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入APF 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升級
邁入2014年的大門,空調行業所面臨的產品升級、結構調整節奏加快,10月1日,變頻空調新能效標準實施 ,引入APF標準,無論是新品推出還是老能效等級產品的厘清,對于所有空調廠商是一場并不輕松的仗。
我國首部變頻空調標準2006年誕生于上海,2008年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全國性實施,時隔5年后,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全面升級,這也是五年來的首次“更新”。
從2013年6月國家公布最新的變頻空調APF能效標準到新能效標準正式發布,變頻空調迎來了自己的首次大考:原變頻空調能效1級、2級下調,變為2級和3級,新增1級能效等級,把市場準入門檻由5級提升至3級。自此空調業正式進入APF時代。
該標準將在2014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空調行業主要有兩種能效比指標,分別是適用于定速空調的EER(制冷)和COP(制熱)值,適用于變頻空調的制冷季節能源消耗效率(SERR)、制熱季節能源消耗效率(HSPF),此次引進APF, 既考慮了空調的制冷能力又包含制熱因素。行業認為,這才是最合理的空調能效評價指標,對空調整體產品的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變頻空調的能效限定值將得到提升,也將會對市場的準入門檻提升,使企業在行業標準的監督下不斷進步。
在空調行業各個品牌轟轟烈烈地向變頻領域進軍,且變頻空調市場占比達到有史以來最高點時,變頻空調標準提升無疑讓行業再次清醒,空調行業競爭中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空調行業也面臨著品牌格局和產品格局的再次洗牌。
當然對于主流品牌而言,在我國變頻技術日漸成熟,技術壁壘去除的今天,他們在技術儲備、人員配備、生產線升級等方面都有優勢,而且,在2013年下半年,幾乎所有的主流品牌都推出了APF產品。但這部分產品并未作為市場主推,絕大多數是作為一種品牌產品力的象征推出,迎合行業政策的同時,也向外界傳達自身技術實力和產品的優勢。尤其在2014冷年開盤之際,也利于經銷商對品牌的信任度和信心的提升。
在一二級城市,消費場環境正在發生著顯著而深層次的變化,大規模的市場增量時代已經告一段落,“更新換代”和“二次購買”成為主流,變頻空調和中高端產品更被消費者青睞。對于諸多小品牌而言,若要進入一二線城市競爭,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升級成為了必須越過的坎。
另外,在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升級的背景下,伴隨著空調廠家產品升級的是必然增加的成本壓力。僅單臺產品而言,空調能效等級每上升一個等級,成本會相應地增加250-300元,新標準從5級直升到3級,即意味著每臺成本可能增加500 元-600元左右。這部分壓力如何分解必然會傳導至渠道和終端,空調均價再次提升的窗口即將打開。
此次APF的施行,是為完成十二五規劃中對能效標準的要求。該要求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年,變頻空調能效水平較2010年提高20%,第二階段是到2020年,較2015年再提高20%的節能指標。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大提升對于實現這一目標是項必要的硬性指標,也是中國空調行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手段。鄰國日本是空調能效水平較高的國家,七、八年前就已開始對家用空調采用APF評價體系,而目前ISO國際標準中,APF也已經被列為評價定速空調和變頻空調的指標。
APF標準是對入市產品的硬性要求,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是對生產企業具有激勵性質的節能家電領跑者制度。該制度是家電行業新一輪補貼政策,但與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以往的產業政策相比,領跑者制度更著眼于調整家電行業的產品結構。
該制度的參考藍本就是日本的能效領跑者計劃。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能效領跑者制度,使得日本整個家電行業的能效指標大幅提升,繼而提升了日本家電產品的競爭能力,加強了其在全球產業鏈之中的話語權。
2013年12月26日,“2013年上海家電節能消費領跑榜”發布,以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高效節能產品為導向性目標,期望通過市場機制激勵生產企業加快技術革新、提升產品能效。這也暗示全國范圍內實施節能領跑榜的時間表再次拉近。
4月14日,在青島萬達艾瑪酒店,沉寂了一年時間的劉耀平重新回歸...
家電中國網:老板電器作為中國廚電行業的第一品牌,售后服務是如...
Copyright © 2013 Power By Eforces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2025046929號 網站建設:易勢科技
家電中國網 版權所有