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速賣通在海外市場的拓展逐漸步入正軌,已覆蓋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總體而言,在2014財年阿里巴巴525億美元總營收中,有大約86%來自中國市場,零售業務中的淘寶、天貓、聚劃算以及批發業務1688.com是主要貢獻者。顯然,國際市場對阿里的貢獻還很低。
阿里巴巴在國內市場80%以上的占有率和高增長率不可能無限度攀升,而海外市場給阿里拓展了一片潛在的增長空間。
既然馬云的原話是說“不會把錢都拿回中國”,言外之意,國內市場的投入將是另一個重點。從目前天貓的增長勢頭和對未來電商形態的判斷來看,天貓將是阿里未來的一個核心戰略,這被視為阿里的第二個融資去向。
與在國內C2C領域一騎絕塵般的優勢相比,天貓在國內B2C的市場占有率剛剛超過一半,像京東等全品類電商,以及增長勢頭正猛的聚美優品、唯品會等垂直電商,均是阿里的潛在威脅者。未來可以預見,阿里在B2C領域的投入仍將持續。
當然,移動互聯網、金融領域,特別是領先業內公司,已讓阿里嘗到甜頭的云計算等領域,也將是未來投資的幾個方向。
阿里上市對中概股的深遠影響
虎嗅網作者,《商界評論》前主編Eastland認為阿里上市對中概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金和估值兩個方面。
中概公司是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統稱,阿里路演時表示自己“不應被視為中概公司,而是全球性互聯網企業”。“去中概化”顯然是“不想跟小伙伴玩兒”了,但阿里巨大的體量和品牌號召力對中概股板塊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會長久地存在下去。
阿里確定赴美上市后,一種觀點相當流行:阿里首次公開發行及上市后二級市場的交易將象“黑洞”一樣吸引大量資金。其它中概公司,想上市的無資可募,已上市的股價大跌。最極端的說法是“阿里之后、寸草不生”。京東、聚美、智聯、獵豹、迅雷等大小伙伴本著“寧信其有”的態度,紛紛加快上市進程,確保搶在阿里上市前搞定自己的“終身大事”。
近來中概股的波動亦被一些人解讀為阿里“抽水”的惡果。
其實,主流資金豈是買幾手阿里還得拆東墻補西墻的“屌絲”,如果看淡中概股或看淡中國經濟早撤了,不會等到阿里上市前夜。如果阿里真的造成“資金緊張”,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應當是大市值中概股,比如市值740億美元的百度和市值400億美元的京東。事實上,這兩只股票近來走勢強勁,股價均維持在歷史高位附近。另外,前一周出現較大跌幅的新浪微博、歡聚時代、58同城等亦在阿里上市當周開始收復失地。
短期看,阿里必將吸引中概股投資人的注意力以及它們的資金。但如果因此看淡中概股就是“瞎子摸象”了,只摸到中概股,不知美國資本市場規模有多大。在總市值約17萬億美元的美國資本市場里,中概股只是微不足道的一葉扁舟。根據虎嗅統計,今年一季度排名前27位的中概股市值合計僅為1474億美元,不到美國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27家企業市值加起來相當于一匹亞馬遜、小半只谷歌或四分之一個蘋果!
說到資金,美國其它投資機構和個人不算、世界各國涌入的資金不算,僅美國養老基金的資產就超過20萬億美元。 為中概股的憂心者多數從資金面考量,以為阿里抽走200億美元,市場就會一片凄涼。但我們不應只看到阿里會“抽水”,更應想到“引水”。
由于中國經濟被看好而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還未放開,中概股是投資中國的便捷途徑。但國際上的大型基金非常挑剔,市值低于XX億美元不投、市盈率高于XX倍不投,風險高的板塊兒不投……過去,中概股的盤子都太小了,除了百度盡是些“毛細管”,難以吸引那些管理幾百上千億美元的機構。更可悲的是,不僅缺少“明星”而且許多美國投資者都是通過“財務造假”丑聞知曉中概股的。不客氣地說,中概股在美國投資人心目中的整體形象不佳,好比是“ST中概”,整個板塊都難以進入主流資金的“投資項目池”。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