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最大的新聞要數海爾收購GE家電業務了,橫跨太平洋,兩個巨人的手牽在了一起。大家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GE為什么出售家電業務??海爾為什么急著想當這個年初最大接盤俠??海爾出價不是最高,GE為啥就看上了他?除了這些,還有些東西更值得關注的:兩方的合作不只在家電領域,還有物聯網。
跨過太平洋,海爾與GE(通用電氣)兩個巨人的手握在了一起。
2016年1月15日,海爾集團與通用電氣在美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 雙方將在全球范圍內合作,共同在工業互聯網、醫療、先進制造領域提升雙方競爭力。由海爾控股41%的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爾發布公告,擬通過現金方式向GE購買家電業務,交易金額為54億美元。
無論此次接盤對海爾未來的發展是好是壞,這一舉動都擔得起“霸氣”二字。
GE緣何拋棄家電業務?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只要明白企業都是趨利主義者再結合GE的財報,就能很清楚GE的打算。
2014財年,GE實現營業收入1486億美元,凈利潤152億美元,其中,GE家電&照明版塊實現營業收入84億美元,營業利潤4.3億美元,占集團工業部門收入的7%,利潤的2%。7%的收入才貢獻了2%的利潤,家電業務對GE來說可謂瘦狗、可謂雞肋。
GE是世界上最大、最多元化的基礎設施&金融服務企業之一,主要覆蓋能源&水、航空、交通運輸油氣、醫療、家電&照明、能源管理、資本金融服務8大板塊。GE的家電部門雖然歷史悠久,從愛迪生那里一脈相傳,但其實現在是集團里的一個異類。通用集團對電器業務的剝離并非出于經營不善,而是有意識的將經營重點轉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基礎設施業務領域,這和當年IBM出售PC業務有異曲同工之妙。
海爾緣何要急急接盤?
首先,這和海爾的全球戰略密不可分。在中國品牌溢價較低局面下,海爾通過收購國際一流品牌及其成熟的產品技術,對全球研發資源進行整合,對最具競爭力的產品進行研發,這是提升品牌溢價的捷徑。雖然海爾一直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商,然而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只有1%左右。所以海爾看中GE的,首先是其用戶資源。
海爾在美國有自己的品牌,品牌體驗的基礎是先有顧客資源,和GE的合作就是先獲取了GE的顧客資源,這就有了從顧客資源轉向用戶資源的基礎。海爾可以借此更深地滲透進入美國市場,以進一步鞏固其家電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GE強大的品牌溢價,將會為海爾“借船出海”省不少力。
此外,消息中最值得關注是海爾和GE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合作,海爾收購GE家電比估值高出了的那20個億被戲稱為是花在了Predix 平臺上面。Predix是一款包括傳感器、設備、基于云服務的源數據和開放通信框架,是GE力推的新型軟件操作平臺,人們可借助于它加載新應用,從而對現有的工業機器做數據分析、預測、診斷并提高使用效率。GE總裁伊梅爾特將工業的未來寄托在了工業APP經濟上,希望自己做出一款超牛的平臺,類似“安卓”系統在手機領域的地位那樣,統一標準并搭載新應用,成為業界旗桿。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主任王欽表示,工業互聯網是大勢所趨,這次海爾與通用電氣的合作就是共享和發揮雙方的資源與優勢,推動工業互聯網加速發展,滿足互聯網時代用戶日益強烈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借助通用的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Predix可以進一步提升海爾互聯工廠的總體響應能力、產出及效率,充分發揮海爾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智能化平臺、產品和標準優勢。
最后,雖然關系不是很密切,但是筆者還是想提一下。為了探索大型制造企業怎么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實現轉型,海爾進行了許多嘗試:一開始學日本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和事業部制,后來學美國GE的六西格瑪。但學著學著,沒有路標了。
于是,張瑞敏一狠心,將海爾給拆了。如果說規模已經突破2000億元的海爾是一艘海上巨無霸,現在,他被拆分成許多艘小船,讓每一艘小船也就是每個小微企業都有“自我造血“的功能。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業內很多人士不太看好海爾的轉型,一方面看不懂其創新模式,一方面擔心其在轉型過程中丟掉制造業優勢,甚至丟掉白電龍頭企業的優勢。這次海爾成功收購GE家電業務,無論未來如何,目前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徹底奠定了海爾在全球家電行業領導者的地位,也算是給其行業優勢打了一針強心劑。甚至還有一部分人認為GE選擇海爾部分原因是欣賞這種獨特模式。
鶯鶯燕燕中,GE為何偏偏和海爾看對了眼?
海爾與GE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并購,而是全方位合作的起點。整合通用電氣家電正是這一合作的切入點。
還是想拿IBM出售PC業務給聯想來類比一下,
IBM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在被問及為什么選擇把PC業務出售給聯想,而不是競爭對手戴爾或其他公司時,回答到:“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國讓本土的公司能夠有更大的全球化影響力。而IBM在幫助中國的同時也增強了其市場地位,并且能夠扎根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
這和GE的戰略何其相似,我們也能從中窺見這些世界級大企業在戰略上的一些共同之處。一是聚焦:砍掉冗余部分,聚焦最核心領域,以快刀斬亂麻的魄力涅槃重生;二是看重中國市場:并且希望以和中國本土大企業合作共贏的形式扎根中國市場。
參與這場競購的除了海爾,還有美的、三星、LG,海爾并不是其中出價最高的,為什么GE最后選擇了海爾?
除了海爾的品牌經營能力,最吸引GE的恐怕要數海爾曾經在海外市場中書寫的諸多成功案例:在與新西蘭品牌斐雪派克的合作中,過去3年中其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4%,有效地拓展了包括中國、北美在內的國際市場,還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與日本品牌三洋的合作也是如此,激發出了員工更大的潛力,在并購第二年成功實現贏利。
最根本的是兩者在基因上的契合:GE正在進行從產品到用戶的轉型,這與海爾走的是同一條道路;GE在技術上也是從電器到網器上轉變,這與海爾走的也是同一條道路,雙方戰略契合度足夠一致。
知識自動化的老知表示:GE這次舉動可謂一石三鳥,如釋重負的甩掉一個包袱,拿下一個云平臺的重要陣地,還手握大筆現金,為下一次工業收購積蓄力量。
雖然本次交易尚需通過美國等國的反壟斷審查。但根據有關人士透露,海爾與通用在中美市場業務運營的重合極小,所以不預期在美國或中國會遇到重大的監管問題。這項交易有待相關監管機構批準及需滿足慣例交割條件,預計將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
合作的不僅是家電,還涉及物聯網領域
海爾從來不吝嗇表現自己對物聯網發展的看重。
“物聯網將顛覆一切”,張瑞敏說,“海爾要變為森林,每天樹木都會有生死,但森林將生生不息。”他呼吁,在海爾的平臺上,人人創業,因為“這是一個創客的時代!”所以他對這個千億企業在做一個“大膽的試驗”——正在去掉近萬名中層,推動他們從管理者變為創業者,把海爾變為一個創業平臺。
除了組織結構上的變革,在工業互聯網浪潮下,海爾的互聯工廠正發力智能制造,這種智能制造正是在整合全球頂級資源的情況下快速推進的。2015年10月,斐雪派克全球首家電機互聯工廠在青島啟動,基于Cosmo4.0智能互聯平臺,斐雪派克互聯工廠可以與洗衣機整機互聯工廠實現互聯互通,實時根據用戶需求進行排產,高品質的電機與海爾互聯工廠的一流制造能力相結合,共同滿足用戶需求。
而此次海爾通過與GE的戰略合作,雙方不光共享銷售網絡、產品資源,同時在智能制造的信息化體系上還將進行共建。海爾與GE的這樣的強勢品牌合作,擁有產品開發的深厚資源,并在全球范圍內運營、采購及銷售。海爾和通用家電將成為全球性消費家電創新型企業。
收購對銷售規模擴大立見影,但對盈利和對企業持續發展更重要技術開發能力有否幫助,我們拭目以待(來源 物聯網智庫)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