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245億元的華星光電8.5代線液晶面板目前正處于良品率的艱難爬坡期。除了解決面板產量和良品率的問題,按華星光電消化面板產能5:5的內(TCL自身)外(其他彩電品牌)比例,華星光電正考慮淡化母公司TCL品牌的色彩,獲得其他整機品牌的信任。
艱難爬坡期:9個月內產能提高2.5倍
“245億元的投資是TCL成立30年來最大的一個投資項目。” 對于華星光電在TCL集團的位置,其總裁賀成明向騰訊家電表示,“TCL輸不起。”
也正是作為TCL集團舉足輕重的項目,TCL縮短了華星光電的量產進程,從2010年3月打樁到量產,相比行業周期18-24個月的時間僅用了17個月。
按華星光電計劃,2012年,8.5代線將計劃生產46英寸、37英寸、26英寸、55英寸的產品,實現10萬片的滿產能、良品率達到92%的目標。據賀成明介紹,截止到今年3月份,華星光電產能約4萬片,良品率85%。而由于處于爬坡期,目前產品尺寸僅為32英寸。
從3月到12月的9個月的時間內,華星光電產能將提高2.5倍。
產品出貨:內外消化各占一半
“高世代面板線在近幾年內盈利不可能。”奧維咨詢(AVC)平板事業部副總經理李秋緯表示,按華星光電總投資245億元,10年期限來計算,每年折舊至少24億元,平均一個月需要2億元攤銷成本。”
華星光電的投入與產出未達平衡,“目前32英寸面板市場價格120美元,即使面板價格達到最高值150美元,每年按1000萬片來計算,銷售額為6億元也很難攤銷成本。”一位面板企業向騰訊家電表示。
根據TCL最新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TCL集團同比下降85%,而歸結其原因之一是,華星光電處于生產爬坡階段,生產工藝技術正在逐步完善,且行業市場環境欠佳,一季度該項目產生較大虧損?
“華星光電去年共虧損了1.46億元,今年預計仍會虧損。”一位證卷分析師同時表示,華星光電虧損資金的補貼與京東方模式一樣,由當地政府來支持。
而華星光電也正試圖降低虧損的風險,其股權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早期華星光電是深圳市政府和TCL集團各個投資50%建立。” 賀成明表示,目前TCL占55%,深超占30%,三星占15%。
除此之外,減輕虧損最重要的是增加產品的出貨能力。“華星光電滿產后將實現1500萬—1600萬片的產能。”李秋緯認為,僅靠TCL內部消化產能(包括TCL及旗下彩電品牌樂華、美樂)遠遠不夠。
據悉,三星入股華星光電后,華星光電承諾為其顯示屏提供ODM已開始兌現,5年之內,華星光電為三星ODM的供貨量將占華星光電面板產能的15%。
賀成明同時向騰訊家電表示,華星光電未來面板產能的消化將按5:5的內(TCL自身)外(其他彩電品牌)比例。
淡化“TCL”色彩
5:5的比例,被外界看作是華星光電有意淡化“TCL色彩”。
賀成明也并未否認這一點,他表示:“現在我們得力于TCL多媒體對我們強有力的支持,但帶來一個弊端是有了TCL的色彩后,其他客戶的認知度就會受到影響。”
而淡化TCL色彩正是來自華星光電主要競爭對手京東方的壓力。“京東方在原4.5代線、5代線、6代線上有了一定的客戶積累,可以直接將原有的客戶延伸至8代線,更為重要的是,京東方與彩電終端品牌沒有競爭關系。”北京群智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研究總監李亞琴同時認為,終端廠商對新線體的認知度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考驗。
一位彩電企業向騰訊家電表示出與華星光電合作的疑慮:一旦面板缺貨,華星光電在供應量上很難做到不去“偏袒”TCL。“與京東方的合作就沒有此擔心。”
據群智營銷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京東方國內市場電視面板的出貨量占比達6%,華星光電占比達4.1%。“華星光電需要在短時間內消除國內彩電企業對其的疑慮,才能縮短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相關觀點
國內面板企業無論是華星光電還是京東方,都處于努力爬坡階段,全球面板仍處于供過于求的局面。那么,國內面板企業的出路在哪里?有哪些機遇是我們需要抓住的?
機遇一:分食者逐漸減少,市場容量仍處于上升趨勢
“中國的市場在持續增長,也是全球增長最快,去年達到4000多萬,今年預計4600萬,在中國加工的電視可能到了9000萬左右。另外,夏普、索尼等面板線都在收縮。前面幾年都沒有在投資,也沒有新的產能出現。這是國內面板企業的機遇。”
—華星光電總裁賀成明
機遇二:拓展產品的應用領域,著眼OLED面板開發
“首先,我并不認為國內面板廠商高世代的量產就意味著產能過剩。面板產業的供需環境瞬息萬變,技術更替速度非???,下游應用面也十分廣,而作為目前集中量產的8.5代線而言,其是可以廣泛經濟切割很多產品和尺寸,比如:平板電腦的9.7英寸,10.1英寸;筆記本的12.1英寸和13.3英寸,顯示器的18.5英寸、19英寸,以及電視面板的46英寸,55英寸等。這些尺寸是目前終端市場上的主流尺寸。雖然目前我們國內主要仍集中在生產電視面板,但未來還有更多尋求多樣化的空間。”
“其次,從2011年的數據來看,來源外資廠商的面板比重約為96%;而隨著國內廠商的量產,到今年1~2月份這個比重下降到了90.1%,也就是說國內面板自給率從去年的4%上升到了目前的9.9%。而目前還僅生產32英寸單一尺寸,隨著未來生產尺寸越來越豐富,可以預計到年底國內自給率有望達到20%。”
“再次,國內面板廠商走向國際化的步伐也將要邁開:中國本身就是全球平板顯示產品的制造中心,包括外資品牌的制造基地也在中國,以前我們沒有面板前段的產能,所以制造能力主要集中在后端模組以及整機制造。隨著面板制造的本土化,這實際上是為產業鏈填補空白。當然對于外資品牌來說,對新產能認可和接受需要一些時間,但本土廠商擁有的成本、地域、物流和關稅等優勢將加速促成國內廠商與其他國際品牌的合作步伐。
“最后,著眼新面板技術的積累和布局:近年來,國外廠商對新面板顯示技術的布局和發展步伐在加快,取得了明顯的優勢,比如:三星在小尺寸AMOLED和可彎曲的AMOLED技術方面擁有明顯優勢。但這些技術的發展主要是基于LCD面板制造工藝上進行改良和改造,因此國內的面板廠商目前的布局并不僅僅局限于現有的市場需求,而是可以著眼在未來2~3年的技術發展趨勢的變化。”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