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13日公布的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僅增長3.3%,不到去年增速的1/6。
從數據顯示分析,彩電的增速與歐洲杯和奧運會有密切關系,特別是奧運會前期的宣傳無疑是給3D電視的銷售強有力的助推,然而銷量的增長并不代表利潤也有相應的增長。雖然統計的數據囊括了所有與家電相關的產品并不只反映家電的出廠價格,但從長虹、康佳等黑電巨頭涉足白電領域來看,黑電的市場利潤一定出現了下滑。
黑電巨頭積極轉型進軍白電領域,而白電的利潤即便稍高于黑電,可銷售收入的波動式下降,已經反映出家電行業的整體利潤呈下滑趨勢。
對于業績不盡如人意這樣一種狀態,家電企業們也在積極轉型。筆者看到包括格力、TCL在內的明星企業開始走多元化之路,所謂的多元化包括產品種類多樣化和投資方向的多樣化。家電企業做房地產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包括格力、海信等都在做地產生意,很多業內評論人認為這是不務正業。筆者倒是覺得搞房地產并沒有什么不妥,因為這是市場的作用,企業的核心目的是利潤,既然房地產如此一本萬利,那么進軍此領域何樂而不為。
可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泡沫,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房地產怎么會有泡沫,商品房和住宅樓現在正在回暖,有泡沫也被擊碎了。在這里筆者可以斷言,即便泡沫是少許,一線城市也一定存在。去年國家電網發布過一項數據,北京去年有大約40%的住宅電表處在停轉狀態,也就是說有大約40%的樓房是沒有人居住的。退一步講,即使這一數據是假的,或是含水量比較大,可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一線大城市有部分房屋處在閑置狀態。
因此,過度地投入房地產是危險的做法,還有很多企業開始涉足金融、能源領域,筆者以為此法不是不可行,卻只能做副業,而不能成為主業;多元化不是企業復興的萬能藥,更不會推動企業增強競爭力,相反某些情況下還有副作用。如果像蘋果、谷歌等毫無限制地進入國內市場,可以預見對國內家電業的沖擊將會是巨大的。筆者以為真正的出路和復興之道還是研發技術和工藝質量的提高,雖然這一塊的投入巨大,而且短期的收益不及地產和炒作明顯,但是卻是企業發展的不二之選。
對于不少企業產品的多元化問題,筆者覺得這也非上上之選,與其四面開花,不如先做好一點。比如用格力和美的做示范,美的雖然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不論空調、洗衣機還是小家電都做得不錯,可是經濟大環境一來,美的的弱點就暴露出來,在沒有強點的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都可以成為弱點。這和“木桶效應”恰好相反,“木桶效應”主要強調了短板的主要性,而市場往往需要強點的支撐。比如格力,正是做好了空調這一強點,才在經濟疲軟的態勢下保持逆勢增長。
因此筆者提出企業不僅要靠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優惠,更多地要靠自身的創新能力,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企業永葆生命力的泉源。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