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日本電子企業爆出巨虧消息,索尼2012財年上半年赤字401億日元,夏普2012財年預計虧損4500億日元,松下宣布公司虧損可能達7650億日元。昔日叱咤風云的日本企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筆者認為,日本企業的困境關鍵在于曾給其帶來榮耀的創新體制。
在傳統的制造業時代,產品的質量是市場競爭勝出的關鍵要素,日本企業素來有將產品做精做細的特點,以追求產品品質為核心的創新活動為日本企業帶來巨大的成功。然而當世界進入信息經濟時代,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如何能夠快速把握市場需求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這個時候日式創新制約了日本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日本的創新力度不可謂不高,研發投資支出占G D P的比重超過了3%,高于美國及歐盟的水平,但日本企業在創新方向上經常偏離市場的需求,導致研發投資的失敗。例如日本在高速計算機研究領域采用適合大型計算機時代的專用型矢量C PU,而國際上通常采用適合個人電腦時代的無向量C PU;日本電子企業在平面電視等高競爭、低利潤的產品上投入較多,在與移動技術的融合方面投入不足,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落后于蘋果與三星公司;日本在機器人研發上投入巨大,技術也很先進,但歐美企業應對人力成本上升更傾向于在勞動力低廉的新興國家直接投資的方式來降低運營成本,使得國際上對機器人的需求并沒有預期的大,日本企業的巨額投資未帶來相應的市場回報。
日式創新問題與日本超穩定的產業結構有較大關系。日本企業的“抱團”現象較為突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非常穩定的合作關系,新的企業很難進入;在用人制度上日本企業多實行終身雇傭制,使得企業之間的人員流動較為困難。此外,在產業政策上日本政府對于打破產業壟斷、加強市場競爭上也做得不夠,例如在電信產業,美國政府早在1982年就對壟斷美國電信市場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強行分拆,而至今日本的電信產業仍是N TT(日本電報電話公司)一家獨大。超穩定的產業結構在傳統的制造業時代有優勢,但在以創新為特點的信息經濟時代顯示了其缺陷,這與美國的創新型企業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日式創新問題與日本企業家隊伍的“斷層”現象也有關系。日本在戰后的經濟百廢待興中涌現了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等一大批著名的企業家,引領了日本的創新之路。但隨著日本進入高收入國家,社會與民眾心理發生變化,而長期的經濟低迷也使得日本的年青人階層出現了“迷茫的一代”,拜金主義盛行,缺乏父輩的創業精神。2010年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新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被寄予拯救者的角色,其以78歲的高齡再次出山,事件本身就說明了日本年青一代企業家的“斷層”。
近年來日本企業為應對困境也進行了不少變革,包括業務重組、提高員工流動性、聘請外國人進入企業管理層等舉動,但收效甚微,最主要原因還在創新體制上未有根本改變。
日本企業的衰退令人震驚,也發人深省。任何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如果在創新上停滯,接踵而來的會是很大的麻煩。(韓會朝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曾在日本工作)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