨脹,出現百家爭鳴的場面;隨著行業逐漸成熟,優勝劣汰,公司數量也會驟減。2012年對于電子商務行業來說,是關鍵的一年。血戰升級,行業盤整開始了。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馬云在2011年初曾放言,未來十年,電商企業絕大部分都會倒閉。言下之意,未來電子商務行業競爭殘酷。
從2012年年初開始,品聚、樂酷天、耀點100、維棉網等電商紛紛倒閉,沒有卷入倒閉潮的電商開始合縱連橫共抗“寒冬”。9月,紅孩子出售給蘇寧,蘇寧借此在母嬰類細分領域圈地,加速實現“去電器化”;10月,1號店委身沃爾瑪,沃爾瑪的電商布局有了基礎,而1號店也從沃爾瑪獲得供應鏈和資金支持。
2012年資本市場對電商行業投資放緩,整個行業彌漫著資金鏈斷裂、欠款跑路、裁員瘦身的消息。即使是暫時逃過倒閉或者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幾大“幸運兒”,他們的共同關鍵詞也是“虧損”。據財報顯示,當當網三季度虧損7340萬元人民幣,麥考林三季度凈虧損達到3.363億美元,凡客三年已經虧損高達20億元人民幣。
2012年的電商倒閉潮源于兩個方面。其一,與2011年電商投資的黃金時期相比,2012年“中概股”在美遭遇危機,赴美上市窗口隨之關閉。拉手網、凡客誠品、京東商城、58同城等中國知名電商都曾曝出啟動上市程序,卻因種種原因相繼臨門收手,一再推遲。其二,電商企業營銷、人力等成本的不斷提升,同時盈利能力有限。
關鍵詞3 團購分化
團購行業自2011年下半年起已進入洗牌階段,經過千團大戰后,當前市場上仍有團購網站2000多家。根據統計,自2012年5月開始,團購網站數量已經連續6個月以每月兩位數的數量在遞減,一年時間,就有多達2150家團購網站倒閉。但真正有意義的僅有排名靠前的四五家企業,其銷售額占用戶整體消費額的90%以上。因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已鮮有資本愿意再進入團購行業領域,2012年也隨之成為團購行業非常殘酷的淘汰期。
縱觀整年,團購網站的倒閉已經蔓延到前十位,10月宣布暫停營業的24券至今仍未有“復生”跡象。與此同時,2012年年初倒閉的團寶網攜“萬人開團”的開放平臺模式重返團購戰場。而為了生存,“找靠山”成為大部分團購網站尋求生存和發展的常態模式。千品入駐58同城、拉手入駐京東、滿座窩窩入駐聚劃算、蘇寧易購獨家合作窩窩團等等。
當團購行業走入泛平臺化的道路上時,仍有數家團購網站獨善其身。開放平臺雖然帶來了流量,但減弱了品牌的曝光度,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盈利問題。同時,一旦獨立團購網站對聚劃算等平臺建立起較大依賴性,平臺商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為團購網站提供低成本或免費流量。而團購網站也會面臨淪為“貼牌供應商”的危險。對于將上市作為目標的團購企業來說,長遠考慮,仍然看重自由用戶。
但團購行業在2012年底已經出現一個積極的信號,從大規模營銷的“資源消耗戰”轉向對品質和服務追求的精細化運營。同時,排名前列的團購網站已經開始將眼光投向領域更為廣闊的O2O。
關鍵詞4 傳統品牌受益
對于傳統品牌來說,電子商務是一場革命。馬云也強調,新的營銷方式方法、新的商業流程、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傳統商業生態系統將會開展一次革命性的顛覆。線上搶占線下的市場已經是事實了,淘寶“雙11”期間191億元的數字對傳統線下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其實,從“雙11”銷售前十的名單中,已經可以看到眾多的傳統品牌。
諸多傳統企業已在嘗試電商業務并意欲占領一己之地,沃爾瑪通過1號店布局電商;國美收購庫巴,整合為國美在線;優購借助百麗的資源優勢崛起等等。但從整體上看,多數傳統企業仍然步履蹣跚。做什么、如何做還在困擾著傳統品牌,比如,線上與線下品牌、產品、價格和渠道的沖突等。
2012年傳統企業進軍電商是必然的趨勢,但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涉水電商市場并非易事。傳統企業進軍電商路徑眾多,或依托淘寶、或外包、或自建B2C平臺,企業對電商的理解不同,定位就有差異。但就目前中國傳統企業電商業務發展情況而言,依靠平臺發展的模式風險要遠遠小于自建B2C平臺的風險。因此,傳統企業在進軍電商的道路上,一定要先想好:做平臺還是做品牌?因為目前對絕大多數傳統企業電商來講,電子與商務還只能是二選一的難題,電子向左走,商務向右走。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