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下鄉網訊】 6月14日,這一天其實是個很普通的日子。要說有什么意義,那就是父親節的前一天,同時也是沃頓商學院全球校友論壇在北京召開的日子,張瑞敏作為中國優秀企業家代表在論壇上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不料,此次演講把張瑞敏和海爾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張氏”式的企業改革會把海爾引向何方?值得社會各界積極關注與深度思考。
自“演講事件”爆發以來,秋實觀察一直關注此事件的最新進展和媒體及輿論的各種觀點,有善意批評的,有客觀評價的,有積極支持的,凡此種種都是各方真實的觀點,筆者在此不加評說。而我們將關注的焦點投向張瑞敏式的企業改革將會把海爾引向何方?我們用平常心態較為客觀、較為全面地審視海爾可能的未來走向。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事件本身。
一場演講惹出的輿論風暴:張瑞敏講了什么?
6月14日,張瑞敏以主題演講人的身份第三次登上了世界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并做了主題為“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的創新探討”的主題演講,引發了現場800多位中外商界精英的強烈反響和場外媒體和輿論的積極關注。
圖為張瑞敏在沃頓商學院全球論壇上演講
在演講中,張瑞敏從戰略、組織、薪酬三個方面變革介紹了海爾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的積極探索,進而提出了海爾在探索創新過程中需要直面悖論的勇氣和做法,就如同1985年“砸冰箱”事件一樣顯示出一位卓越的改革派企業家的決心和膽魄:海爾在互聯網時代的轉型就是要“砸碎”舊組織,創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組織,以擁抱新未來。
在演講中,張瑞敏透露,海爾在完成組織結構調整后,將進行下一步的“瘦身”計劃 。即所謂的萬人“大裁員”。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媒體和輿論的軒然大波,把張瑞敏和海爾無情地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其次,我們再看看張瑞敏和海爾的這些年。
張瑞敏與海爾的這些年:一路走來,改革創新,造就口碑海爾
說實話,張瑞敏是中國第一代家電企業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從1985年砸冰箱事件開始,張瑞敏與海爾一直在爭議和同業嫉妒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改革創新中不斷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的杰出代表,從某種程度上講,海爾已經成為中國家電制造業標志性“符號”。
首先,我們看看張瑞敏。秋實觀察認為,張瑞敏是中國商界典型的一位儒商,喜歡學習,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主張以企業文化為核心競爭力。他是全球著名企業家,創建了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海爾,創造了OEC管理模式和市場鏈管理,創造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等管理理論,連續當選三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因其對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而受到國內外管理界的關注和贊譽。世界一流戰略大師加里·哈默評價張瑞敏為互聯網時代CEO的代表。“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評價其為“杰出的戰略思想家”。
其次,我們再看看海爾。海爾集團前身是1984年已經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同年12月,張瑞敏臨危受命,接任廠長。這一年,張瑞敏35歲。
張瑞敏一上任便確立了海爾第一個發展戰略——名牌戰略。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30余年來,不斷創業創新,張瑞敏始終以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和順應時代潮流的超前戰略決策指引海爾持續發展。2013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已突破1800億元,是中國家電行業名符其實的行業翹楚,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口碑海爾”。
張瑞敏對西方傳統管理理論的顛覆性突破值得珍惜
可以說,海爾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一直引領和影響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進程。
但現如今,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制造企業如何面對新的變化。按張瑞敏的話講,“如果不創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庇谑呛?,張瑞敏在管理實踐中開啟了諸多企業改革。
秋實觀察發現,張瑞敏從最早的“OEC”管理理論,再到“賽馬不相馬”的用人理念,再到市場競爭的“斜坡球體”理念,還有,兼并重組的“休克魚”理論,直到2012年底正式推出網絡化戰略,張瑞敏先后推出包括“人單合一”“倒三角”“零庫存”“自主經營體”“小微企業”“利益共同體”等多項管理理論(有關張瑞敏的管理理論成就可網絡搜索,本文不再贅述),不但從戰略提出來了,而且在戰術上付諸實施??梢哉f,張瑞敏這三十年來在企業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汗水要比其他企業家多得多,所取得的創新型管理成果和對西方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顛覆性突破值得肯定和贊賞,這些管理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家電近三十年來并不得多見的稀缺的珍貴財富,值得業界企業家學習和借鑒。
張瑞敏最新回應媒體質疑:最難做的就是組織變革
秋實觀察注意到,6月27日,張瑞敏在“首屆中國創新發展論壇上”首次公開回應媒體質疑,他說,互聯網時代企業要自我顛覆,最難做的也是最應該做的事就是組織調整,如果企業不減少一些人,明天這個企業可能就不存在了,是今天轉型好呢,還是明天成為底特律好呢?
海爾為何“大裁員”?對家電產業產生何種影響?
其實,現在擺在張瑞敏和海爾面前有諸多矛盾。張瑞敏不得不直面和正確處理這些矛盾:“現實與改革之矛盾”“管理創新與GDP之矛盾”“產業規模與用工規模之矛盾”“營收規模與盈利能力之矛盾”“傳統產業與產業升級之矛盾”“固有思維與互聯網思維之矛盾”“行業地位與競品緊逼之矛盾”“自身產業發展不均衡之矛盾”等等。這諸多矛盾將倒逼張瑞敏和海爾尋求自主變革。
不過,從上述張瑞敏的最新回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海爾的兩次“萬人大裁員”實屬發展中的無奈。裁員的真實原因有了正確答案:一是來自于傳統制造企業已經面臨產業升級的客觀需要,原來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要被先進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機器人和更加科學先進的流水線所替代。二是來自于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行業平均利潤率下降倒逼“減員增效”戰略的出臺。三是來自于業內同行的步步緊逼,美的、格力等千億家電巨頭紛紛迎頭追趕,加之美的前期裁員所帶來的成功示范效應,海爾感觸頗深。以前那種粗放式的人海戰術已不適時宜,集約化的發展方式已被海爾接受,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水平是行業進步的需要。四是來自于張瑞敏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思維方式所進行的海爾自我革命與變革,馬云所倡導的“小而美”的小微企業似乎更加美好,張瑞敏信了!
那么,海爾兩次“萬人大裁員”對家電行業產生何種影響呢?秋實分析認為,先后兩次的萬人裁員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產業升級刻不容緩,海爾的萬人裁員行為必將影響中國整個制造業不得不進行深度思考。中國傳統制造業水平有待在邊破邊立中尋求升級。海爾此次似乎進行風險很大的管理實踐,但對中國家電行業必將產生深遠影響。被裁減下來的萬名海爾員工必將重新進入家電行業,促進家電企業人員有效流動和優勝劣汰,看似殘酷,實則不失為一種個人的自我革命,較大程度激活個人潛能的發揮,優化家電從業人員結構。因此,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海爾的“萬人大裁員”未必是件壞事。
張瑞敏式的“企改”會把海爾引向何方?
關于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的“峰谷轉型”說法,張瑞敏用邊破邊立的轉型路徑打破了這個悖論,提出破一部分、立一部分,然后整個企業結構隨之改變。
這就是張瑞敏進行大膽“企改”的思想基礎。
俗話說得好,“成功細中取, 富貴險中求”。張瑞敏6月份內部講話時說,“自殺重生、他殺淘汰”就是要涅槃重生?,F在其實對我們來講風險還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現在更是明顯,現在薄冰更多。如何在互聯網“去中心化”下生存,張瑞敏的策略是將大企業變小,由一條命變成千百條命。同時,張瑞敏認為,互聯網時代下只有用戶體驗才是品牌的最后保障,不再以品牌為中心,而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傳統企業轉型的最大挑戰就是不夠“狗急跳墻”。從上述張瑞敏的內容講話我們隱隱約約感覺到馬云風格再現,或者說,這些觀點有可能出自馬云支招。那么,張瑞敏為何相信馬云呢?
據秋實觀察獲悉,馬云日前在韓國首爾提出的關于互聯網的三個最新觀點,其中兩點筆者比較認同:一是知識被文化顛覆,知識是專業的,某個行業的,而文化是從人性的角度整合各種知識;二是內行被外行顛覆,內行可能會被局限,變化的時代下很容易被顛覆。
結合幾方面有價值信息,我們或許可以洞察出張瑞敏在馬云思想的影響下,海爾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企業文化著稱的海爾將會自我顛覆現行組織體系;壓縮產業用工規模,通過先進的自動化設備逐步替代普通手工作業,全面升級制造水平;淡化營銷;淡化GDP,主動摒棄GDP導向論;提高品牌有效投入;以中高端制造為核心,中低端產品采取OEM或ODM形式和其他制造企業合作;極有可能形成“大平臺+大網絡+全流通+移動互聯終端+極致用戶體驗”為框架的新型生態圈,整合全產業鏈,尤以O2O模式為突破口,逐步形成國內國際兩條戰線齊頭并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就如同我的同行著名家電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在微博中所言,如果說,美的前期的成功變革贏得的是現在,那么,海爾今天的變革志在贏得未來!
中國家電國際化的美好時代
秋實評論認為,格局決定結局!只有大格局、大戰略才能造就世界級的大企業。中國家電業經過三十年的不斷發展,從剛開始的技術引進,到今天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中國家電業已經呈現出勃勃生機,在日系家電產業逐步由輝煌走向停滯甚至衰退的大環境下,伴隨中國經濟的強勁崛起,中國家電產業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屬于中國家電業的美好時代已經來臨,我們希望張瑞敏和海爾的“企改”為中國家電企業探索出一條管理創新之路!同時,希望廣大家電企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實現中國家電真正的國際化,公平競爭,減少內耗,科學發展。
來源:中國家電下鄉網
?。ㄗ髡撸呵飳?,著名家電產業觀察家、評論家)
秋實評論微信公眾平臺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