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外資白電巨頭在中國市場動作頻頻:博西家電中國研發中心獨立開發的產品已面市,美國惠而浦以34億人民幣獲得了合肥三洋51%的股份,外資白電巨頭的戰略舉措對現有家電格局將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家電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請看本期《家電縱深》:外資白電在華掀起第二輪沖擊波。
點擊收看視頻:
http://tv.people.com.cn/n/2013/0918/c150722-22965645.html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家電縱深。前一段時間,美國惠而浦公司斥資34億元人民幣控股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這個消息在業界引起廣泛的關注。這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外資家電品牌在中國并購的案例。中國白電產業的發展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請到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老師一起聊聊這個話題。羅老師,您好。
羅清啟:您好。
主持人:羅老師,對于美國惠而浦34億元人民幣并購中國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這件事,您是怎樣看待的?
羅清啟:惠而浦收購三洋是非要購買,不購買不行。這需要從國際大格局來看,現在中國是白電的工廠,中國正在把工廠和實驗室并舉,白電的創新中心在中國,制造中心也在中國,那么其他地區的白電產業怎么辦?換句話說,白電產業的創新能力在中國,其制造中心、成本中心也在中國。
眾所周知,目前白電的全球格局是這樣的,歐洲有伊萊克斯、西門子、博世,美國有惠而浦這樣的一些品牌,但是現在這些白電品牌的狀況是,它們制造中心的主力不在中國,在中國白電手里擁有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情況下,這些品牌現在正遭遇著很大的壓力,你應該怎么辦?你的企業戰略應該作何調整?白電產業的競爭就集中在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這兩部分,如果你這兩部分的能力變弱,就意味著你這個品牌的衰退。
主持人:還有媒體報道,另外一個家電巨頭,剛才您也說到西門子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根據中國市場需求獨立開發產品,據說這些開發的產品除了供應中國市場外,還供應全球其他市場。外資品牌為什么要將研發中心設在中國呢?
羅清啟:這兩個案例其實剛好驗證了我前面講的那兩個中心。我們發現西門子現在是真正到中國來了,原來只是把生產搬到中國,而研發不在中國,它在發達國家研發完之后到中國來制造,利用中國成本低的優勢,而不是利用中國創新力的優勢。所以,這些白電品牌原來的策略是,研發出新產品之后先投入發達國家市場,發達國家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再到中國市場銷售,但是現在這種策略基本已經失效了。
惠而浦和西門子的這兩個案例也證明了我們在白電領域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具有主導性。中國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在購買適合自身生活特點的白電產品上就有了話語權。全球的白電品牌必須為13億人群定制產品,如果產品定制成功,能滿足中國大多數人的需求,那么產品的銷量就會很可觀。這樣一來,創新產品和成本控制力都聚集在中國市場,發達經濟體比如歐美地區的白電企業才紛紛深植中國市場。如果創新中心和成本中心都不在中國,或者中國的創新能力很強但成本控制能力較弱,那么中國市場對發達國家的白電企業也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西門子在中國生產,也在中國創新;惠而浦發現不在中國生產不行,必須要有一個纜繩把自己掛到中國的世界工廠里來,否則其成本控制和創新方向很難與行業大方向契合。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說中國市場現在有一種吸力,把全球白電巨頭吸引過來,這些白電巨頭必須搬到中國來,把自己核心的東西包括研發、生產等放到中國進行。
羅清啟:是的。
主持人:惠而浦在中國市場表現得并不是特別突出,它這次收購合肥三洋以后,對于扭轉它業績平平的現狀,有沒有很大的幫助?
羅清啟:這很難說。在中國的世界工廠里擁有一個席位并不意味著這個企業在戰略上有什么突破,但是我個人感覺,惠而浦的這個舉動是它企圖要在戰略上有所突破。惠而浦的規模越來越大,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來自中國白電的巨大壓力。惠而浦現在主要面臨幾個選擇:第一,你要不要保持在中國市場的位置,比如在中國銷售產品,肯定銷售得越多越好,流量帶來收益;第二,中國的成本跟北美成本不一樣,如果把在中國制造的產品回流北美市場,這對北美這個高成本市場來說是一種支持;第三,在中國制造的產品流向歐洲市場,對歐洲高成本區也形成一個支持,如果不這樣做,企業的制造成本會越來越高。一方面制造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創新能力漸漸難以與新興市場抗衡,惠而浦如果維持原來的經營策略必然會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所以它必須調整戰略部署以尋求新的平衡點。
主持人:您覺得惠而浦在中國市場經營,最關鍵的地方在哪?
羅清啟:關鍵的地方還是那兩個能力,西門子已經走在惠而浦的前面了。要抓中國市場,單靠一些貿易手段很難做好,比如外包一些業務。坦白地說,能支撐企業競爭力的東西就是其成本控制力和技術控制力,如果這兩個力不硬,那么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就寸步難行。西門子就比較早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它在中國也設立了研發中心。
原來發達國家的白電巨頭給中國市場提供的產品,并不是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是它根據歐美消費者的習慣研發、生產出產品,過一段時間后提供給中國消費者,讓中國消費者湊合著用。但是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與北美人的生活習慣是不一樣的,與歐洲人的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如果企業不為這群人生產個性化的產品,只是把符合其他地區生活習慣的產品拿給他們用,肯定是玩不轉的。
主持人:近來外資白電品牌格外注重中國市場,前一段時間在德國IFA展上,博世的CEO說我們肯定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它在中國也建立了研發中心,佐證了他的這種說法。那么中國的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外資白電的來勢洶洶呢?
羅清啟:我個人感覺,歐洲或北美的白電巨頭現在采取的一些經營方式比較先進,而中國的白電企業采取的經營方式還很古老。中國的白電企業把經營擴張只作為當地化投資的方式進行,并沒有發現網絡化時代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它們迫切需要進行戰略調整以跟上時代的步伐。現在全世界就只有一個經濟體,就是全球,因為網絡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捕捉到全世界的需求,這個變化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個大挑戰。
在網絡化時代,企業是需要開發得快,但也要會開發,而且會開發僅僅是一個前提,這個時代對企業的要求是:會開發,開發得特別快、生產得特別便宜。我們進入這個時代后會發現,消費者更新換代的速度會更快,產品會更便宜,其更新的速度也會越快。人們將特別容易告別你熟悉的東西,不斷地、快速地熟悉、告別、熟悉、告別。從這個層面來看,中國企業在這方面比較落后,單純靠在中國的一些投資肯定不行,應付不了來自全球的競爭。
主持人:那么中國企業應該做些什么來扭轉現在這樣的困局呢?
羅清啟:中國企業現在有一個優點,就是不需要在國外并購很多企業或者資源。中國企業的創新速度很快,成本控制能力很強,但是在創新能力上不單純要求快,還要“準”。“準”的概念就是,把全球做一個分區,然后把不同區域的消費需求做一個疊合,找出全球各個分區差異化的需求和非差異化的需求,分類之后形成一個很大的數字模型,為我們后面的工作提供支撐。
不要浪費我們的低成本控制能力,該高的收益要拿過來,該低的成本要低下去,中國企業就可以和發達國家的企業在高成本區里競爭成本,在低成本區里競爭創新。這并不是說要中國企業在高成本區里做一個低成本的品牌,在低成本區里做更低成本的品牌,而是說在外資企業在這邊是高價格那么我也是高價格,外資企業在這邊是低價格那么我也是低價格,但是總體收益要比發達國家的企業強。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說中國企業要有一種全球競爭的意識。
羅清啟:對,我們現在的市場不是全球化的市場,而是快速改變的網絡化市場。全球的消費者能夠為企業貢獻更多的智慧,我覺得這一點企業一定要利用起來,如果利用不了,企業到哪里投資都是無效的。
主持人:非常感謝羅老師本期精彩的講解,本期節目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