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業務不振市場占有率低
據中國電子商會《2009-2010年中國城市數碼相機消費需求與市場競爭力報告》發布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數碼相機消費需求增長高于預期,2010年國內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消費規模有望超過1100萬臺。
盡管需求規模大幅增長,但富士這位“傳統影像巨人”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卻不盡人意。據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最新發布的5月份數據顯示:在中國數碼相機市場最受用戶關注的十大品牌中,富士僅以9.1%位居第四,被佳能的35.7%遠甩于身后,且落后于尼康的16.0%以及索尼16.7%。同時,在5月中國消費數碼相機市場最受用戶關注的十款產品中,佳能占有六席,索尼也有三款入圍,富士僅憑S205位居第八。
“令人遺憾的是,此次‘中暑門’產品的主角恰恰是富士S205。”在廣州天河電腦城的經銷商張先生告訴信息時報記者,自富士S205面市以來,就有消費者反映相機存在噪點問題,只不過是近兩個月,問題開始大規模爆發,這給原本就不如意的銷售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探因1:產品缺乏創新
實際上,富士S205的“中暑門”只是富士數碼相機業務目前遇到的難題之一。相比于佳能、索尼等品牌,富士在終端賣場的渠道布局以及產品發布上,均處于劣勢。在廣州頤高數碼廣場經營數碼相機已有四年之久的林先生記者,富士的渠道做得并不理想,例如在廣州許多數碼賣場,佳能以及索尼的專賣店隨處可見,但富士的門市少,且位置不夠好。對于富士數碼相機市場占有率的偏低,林先生首先將之歸因于渠道建設的不足,“經銷門面個數的偏少,這讓富士首先失去了在賣場品牌形象塑造上的效應”
反之,其他一些廠商則因自身銷售能力以及渠道效率使得業務得以不斷提升。市場人士指出,索尼通過推行在賣場設專柜、直接面對終端的銷售方式,保持了中國市場的高占有率;佳能渠道扁平化的變革則使其在中國市場份額迅速提升;而最近,富士的老對手,尼康更是正在悄然進行著一場渠道革命,宣布將由代理走向直銷,以挽救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
此外,該市場人士還表示,造成富士尷尬局面的原因很多,產品發布步伐滯后于市場需求也是導致業務不振的原因之一。一位資深的富士經銷商怨言:“在產品的發布上,富士的腳步已經明顯跟不上佳能以及索尼,這直接導致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因為在佳能以及索尼進行降價促銷時,往往都有新品補強,而相對于半年才發布一次新品的富士來說,這時就顯得非常被動。”
隨著中國數碼相機市場產品同質化、競爭者實力增強、使廠商間的競爭由產品使用體驗的競爭,向售前、售中以及售后體驗的全面競爭轉變。上述經銷商坦言:“富士要想改變當下尷尬的局勢,渠道建設以及重視新品研發均不可忽視。”
探因2:戰略轉型或成主因
曾在膠片時代牢牢占據著中國60%以上的膠片市場份額,讓綠富士的形象幾乎隨處可見的富士,不可能看不到如今其在數碼相機消費業務領域的窘境。
“今后的富士既不是膠片企業,也不是數碼相機企業,應該把它理解成一家‘綜合信息技術公司’”,在不同的場合,富士相關負責人經常向外界描述他的“新富士”構想,在業界人士看來,或許這是富士默認如今在中國數碼相機消費市場尷尬格局的最好詮釋。
來自富士官方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醫療、生命科學事業已經超越數碼相機業務,成為富士新興的“現金牛”業務,近三年的銷售收入分別占到集團整體銷售收入的8.6%、10.1%、12.3%。
市場往往是這樣的巧妙,一邊在把你扶上一座頂峰的同時,另一邊卻在搭起另外一座高峰。“正如當初IBM宣布戰略轉型,將PC消費業務拋售給聯想一樣,當富士在醫療器材等其他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數碼相機的消費業務或將淪為雞肋。”因此,有市場人士指出,“富士相機業務的下滑,與富士的整體戰略轉型有關。從膠片轉向數碼,再從數碼相機業務轉向醫療健康,富士的戰略轉型已經明顯制約數碼相機業務的發展。”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