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銷、虧損、停工、裁員直至被國際機構下調評級至“垃圾級”,近段時期的大環境對于曾經輝煌的日本家電巨頭們確實不利。與此同時,我們在家電賣場中能夠看到的日本品牌家電也確實在減少,切身感受著日系家電的萎縮。作為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國和消費國,這顯然為中國家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契機。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指出,日本家電巨頭們這輪劇痛的背后其實也蘊含著其自我轉型的背景,日本家電巨頭們正經歷著從家電成品制造為主業向憑借核心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為主的戰略變革。
■日系家電巨頭巨虧裁員
繼2011財年虧損近100億美元之后,日本松下日前又預期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2012財年凈虧損額將達到96億美元,其中電視、相機、藍光播放器和PC等業務的實際情況比三個月前預計的還要差。松下首席財務官河井英明日前表示,繼今年5月宣布裁員3.6萬人后,松下在明年3月前還將再裁員1萬人,以削減成本提振盈利。根據當前的經營盈利狀況,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目前已經把松下電器的信譽等級下調至“垃圾級”。
與松下相比,索尼的情況稍好。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財季里,索尼已經實現運營利潤的扭虧為盈。但盡管索尼對整個財年保持了盈利預期,但包括游戲機、電視和數碼相機等重要產品品類都被下調了財年銷量預期。尤其曾經是索尼看家的電視機業務依舊形勢低迷。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日前將索尼長期債務信用評級已調至最低投資級別。
■日系家電金字招牌告別輝煌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隨著中日關系的改善,日本品牌成為最早進入中國家庭的外資家電。那時,即便一臺9英寸或者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對于很多家庭來說也是十足的貴重物件兒。包括松下、夏普、索尼都曾是最早進入中國的日本電子品牌,最為中國消費者熟知。此外,在當時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戰略性上馬的多數家電制造基地也都是通過“以市場換技術”而引進的日本技術。與其他外資品牌相比,日系家電憑借“先入為主”的優勢一直是中國家電市場的佼佼者。
不過隨著中國家電產業的快速興起,日本家電近幾年明顯出現發展減速的形勢。比如在手機領域,六七年前曾出現所有日系手機因市場銷售不利相繼退出中國市場的情形,直到近兩年才有夏普和索尼手機又重返中國。彩電領域也是一樣,以日資為主的外資彩電從2006年開始市場份額跌破一半,如今更是被中國品牌占據了七至八成的份額。中國空調市場目前也基本被中國品牌壟斷,只有幾個日資品牌占據著份額很小的高端市場。
記者觀察
日系家電仍掌握核心技術
盡管日本家電的市場表現普遍不佳,不過,家電產業觀察人士劉荷清也提醒中國家電企業應該看到日資巨頭們痛苦背后的變革動作。他指出,日資企業目前所經歷的痛苦固然包含競爭優勢下滑帶來的危機,但也有其主動擺脫競爭激烈的家電成品制造業的因素,其目的就是更牢固地守住家電核心部件和技術的把控權。[NextPage] 以松下電器為例,此前中國消費者對其最熟悉的是彩電、空調、洗衣機等家電產品,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松下在中國的100多家工廠中其實真正生產家電整機的還不到一半,更多的工廠是生產核心零部件,是集團盈利的重要支柱。松下中國公司公關部相關人士也向記者證實,降低競爭性家電產品的業務比重、提高核心零部件及系統解決方案的比重已被集團確立為戰略目標。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日資家電企業人士也告訴記者,家電產品在全球的價格競爭都非常激烈,尤其在中國尤為明顯,而中國早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制造國,因此與中國相比,日本企業在家電整機制造上的劣勢明顯,及時弱化甚至退出這一市場其實是明智的。
劉荷清也表示,日資家電企業的頹勢并不應讓中國企業放松警惕,因為向上游核心技術的轉移目前已成為很多家電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在這一環節上日本企業其實比中國同行先邁出了一步。比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制造國,但基本每一臺空調的核心零部件——壓縮機、控制器、芯片等至今幾乎都有著日資企業的基因,因為這些專利技術都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因此目前日資企業從后端成品制造的退出更應該看做是全球一體化后新一輪產業大分工的標志,在這輪變革后,中國企業還將承載更多家電制造環節的任務。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