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態圈最近火了。小米和魅族這對“老冤家”再度立于風口浪尖,“戰火”彌漫,從手機戰場一路蔓延至智能生態領域。前者“牽手”美的,后者“約會”海爾和阿里云,留下剛經歷過“破格行動”和輿論風波的格力仍然“單身”。
無論是小米、魅族還是格力,都有著珠海標簽。如今序幕初啟,結局未知,而其中互聯網企業與制造業企業的“聯姻”意味深長——互聯網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缺口已經打開。
從全國層面來看,這也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的一種新成果。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活力將更多來自產業轉型升級,來自創新驅動。不管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還是對互聯網服務業發展來說,這都是一次全新的重要機遇。
今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家電電氣、精密機械等傳統制造業,打造“工業4.0”升級版。依托目前傳統制造業發展質量較高、“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成形、先進裝備制造業潛力巨大等優勢,珠海要加速工業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的融合,正當其時。
在近日召開的珠海市“兩會”上,一些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委員也對此頗為關注。“不僅是智能家居產業,我認為將來的世界就是一個智能互聯的世界。在一個大平臺上,信息會連接上去,設備會連接上去,人也會連接上去。”有政協委員建議,珠海有質量較高的產業基礎,今后應進一步致力營造公平、寬松、具有活力的創新環境和政策環境,為企業轉型融合提供更大、更廣闊的平臺。
互聯網新軍與制造業大佬“蜜運”頻頻
2014年底,小米宣布投資美的,并于今年1月15日的新品發布會上明確“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的智能家居戰略目標。半個月后,與其“對抗”多年的珠海本地企業魅族科技也在新品發布會上宣布,將與家電巨頭海爾、互聯網公司阿里云進行戰略合作,共同布局智能生態圈。
放眼全球,如今智能家庭和穿戴式設備的技術已經取得突破,發展智能生態產業的難點在于用戶的接受度和統一標準的建立。據聯發科等行業重點企業的權威預計,2017年中國智能家庭產業將迎來全面爆發。
機遇難得,挑戰嚴峻,兩家企業這回是動了真格。
“打造自己的商業生態,向千億美元公司進軍。”雷軍喊出口號。這份底氣來自2014年小米手機6112萬臺的出貨量,同時MIUI系統的激活用戶已達8500萬,業內預計2015年這一數字還將增加至1億;這份底氣還來自于小米投資的100家硬件企業的抱團發力。
更重要的是,家電巨頭美的的加入為小米在智能生態圈的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數據顯示,美的每年銷售近3億臺家電,這些產品都有可能成為支持小米連接的智能設備。
相較而言,2014年手機出貨量在400萬—500萬臺之間的魅族應該“壓力山大”。不過,魅族對此似乎不以為然。該公司副總裁李楠曾經對媒體透露,魅族將在3年內進入全國前5大甚至前3大手機企業,這意味著到2017年其手機出貨量要達到7000萬臺左右。
而與美的相比,海爾是目前國內第一大家電企業,去年營收超過2000億元,擁有國內品類最為齊全的家電產品線。
李楠表示,小米和美的是一個資本合作聯盟,這意味著聯盟之外都是敵人,具有局限性;但魅族與海爾之間沒有資本聯盟,而是開放平臺,會接入其他手機廠商,也可能會接入其他行業企業,或將以開放合作來超越資本聯盟。
“目前魅族已與100余家廠商合作,接入超過100款產品,而競爭對手目前只接入不到10款產品。”在此前的新品發布會上,李楠如是說。
“將來就是一個智能互聯的世界”
大戰的結果仍然未知,但在行軍布陣之間,一種全新的趨勢已浮出水面——更多的新興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制造企業,尤其是家電企業開始強強聯合。
“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是互聯網企業會選擇與傳統家電結合,家電或者家具行業也會主動往互聯網方向滲透。這兩種方式殊途同歸,并且將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艾媒咨詢CEO張毅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行業趨勢背后,是不同產業在發展思維層面更為深刻的碰撞。“在新市場開拓與爭奪的過程中,互聯網思維與工業思維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和融合。從全國層面來看,這也是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的一種新成果,不管是對制造業轉型升級還是對互聯網服務業發展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重要機遇。”省社科院企業研究所所長林平凡認為。
“不僅是智能家居產業,我認為將來的世界就是一個智能互聯的世界。在一個大平臺上,信息會連接上去,設備會連接上去,人也會連接上去。”在近日舉行的珠海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珠海遠光軟件董事長陳利浩對南方日報記者說。
以電廠的智能化燃料管理為例,陳利浩解釋,如今燃料的運輸和供應都在一種智能互聯的網絡中完成,未來甚至整個電網也會這樣發展,成為“互聯電網”。比如加裝太陽能設備后,目前家庭只是電力終端用戶的狀態將會改變,這個家庭白天是電源,輸出電能,晚上則是用戶,使用電能。“這意味著產業鏈各環節不斷融通,上游與終端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這恰是“工業4.0”中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態。“工業4.0的時代,產業和企業會有兩個明顯變化。一是企業生產制造的完全自動化,即步入‘機器人時代’;二是擁有完全成熟的信息集成機制,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所有中間環節都將被消除,最終企業生產直接面對消費者。”市政協委員、珠海世邦董事長冒建如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轉型需求有望催生新的業態
“未來,這樣的變化還將涉及醫療、教育、商業、制造業、金融等諸多產業。”冒建如說,比如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制造業企業要真正實現轉型、真正具備互聯網思維,就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與消費者產生更良好的互動。
為何要實現這樣的轉型?從這場智能生態圈大戰之中或可得到啟示。首先來看工信部最新的一組數據:2014年國內手機出貨量4.52億部,同比下滑21.9%;智能手機出貨量3.89億部,同比下滑8.2%。這意味著經過近四年的爆炸式增長后,國內手機市場逐漸趨于飽和,高速增長時期已近尾聲。
“過去智能手機公司,包括小米和魅族,都是在拼價格、拼性價比,其工藝生產水平整體來說比較均衡。加上手機市場已趨飽和,同質化競爭更加激烈,未來行業拓展空間會越來越窄,不會再有較高利潤,轉型就顯得非常必要。”張毅說。
另一方面,轉型需求也來自傳統制造企業。“家電制造生產的門檻越來越低,如果還是按照目前的模式發展,家電行業的利潤就會越來越低,甚至出現負利潤。”張毅分析,如今大家都迫切地用革新的方法,往互聯網方向轉型,往利潤更高的方向延伸,增加產品附加值。
林平凡表示,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制造業的合作,會碰撞出一種新業態,這也是未來制造業與服務業互相融合的一種重要模式。“但兩者融合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迸發出一種創新的思維。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互聯網企業必須要找到實體產業的支撐,而制造業企業也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加速向服務業延伸。”
他認為,制造業必須要向服務業延伸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力。但目前大多數制造業企業并無這方面的基礎和優勢,因此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借助其市場、技術、創新活力等優勢加速向互聯網和服務業切入,是比較容易和快捷的方式。但他同時提醒,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制造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都有各自的運作模式和優勢,兩者也會產生新的摩擦,這些摩擦如果能夠消化掉,合作就將帶來雙贏;如果無法消化,也有可能面臨“散伙”的局面。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