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的6月1日起,自被推出之后便一直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節能惠民工程也許只會停留在所有家電人士的回憶之中,這一產業政策催生出了空調產業一段美好而輝煌的歷程,也帶來了太多的紛擾和爭議。
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評斷一個產業的補貼類政策,似乎過于放大了一個政策之于產業的效應,但是如果站在產業的角度去審理節能惠民工程,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圍繞著節能惠民工程的口水再多,也難以淹沒這一政策之于空調產業乃至整個家電產業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市場只會選擇對自身有利的元素,而歷史卻會沉淀一切。節能惠民工程到今天的結局,是市場自身選擇的結果。
節能惠民工程誕生的背景
在2009年之前,我國的家電產業政策事實上并不存在有利于節能型產品普及、升級的長效激勵性補貼機制,而一些節能型產品普及率已經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卻有類似的長期執行的政策,例如日本。這給如何使一直以來吞噬著大量能源的電老虎諸如空調產品的節能效果更明顯提供了借鑒,事實上,家用空調也是節能惠民工程首批惠及的產品。
2008年9月1日我國首個全國性變頻空調能效標準推出后,中國的空調市場于定速和變頻的方向性選擇上也處于一個尷尬的節點。美的在2008年率先發動變頻攻略引領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然而并不是每個空調企業都已經完全掌控著變頻技術并擁有在短期內形成的量產能力。而且,當時仍然高高在上的變頻空調于消費市場也是“難接地氣”,定速空調是市場需求、生產銷售的主導,如何構建一個有利于變頻產品和高能效定速產品的市場普及機制是整個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家電下鄉在2008年于全國范圍內幾乎已經形成了燎原之勢,當時家用空調并非納入家電下鄉系統直至2009年,而變頻空調進入家電下鄉范疇是在2010年。作為家用電器類產品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一塊品類,空調產品的政策惠及力度顯然落后于冰箱等其他家電品類。
眾所周知的是,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甚囂塵上而促進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4萬億刺激政策大手筆橫空出世,這給節能會面工程在空調產業的開展營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優越的宏觀政策環境。更何況,彼時聲勢浩大的節能減排工作在宏觀經濟中的指標效果并不明顯,十二五規劃到來之前想要完成之前已經定下的節能減排指標存在著一定的壓力。
而家電下鄉對定速空調三級能效的門檻設置已經為節能惠民的能效等級規范提前做出了微妙的布局。所以,無論從宏觀經濟層面還是微觀產業領域,2009年年中具備了推出以高額補貼刺激市場消費,推廣節能產品的成熟條件。當年的5月18日,我國財政部、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開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的通知,這一政策的開展,直接改變了國內空調市場的發展格局。
脫離了劇本的劇情
用“行在當代,功在千秋”這樣的辭藻來形容節能惠民工程開展之時的意愿一點也不夸張,推廣節能型產品當然有利于社會化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相比于這一點,市場的反應顯得更為亢奮和劇烈。
節能惠民工程開展的第一年是由各級財政部門根據企業提供的產品材料直接向工廠發放補貼資金,這瞬間點燃了工業企業對節能產品生產、銷售的激情,況且首批惠民工程出臺的貼金額特別高。所以,從2009年6月初至2010年的5月底,節能惠民工程開展的第一個年份中,我國空調產業的產銷規模如脫韁野馬一般狂飆疾進。據統計,2010冷凍年度國內市場的出貨量達到了4330萬臺,同比增長率高達46.78%,出貨規模和同比增幅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2009冷凍年度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空調企業陷入了下滑的泥潭,當年度全行業的出貨量僅為2950萬臺,同比下降了1.34%,整個行業從下滑泥坑中跳出來到創下歷史新高僅僅是一年的時間。而且,從絕對量看,2010冷年之前內銷市場的出貨量一直徘徊在3000萬臺以下,2010冷年卻連續突破了3000萬臺和4000萬臺兩個關口。
這種暴漲的出貨形勢在2011冷年仍未得到任何緩解,當年度的出貨量一躍攀上了5860萬臺,同比增長了35.33%。在此之前一度被認為難以企及的銷售規模總量在2010冷年和2011冷年仿佛是紙糊的一樣,輕輕松松就被突破。節能惠民工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但是,這種關鍵性作用是建立在整體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環境較為良好的基礎之上的,4萬億的激勵性政策推出后,國內經濟一掃金融危機的陰霾而是高速發展之勢,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需求量和銷售量陡增和以舊換新政策在同期執行,為節能型產品厘清了道路,這些都為空調產品創造了龐大的新生空間。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節能惠民工程的開展,國內空調市場在當時也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只是不一定會如此迅猛。從某種程度上說,節能惠民工程對于市場而言是一劑猛藥,助推了市場的高增長,放大了需求釋放的空間。事實上,也提前消化了大量的消費需求。
在2010冷年和2011冷年國內空調市場的暴漲大戲,超出了節能惠民工程開展之初絕大部分工廠的判斷和預期,而此后的兩年節能惠民工程似乎與市場走勢形成了正相關關系。2011年6月份,節能惠民工程一度中止,2012冷年國內空調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了15.02%。2012年6月,節能惠民重啟,覆蓋的家電品類大面積擴充。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內,空調的節能型產品從15.62%的占比提升到65.98%,給整個家電產業帶來了近2500億元的關聯交易額。然而,脫離于劇本的不僅僅是市場規模的變化。
令人糾結的補貼
2009年節能惠民工程開展之初對空調產品的補貼金額非常高,二級能效定速空調的補貼金額從300元到650元不等,一級能效產品的補貼區間是最低500元每套至最高850元每套。如此高的金額對于工廠的誘惑力實在太大,而在此之前我國在類似的補貼政策的制定、執行、規范等一系列措施上并沒有成熟的制度可以參考,更沒有相應的經驗積累。于是,在節能惠民工程開展的第一個年度中,行業內出現了一系列能效虛標、騙補等不規范不協調的聲音。
為了維護更為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在強化監督規范機制的同時,2010年節能惠民的補貼金額被大幅調整,二級及二級能效以上產品的補貼金額被壓縮到150元至250元之間。2012年在節能惠民工程重啟時,不僅是補貼金額發生了再次的變化,而且補貼的發放方式和企業領取補貼的流程發生了重大的轉變。雖然是金額在2012年回升到了180元至400元不等,但是是直補給消費者,終端和渠道憑借銷售資料向工廠領取補貼,工廠再憑借準確無誤的材料在規定的時間點上向相關部門領取相應資金。整個過程中,工廠不僅需要墊資而且要復出龐大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機會成本。
立足于規范競爭環境,提升社會化節能水平、刺激終端消費的惠民工程的調整措施在最后顯現除了矯枉過正的苗頭,部分企業客觀存在的不規范行為也給這項利民利企的產業政策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筆。更為重要的是,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國內空調市場的走勢受節能惠民工程的影響越來越弱,工廠對節能惠民工程疲于應付工作流程而市場對此也漸顯麻木,于是退出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主導了產品結構的革命性轉變
市場不管是上升還是下降都超出了節能惠民的預期,而產品結構的轉換由此帶來的節能水平的提高卻符合節能惠民工程開展的要求。當然,這個過程中其他政策的推出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009年6月份節能惠民工程首次執行時定速空調實施的還是五級能效標準體系,惠民補貼額度的門檻是二級能效,同期家電下鄉的能效門檻是三級能效。這兩項政策的共同作用直接結果就是四級和五級能效產品被逐漸退出市場。
2010年6月1日,定速空調的能效標準從五級區間變為三級,而且每個等級能效都有提升,這個能效標準的推出和執行,是建立在節能惠民工程成熟運作的基礎之上。高額的財政補貼大幅降低了工廠在提升產品能效水平上的成本,并能使各種高能效產品迅速切入市場形成大范圍大規模的銷售。
變頻空調在國內市場銷售占比的急速提升受到的節能惠民工程影響更為明顯。事實上,在節能惠民工程開展的第一年,變頻空調產品的市場銷量某種程度上是受到了壓制,較高的補貼金額大幅度提升了高能效定速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所以,當時關于變頻空調何時被納入節能惠民范疇的討論在業內一直都較為激烈,尤其是上海地區推出針對變頻產品的節能補貼政策和家電下鄉覆蓋到變頻空調之后。
2010年6月份定速空調能效標準的提高和節能惠民補貼金額的大幅降低為變頻空調在國內市場和銷售構建了更優越的政策環境,變頻空調相對于定速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2011年節能惠民暫停之后,這種優越性體現得更為明顯,直至2012年變頻空調成為節能惠民新政的補貼對象,變頻空調的競爭優勢才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據統計,2009年度變頻空調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僅為210萬臺,而且是以外資品牌為主。2010年度在節能惠民開展之后,變頻空調的出貨量急速上升到了590萬臺,同比增幅為180.95%。2011冷年的出貨量更是顯現出爆發性增長,達到了1910萬臺,同比增長了223.78%,即使是內銷量出現大幅下滑的2012冷年內,變頻空調的出貨量依然保持增長,以7.59%的同比增幅實現了2055萬臺的出貨規模。這個時候,變頻空調市場的品牌格局也發生了逆轉,國產品牌成為了絕對性的主導。
時至今日,變頻空調在主導品牌中的出貨量占比已經超過了50%,幾乎所有的空調企業都將變頻產品作為主推品類,隨著市場銷售規模的不斷提升和各空調企業在變頻技術上的成熟,于2008年所推出的變頻空調的能效標準傳言在今年10月份將有一個全面提高。變頻空調和高能效定速產品的大規模銷售和使用,也直接推動了社會化節能水平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節能惠民工程可謂居功至偉。
無法復制的輝煌
就在去年實施的節能惠民新政停止之后網上曾有報道說以后將有新的節能補貼長效機制推出,對類似于節能惠民工程的補貼政策是否會再次實施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節能惠民工程所推動的空調市場高速增長的輝煌行情將成為歷史。
以財政補貼的方式去刺激市場發展的產業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予市場外部助力的同時,也會破壞市場自發調配資源的功能。過去的兩年內,節能惠民工程的溢出效應已經體現出來,被透支之后的市場需求呈現出規模化再增長的疲態,尤其是過去一年執行的節能惠民工程由于10萬臺門檻的存在,對中小品牌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沖擊。
節能惠民的退出代表著空調產業一個發展時代發展階段的終結,作為直接干預市場發展的行政手段,節能惠民工程已經圓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回歸到市場單一調節資源分配發展模式的空調產業不會因為節能惠民的退出而變得遲滯不前,也許規模上不會有耀眼的突破,但是企業發展的經營質量、運營效率、產品技術一定會有華麗的轉身。
中國的空調產業因為節能惠民工程的開展實現了產品結構和市場規模的大跨度的跳躍,中國的空調產業也因為節能惠民停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歷程,給市場一個獨立的空間事實上也是給身處于其中的每個企業一個嶄新的機會。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