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日本松下公司宣布,2013年12月將停止等離子顯示器的生產,并將在2014年3月底以前,即2013財年內結束一切等離子業務。業內人士指出,此舉實屬松下無奈之舉,最終恐會造成早已苦苦支撐的等離子陣營迅速“崩盤”。
曾經輝煌 今遭無情清退
短短三年前,松下、索尼等日本電子制造業巨頭憑借優秀的技術和出色工業設計,“笑傲”消費電子領域。其中,液晶、等離子平板電視在全球熱銷成為日系電子巨頭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松下電視業務在2010年達到巔峰,營收超過100億美元。
但好景不長,隨著平板電視市場趨于飽和、國際金融環境惡化、成本上漲、液晶電視發展迅猛等因素綜合作用,松下的等離子業務迅速轉入下行,先是收緊對等離子業務的投資,在今年初關閉了上海等離子工廠,直到此次宣布徹底退出等離子業務,甚至忍痛“割”掉了投資高達2000余億日元的日本兵庫縣尼崎工廠。財報顯示,松下2012財年總收入為7.303萬億日元,同比下降6.9%;凈虧損則為7543億日元,較2011財年凈虧損7722億日元,連續兩年巨虧使得松下不得不下大決心開始重組復興之路,首當其沖的就是“止血”,徹底清退不盈利的等離子業務也在情理之中。
“死因”剖析:液晶瘋狂進攻 等離子固步自封
等離子電視曾經是大屏幕、高端的代名詞,在液晶電視還無法解決大屏幕的良品率和成本問題的2005——2008年,等離子電視幾乎霸占了全部大屏幕市場,其動態效果出色、高對比度和色彩還原真實的諸多優點即便是今天最頂級的液晶電視也無法比擬,而等離子電視陣營內松下無疑是個中的翹楚。
從事產業研究多年的中國家電網副總編輯馬聰這樣評價松下等離子電視,“即便在今天,松下的NEOPDP依然是在技術最頂端。”但時過境遷,目前市場上已經難覓等離子電視的身影,等離子電視的市場占有率被壓縮在10%甚至5%以下。記者走訪北京家電賣場發現,90%以上的電視品牌只銷售液晶電視,而等離子電視僅松下、長虹和三星在銷售,包括松下在內,均將液晶電視作為主力銷售機型,長虹和三星則將等離子電視作為低端產品和“補充型”產品銷售,促銷人員極力推銷液晶電視。
一方面液晶電視瘋狂進攻,另一方面等離子陣營的固步自封加速了自己的滅亡。行業資深人士楊帆認為,等離子失敗的最大原因在于技術過于封閉,掌握等離子關鍵技術的只有松下、日立、先鋒、三星幾家,在日立和先鋒相繼退出之后,松下并沒有驚醒,也沒有理睬其他企業“合作”的建議,導致等離子陣營急劇萎縮。反而液晶領域,由于面板端LG、三星、奇美等企業態度開放,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液晶、等離子陣營的天平迅速翻轉。“道理很簡單,當一個消費者走進賣場,發現十個賣電視的品牌,只有一個賣等離子的時候,不管企業如何宣傳,相信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會買液晶電視,畢竟消費者不是專家,這是很簡單的從眾心理。”
楊帆說。中國家電網副總編輯馬聰指出,松下退出等離子業務,等離子失去了扛大旗的旗手,了解等離子優勢的人越來越少,而這部分人幾乎都是松下等離子的忠實擁躉。在液晶不斷進步的同時,等離子在松下退出的背景下更是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恐怕這次真是連偏安一隅的機會都沒有了。
對市場影響不大 國內企業要眼光長遠
曾經占據電視市場“半壁江山”的松下退出,是否會對全球電視產業造成影響呢?
靈基咨詢總經理胡洪森指出,隨著全球視像資源向液晶轉移,早在兩年,松下就有淡出等離子市場的跡象。由于等離子市場的整體占比不到平板電視的10%,同時松下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其退出已是行業內眾所周知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所以當松下的正式退出對平板電視的實際影響并不大。
胡洪森認為,對三星和長虹來說,損失等離子陣營的盟友固然可惜,但從各自企業的策略來看,此次松下的退出對它們也不會產生本質影響。首先,長虹在兩三年前已經重心向液晶轉移,雖然等離子電視還占有相當的比例,但在新品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等離子已不是它的重心。三星的等離子電視本來就是戰略的補充,滿足部分窄眾消費者的需求,并不指望其能得到大眾消費者的認可。
楊帆則表示,中國企業要從松下等離子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眼光要放長遠,不可因為一時的利益停滯不前,并且要廣泛地開展合作,當今家電行業,融合與互通成為大勢所趨,企業間更多的是競合關系而不是單純的競爭。目前電視企業大多將注意力放在智能功能和網絡功能上,卻沒有注意到技術領先的日韓企業已經研究研發曲面OLED電視,如不加緊步伐,我們仍將落后。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