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加工成本為500萬,希望政府買單轉檔費,同行不贊成
2011年底電子書上線,到2012年底一年的時間里,銷售收入300多萬,但電子書的加工成本卻花了近500萬,這就是過去一年里當當電子書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困難。而這不僅僅是當當在搭建電子書平臺中所面臨的問題,事實上,在記者的采訪中,包括京東、豆瓣在內的多家電子書平臺都面臨了同樣問題。
■ 現狀
加工費超過年銷售額
當當的這一數據是其副總裁王曦在不久前舉行的“2013在京數字出版龍頭企業高層沙龍”上講出的。王曦說這500萬雖然不是什么大錢,但是花起來很不舒服。內容供應商提供的是一個半成品,當當不得不花很高的成本將這個半成品進行轉檔加工。這個加工費用多的一本書要到幾百或上千塊錢,“貌似不是很多錢,但是可別忘了,我們做了數據統計,真正要做加工在200到250萬的數量。當我在盈利能力沒有建立之前,如果把這200多萬做加工,需要3億到4億的成本,那我為什么要做這個工作?”
王曦所提到的加工成本是目前所有電子書平臺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豆瓣網閱讀傳播經理杜佳玨說,豆瓣現在電子書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原創作者投稿,另一部分和當當一樣要從出版社拿資源,拿資源就涉及對出版社提供的原始文檔的重重排版,所以他必須要有一定量的人力投入。而豆瓣閱讀是排版、校對、注釋都有自己的規格,不管內容提供者以什么格式提供內容,他們都必須再次重新排版。
京東網電子書負責人劉昶雖然沒有透露京東過去一年的轉檔費用,但他承認,這個成本是行業的標準價格,所以他相信當當、京東、亞馬遜的轉檔成本不會有太大差異,他們書的數量比較多,成本不會低。
■ 各方觀點
當當 政府負擔轉檔費
在沙龍上,王曦提出的建議是希望可以由政府來負擔電子書的加工成本。他希望由內容提供者去完成加工,費用由政府支持,之后可以交給多家企業銷售,而不是現在由各平臺自己完成轉檔,重復做浪費社會資源的工作。
在采訪中王曦說:“我知道很多人會批評我異想天開,但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想法,有些事情是需要政府推動的。政府可以用并不太多的錢,把這個基礎做好,把整個數字產業的基礎夯實了。如果政府不光愿意出資支持,而且還來指導數字產品的加工,這樣就會有產品,有了產品才會開拓這個市場,才可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現在不是沒有產品,是產品加工是瓶頸,而且這是一個極大的社會資源浪費。”王曦認為,像現在這樣各個平臺加工標準不一、質量不一,每家平臺自己做加工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為什么不能由內容提供商自己解決加工問題呢?王曦說現在加工成本巨大,如果沒有經費支持,內容提供商除了少數重點產品以外,絕大多數產品都是粗制濫造,閱讀體驗很差。“如果質量好,成本就會高,出版社就會認為這是個負擔,覺得我即使做出來之后,也可能看不到實際的收益,不合算,所以就沒有動力。”而王曦口中的動力,就是凱恩斯口中“有形的手”,當市場經濟中自我調節這只“無形的手”不起作用時,他認為政府應該出面推動。“這就是我所謂的第一推動,先推動產品的生產,產品成熟、豐富之后,由我們銷售商去開拓這個市場,培育這個需求、推廣產品,這個產業才能夠發育起來。”
京東 這是商業行為,政府沒必要買單
對于王曦的提議,劉昶并沒有太看好。“我覺得政府來解決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這是一個商業行為。政府的錢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的錢應該解決一些公共問題,而不是商業問題。”
劉昶說,既然準備進入電子書領域,就應該有相應投入,要有耐心。那這筆加工費應該由誰負擔呢?劉昶認為,從業務上看這是非常清晰的,各個書店、網店都在賣書,供應商應該提供的就是一個成品的圖書,不能讓書店去“裝訂”。“從長遠來看,肯定也是供應商給我們提供一個完整的產品,我們作為銷售渠道,把他們銷售好,這是將來發展的一個方向。”
對于目前出現的問題,劉昶覺得很正常,起步階段內容供應商獲得的收益和回報非常小的,前期收益不足以支持他們的投入,所以大家沒有動力來做轉檔,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既然看好了這個業務,也有這個實力,那前期由平臺來支付也是解決辦法。另外,平臺上來做轉換很難照顧到產品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由內容的生產方來做就可以吸收編輯和作者的意見,在轉換中加入他們的創意,這也更合適一些。”
杜佳玨也表示,不論什么行業成本都會是其在要去發展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因為豆瓣現在閱讀器系統本身的規格不同,所以不管出版商提供什么版本的內容,他們都必須再次排版。
百道網 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還沒起來
出版門戶百道網CEO程三國介紹了這個問題的國外經驗,他說轉檔費用應該是中國電子書市場現在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在國外已經不是。國外早期主要是由亞馬遜等平臺承擔更多的轉檔費用,隨著后期市場做出來之后,出版商就主動地把做好的文檔送來給平臺。“早期因為掙不到錢,他們就不愿意投入,現在已經可以賺到錢了。”
程三國說,這種成本根本不算什么,攤到每本書上就相當于印刷的紙書中印刷、排版的錢,而傳統紙書印刷成本比這個要高許多。“電子書排版完就可以了,其實即便外包也沒多少錢。現在國外電子書的市場做起來了,有很多出版社自己做轉檔,更多的是外包,那樣成本更低。”
目前轉檔費用在中國變得很突出,程三國說主要原因是因為市場還沒起來,出版社不愿意花這份錢,而電子書平臺想做這件事,所以他們只好自己來做,不然文檔就沒有了。“在國外起步的時候也面臨這個問題,由平臺商承擔了,但這是一個暫時的過程,由平臺商把這個市場啟動以后就不用承擔了,相當于我們幫你賣錢,你們把產品給我就行了。在中國之所以問題這么突出,恰恰說明了中國的電子書還處于早期階段。”
■ 對話第三方
程三國:“別把責任都推給出版商”
新京報:當當提出由政府來解決這方面的費用,你認可這種方法嗎?
程三國:其實在中國,當當提的這件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在中國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因為整個市場沒起來,中國整個出版社的數字化程度很低,就成為一個巨大的鴻溝,其中有很多歷史積累問題,比如中國出版社文檔的管理,數字化程度都有差距,那在起步階段,我說的只是起步階段,如果雙方都覺得吃力,市場做起來需要一段時間,實際上在一些比較領先的地區就是政府在做,比如上海,上海市出版局就有一個項目,就是把滬版書數字化,二期工程已經做了很多書了,為了本地書的推廣。這也算是一種公共服務,因為特別是在市場早期。
新京報:2012年很多電商都入駐電子書領域,很熱鬧,但好像收益量都不多,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程三國:基本上就是市場沒起來,參與的很多,大家都在做,市場沒起來最主要的狀況就是,你想買書,但買不到書,出版社有書又賣不了,平臺上就沒幾本像樣的書。當然原因很復雜,但是如果說市場沒起來的話,我覺得最主要的責任應該由市場主體來承擔。電子書的市場有幾個主體,上游是出版商,往下是平臺商,還有讀者,還有市場環境、政府等等,那市場沒做起來是不是就可以把責任推給市場環境、政府、出版社?不對,誰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呢?我覺得是平臺,電子書平臺中國有兩類,我指的是電子書1.0,就是由優秀紙制書轉檔過來的,在這方面,一個平臺就是三大電商最有資源優勢,但是他們說實話,沒有做好。小平臺也有在做。我覺得他們有些大電商,把原因都推給出版商,認為別人都不配合的話,實際上說不過去,因為小平臺,像“多看”,都能做成這個樣子,很有品質,有一些像樣的書在那里賣。但是大平臺有這么多資源積累,無論是內容商還是讀者,做得天獨厚那個樣子,都沒有幾本像樣的書,我覺得實在不能把責任推給外面。
采寫/新京報記者/姜妍 見習記者 江楠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